这种足病,一百个孩子十个踩雷...家长们快注意了!
副舟骨引发的疼痛,被称为副舟骨综合征(Accessory navicular syndrome),疼痛的来源并不是骨质本身,而是副骨与舟骨间的骨软骨连接;在长期疼痛的患者,疼痛还可能来源于退变的胫后肌腱止点。
■ 副舟骨疼痛的发生机制
图|副舟骨
图|胫后肌建
胫后肌做为小腿第二强大的肌肉,在局部引发的压力、牵拉力以及剪切力非常巨大。是主要的足内翻力量,可以稳定中足和后足,吸收足部的冲击力量,并与小腿三头肌同时完成推进。
■ 副舟骨的分型
副舟骨在形态学上分为3型:
1型,是一个包埋于肌腱内的小籽骨,圆形,2-3mm直径,不与舟骨本身形成骨撞击或磨擦,间距在3mm以上;
2型,为独立的副舟骨,X线上为三角形上外观,通常大小为8-10mm左右,在成人可能更大,与舟骨间形成骨软骨连接,间距小于2mm;
3型,外观类似增大的舟骨结节,舟骨形成牛角样形态,和舟骨结节共同形成一个增大的内侧结节。
大多数学者认为,只有2型副舟骨才引发疼痛。因为疼痛的是骨软骨连接部的应力损伤或劳损。也有少数学者发现在儿童中,2型和3型副舟骨都可以引发疼痛。
因此有学者提出两者间存在相关性。但是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仍有争议。平足引发距骨过度旋前,增加足部在推进活动时作用于胫后肌的止点的力量,从而加重疼痛出现的概率。
1929年,Kidner提出了手术解决方案,被称为Kidner手术,即切除副舟骨,前移胫后肌腱的止点。他提出,副舟骨造成了肌腱止点内移,从而肌腱力量下降,造成平足出现。
然而在过去的近一百年中,各学者的研究和临床病例回顾分析都不能证实Kidner的假说。不能证实副舟骨存在引发了平足出现。
平足合并副舟骨的患者,疼痛症状出现较早。Knapik回顾研究认为平足这一因素意味着症状出现较早、手术治疗可能性较高。
切除副舟骨的手术并不能改变平足畸形。Bennett以及其他医生和学者认为,Kidner手术后足弓并没有改变。有的患者在术后还有足弓进一步降低。但是症状消失与足弓没有相关性。
初步治疗应当考虑保守治疗以及休息。若是仍疼痛、影响到日常生活就需要手术切除。
■保守治疗
对于青少年,至少保守治疗6个月。保守治疗的方法包括休息、随诊观察、改变运动方式、足弓垫支撑、外用止痛药物、穿走靴等等。
■ 手术治疗
图|Kidner手术(源于【坎贝尔骨科学】)
单纯切除副舟骨
手术可以去除经发疼痛的副舟骨纤维连接,可以减少内侧的骨突,缝合后腱骨愈合率高,不会因过度紧张的肌腱引发不适。
内固定融合术
这是因为青少年的副舟骨区存在更丰富的II型胶原纤维,切除后可以很好的再发育为腱性组织。
而成年人失去了这样的再发育机会,手术后的瘢痕可能因强大的力量牵拉反复出现疼痛。而锚钉、内固定螺钉、残留的钙化骨块以及肌腱瘢痕,都可能引发长久的疼痛。
单纯局麻下经皮刺穿
单纯使用螺钉固定副舟骨
Vaughan的文献综述中提到,在之前各类文献回顾的273例患者中,124例存在平足。术后,仍有80例存在足弓异常,甚至平足加重。这可能与疼痛残留有关。
因此如果同时存在平足的症状,处理副舟骨的同时还要手术纠正平足的异常力线。
如果副舟骨疼痛,增大,保守治疗6个月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
运动员或运动较多的人群需要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更高。女性出现疼痛后,手术的可能性更高。同时存在平足症的患者,应当同时手术纠正平足力线。
副舟骨并不是平足的原因。因此单纯去除副舟骨不能解决平足问题。对于腓肠肌紧张,或是存在跟腱挛缩的患者,还要行相应的肌腱松解手术。
儿童存在平足与副舟骨疼痛,可考虑行距下关节制动术,同时行副舟骨切除与腓肠肌松解。
成人则需要考虑跟骨内移截骨、如果合并胫后肌腱的退变或无力,还要考虑行肌腱转位以增加胫后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