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母亲(回忆录) | 作者 王守安

缅怀母亲(回忆录)

王守安

2020年6月2日是母亲逝世15周年纪念日,写一篇迟到的纪念文章,献给伟大而又平凡的母亲 樊华魁女士。

母亲只是一位十分普通的劳动妇女,但她的身上凝聚了许多中华女性的传统美德。母亲1927年(民国十六年)出生于河南滑县牛屯乡樊蔡村,是家门长女。时在故乡教书的外祖父樊济斋是一位颇受乡人敬重的文化人。他给女儿起了一个男性化的名字——樊华魁,字梅溪。意在望其一如男儿,报效中华,出人头地。然而,在当时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多少好男儿尚且报国无门,一个穷乡僻壤的弱女子何以成就事业?于是她在随自己的父亲读了几本《三字经》《百家姓》后,便隐身闺中,在家庭的熏染下,潜习纺纱织布、针织女工、时而也帮助家中做些农活。

母亲自幼 爱党、爱国、爱民族、爱故乡 。抗战时期,她受外祖父抗日思想的影响,十二岁时便在全村率先报名参加抗日童子军(儿童团),作为一个女孩子,当时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抗战胜利后参加中国新民主义青年团(前身为中国民主青年团);1947年与我父亲结婚后,担任大王庄村妇联主任,为故乡的土地改革、互助组与合作社建设付出了血汗。母亲一生心系故乡,即使后来进了城,也念念不忘故乡。去世时唯一的遗嘱,就是希望能安葬在故乡的大公河旁。我是1949年出生的,儿时的许多记忆都深深镌刻在脑海里。多少次,在母亲哼唱的儿歌里进入梦乡;多少次,梦醒来看到母亲在煤油灯下为儿制衣;母亲盘膝摇着自制的纺车发出的嗡嗡声,母亲在自家农田拉犁耕种时倔强的身影,都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但下面这几件事,却是我记忆尤深的……

一回是大约3岁多刚记事时,父亲在刚成立不久的开封市政府工作,我和母亲在老家小村生活。一天半夜里醒来不见了母亲,而自己被反锁在老屋中。农村的夜是漆黑的,没电,而我又不会点煤油灯。当时,刚解放不久,豫北大平原不太平,阶级敌人报复红色政权,暗杀村干部时有发生。母亲做为村新政权的妇联主任,也时常受到危险的威胁。正当我惶恐万分之际,母亲回来了。她肩上跨着一支步枪,斜背着子弹带,扎着牛皮带,腰里还掖着一颗手榴弹。嘿,那个威武劲儿,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后来,我才知道,母亲那天是和民兵队去抓了两名从外乡流窜来的坏分子。由于在抓捕过程中,母亲临危不惧、冲锋在前,受到了县、乡政府的表扬,那天在村里的打麦场上开大会,县里的领导亲自给母亲戴上了大红花。那件事后不久,我和母亲到开封和父亲团聚。后来父亲调到郑州建设省府工地,我们又随着到了郑州。

1960年自然灾害时,我和母亲、还有弟弟妹妹随母亲从下放又回到老家。那时村里缺乏男劳力,主要农活全靠妇女儿童。母亲回乡就又干上了妇女队长。带领大家挖河修渠、翻地种田,忙的不亦乐乎。尽管,那时大食堂每天都不让人吃饱,我和母亲、弟弟三个人每顿饭只分给一个半杂面菜窝头、一瓢半稀糊涂汤。我和弟弟吃不饱,饿的直哭。母亲就把那仅有的口粮让给我弟兄俩吃。她自己饿着肚子去上工。一次,在挖河工地运土时,由于饿的头晕眼花,独轮车从堤坡上滚下来,把腿摔折了。当乡亲们把母亲抬回家,正呻吟的母亲看到我和弟弟,立即停止了呻吟,痛苦的脸上竟然绽出了笑容。她对我说:“娘的脚扭了一下,你带弟弟出去玩一会,别在家里。”她是不想让我们看到她治疗时受的苦。因为农村缺医少药,人们有了病没钱到城市大医院,只能用土法治疗,不能用土法就干熬硬撑,至于能不能撑过去,就听天由命了。我乖乖的带弟弟到院子里去了,不久听到母亲撕心裂肺的叫声。我向屋里冲去,被大人拽住了......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几个人按着,另有人拽着腿脚为母亲接的骨。母亲卧床几个月,队里派人送来一筐红萝卜和红薯,作为对伤号的抚恤补助。这件事,母亲一直没让告诉父亲,一直到她临终,大概父亲也不知道。他知道的,是母亲因为长期营养不良,患了肝病(当时叫浮肿)。

母亲是个孝女。外祖父外祖母一家在1960年为避免被饿死下了关东,落户在吉林省白城地区洮安县一个叫那金的小村里。那里土地多,人是饿不死,就是亲人难相见。河南到吉林要花几百元钱,那可是个大数目,一家人不吃不喝也得攒两年。外祖父来信说:叶落归根,死后很想和外祖母合葬在故乡的土地上。母亲记住了。60年代末,外祖母先走了,葬在吉林的黑土地上。70年代初,外祖父去西安看我舅舅,心脏病突发,也逝去了。母亲把外祖父的骨灰从陕西迎回娘家老屋后,带着多年来省吃俭用的几百元去了吉林。三个半月后,满脸疲劳、又黑又瘦的母亲回到了故乡。一副扁担两只筐,一头挑着我的外祖母、她的亲娘的遗骨,一头是衣服被子水瓶干粮,回到了她的娘家,把二老合葬在了一起、合葬到了故乡的土地上。至于她是如何挑着一具遗骨回来的,路上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她没给任何人说。只是在二老入土时,听她喃喃说:“爹呀!娘呀!您二老如愿了,恁闺女可是用了半条命呀!”再后来,听父亲说:母亲总共走了5000多里的路,一步步把外祖母的遗骨从位于吉林的最北部的那金村挑回来的,因为所有的车都不愿载她;旅途中她夜夜露宿路边街头桥下,没住过一次旅店,因为所有旅店不让她住.......外祖父母的事办完了以后,母亲又以最快的速度,三个月间,帮老实得像头牛一样的舅舅从吉林迁回了户口,盖了三间瓦房,成了家......那期间,她既是房屋设计,又是盖房指挥,还是搬砖和泥的民工。直到现在我还纳闷,凭母亲当时那肝病初愈的身体,那羸弱的不到九十斤的身子骨,却能把外祖母的遗骨从五千里以外挑回来和外祖父合葬,又帮自己的兄弟成家立业,她不是凭的一腔孝心又是什么呢?

母亲一生养育了我们兄妹五个,我是长子,下有弟弟妹妹各两个。我从上学即脱离家乡随父母先后到开封、郑州生活,由于父亲工作流动性大,致使我光小学就先后上了6家。我先后在郑州读过的小学就有杜岭街小学、书院街小学、经八路建筑子弟小学、纬五路小学。后来随母亲下放回老家,又在村办小学读了两年。1961年落实政策到了开封(因父亲又调回开封),又上了开封东郊的大花园小学。196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的开封市重点中学八中。由于家贫,1965年我初中毕业即考取郑州金水河畔的河南省一技校,自此远离家庭,返家次数日少。1968年中专毕业后分配到央企第二砂轮厂工作,粉碎四人帮后考取华东工学院,毕业后曾到省工会的杂志社做编辑,再后又返原单位,从普通员工一步步干到领导岗位......虽然郑州距开封不远,然我由于置身事业、终日忙碌而很少回家。对母亲的思念也只有在春节、国庆每年两次的探亲时倾诉。我记得在我晋级晋职时、在我评上高级职称时......我的喜悦总能唤起母亲的欢欣和泪花。她总是不厌其烦的告诫我,要当个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要关心职工,千万不要当贪官......正是母亲的告诫如警钟长鸣,我从业40多年立功受奖无数、职务从工人升到总经理、职称从技术员到评上高工、研究员,经济上从无点滴错失。

反思自己,对父母家庭倒也能尽到责任。1968年刚工作时,我的工资是每月33元,我除了吃饭每月都给母亲寄10元;1974年,我的工资是每月48元,我给母亲寄15元,尽管那时我已经娶妻生子,但给母亲寄钱似乎已成习惯。大概就是我寄的钱给母亲日后去吉林尽孝攒盘缠做了些贡献吧。我对自己最不满意的就是回家的次数太少了。每想起每次到家时母亲灿烂的笑容,每想起每次离家时母亲眼眶中的泪花和风中飘拂的白发,我就一阵阵心酸。

想起母亲,要说的真是太多太多了。所以,一篇文章开笔就收不住。母亲是一位顾大局识大体,集忠孝仁义爱于一身的母亲,是一位鞠躬尽瘁、吃苦耐劳、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母亲。照父亲的话说:“她的一生除了辛劳,没有享过一天福!她的心中装着所有人,唯独没有她自己!”——这就是我的母亲,我的让我每每羞惭无比、再难以报答的亲娘。

【诗人简介】王守安,河南滑县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经济专家,研究员,作家,诗人,文学与书画评论家。现为河南省品牌联盟主席团主席,河南省中国书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兼理论委员会主任委员。文学创作成果斐然,以安歌、田雪为笔名,在省内外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文学与书画评论、报告文学等1500余篇,出版《岁月里流淌的歌》《红水河的歌》等诗集、散文集10部。经济管理著述颇丰,发表经济管理论文(著)135篇(部),其中35篇(部)获部省级以上奖励。曾获中国十年改革创新奖、机械部管理创新奖。河南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奖。

王守安文集链接

【作家 王守安 诗词文集】

▲吟荷古体诗十首

▲铮然风骨见真情(诗词评论) ——吴国顺诗词浅析

▲新郑咏古(组诗8首 )

▲黄河文化颂歌(七律12首)

▲抗击疫情英雄赞歌(五句头组歌20首)

▲放歌登封城(12首)

▲那年,我们“深挖洞”(回忆录)

▲ 意新语工寓挚情 ——读《胡铁成诗词百首》

▲七律:写给抗美援朝战争纪念日70周年

▲人生一世,如树叶四季 ——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心迹

▲西建赋 (叙事长歌) ——写给陕西西建集团

(0)

相关推荐

  • 随笔||追忆外祖母

    追忆外祖母 "记得少年骑竹马,看来又是白头翁."时光的淘洗中,生命的年轮已是日过中天,人知天命了.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人和事渐渐地模糊起来,而有一幅画面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明晰如昨 ...

  • 宁眸:纸上老家 | 原乡文学奖征文(散文)

    宁眸 纸上老家 回老家做一栋房子吧!我和姐姐说.其实,多年不曾回故乡,我们也只是从故乡亲朋的微信圈里,隐隐感知了故乡的变化.在那些小小的图片里,我们不约而同地将故乡的过去和现在一一对照,试图融合.恨不 ...

  • 《王映霞自传》① |从小倍受疼爱,为何不愿见父亲最后一面

    原标题:<王映霞自传>① |从小倍受疼爱,为何不愿见父亲最后一面 10天听完一部人物传记,解救你的阅读焦虑. 十点人物志开启「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带你欣赏书中核心情节 ...

  • 散文天地 · 外祖母,外祖母!‖总第1049期

    外祖母,外祖母! 文/徐东祥(江西) 解放前,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新丰乡汾水村有一位姓潘的盐商,年少时,在私塾敷衍了三年,被执教先生硬灌了几滴墨水,却在生意行业有着天生的机灵.他驾着装满食盐的马车,身上 ...

  • 王纪民:父母是“金银世家”

    全文长约 5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6 分钟 作者 |  王纪民 自我懵懂时,母亲就经常对我说:"你祖父叫王世金:外祖父叫黄问银,咱家又有金又有银,咱们可是金银世家." 我何尝不 ...

  • 曾广镕及其子女

    于均华 关于曾国藩的家训,曾家传人第五代.第六代都有多篇文章论述,阐述深刻.明晰,并着重强调传承和律己.他们都是我的表亲,这些文章对我都有触动,增进了我对老祖宗的尊敬和对家训的理解. 现在我想谈的是曾 ...

  • 【纪念】祖母杨素珍小传

    我的祖母杨素珍,生于公元一九三二年一月十四日,卒于公元一九九二年三月三十一日. 祖父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去世后,与祖母终于在另一个世界里团聚了.今年是祖母诞辰的八十四周年,二〇一六年的公历日历和一 ...

  • 好书分享---《童年》

    真相只有一个! 欲知真相,请点击上方"快乐的老陈家"加关注!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写得一部短篇小说.整部小说,作者都站在穷人的角度看待了整个世界.由阿廖沙- ...

  • “扶弟魔”与“宠妻魔”的爱情故事

    本文字数1766,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扶弟魔"这词相信大家都听过,本文对该词定义为泛指为了照顾原生家庭奋不顾身不计成本地投入,忽略自身小家庭的需求,充当着弟弟妹妹第二个爸或者妈的 ...

  • 从《河南工人创作》到《河南工人》(回忆录 下) | 作者 王守安​

    从<河南工人创作>到<河南工人>(回忆录 下) 王守安 我从<河南工人创作>转到<河南工人>,基本没费什么功夫,无非就是从原来办公楼三楼中间的宣传部办公 ...

  • 从《河南工人创作》到《河南工人》(回忆录.上) | 作者 王守安

    从<河南工人创作>到<河南工人> (回忆录.上) 王守安 1979年元旦后不久,中国第二砂轮厂工会办公室来了两位不寻常的客人--河南省总工会宣传部的周文祥部长和杜庆仝同志.他们 ...

  • 探母记(叙事诗)——谨以此诗献给千百万子弟兵的母亲 | 作者 王守安

    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 探母记(叙事诗) --谨以此诗献给千百万子弟兵的母亲 王守安        题记:此诗以河北省平山县"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1896--1989)为原型,创 ...

  • 焦作游(组诗10首) | 作者 王守安

    七绝.焦作游 (新声韵)  王守安 一.又到焦作 夜来细雨落煤城,满目黄花笑暖风. 旧地重游心喜悦,拈诗几首表衷情. 二.云台山飞瀑 崖台砌筑碧云天,戏水苍龙绕顶巅. 昂首喷出珠万斗,残阳映射紫烟旋. ...

  • 我的诗,播撒在故乡 | 作者 王守安

    我的诗,播撒在故乡 王守安 夏至了,我又返故乡 肩头,扛着诗的行囊 在小村的犄角旮旯里 寻觅儿时的回忆 在广袤无边的原野 恣意的选择着诗的方向   我把缅怀的诗句 奉上村东的坟头 那里长眠着我的爹娘 ...

  • 致袁隆平 | 作者 王守安

    致袁隆平 王守安 其实,几年前 就想为您写首诗 迟迟地,没敢动笔 因为,您是院士 凡人写院士 可得有点勇气   曾觉得您是一片海 让人感到变幻神奇 海里涌动的是何种灵气 竟能让一块块依旧的土地 镌刻出 ...

  • 离别娘亲 ——慈母逝世16周年祭 | 作者 王守安

    离别娘亲 --慈母逝世16周年祭 王守安   每次离别娘亲 心底,都会刻下一刀 难忘的记忆 从童年到青壮 直到花甲之时   第一次离开娘亲 是在解放初期 父亲在省城做工 我与娘故乡相依 娘亲纺车的嗡嗡 ...

  • 梦中的回忆 (叙事诗) | 作者 王守安

    原中国第二砂轮厂大门 梦中的回忆  (叙事诗)   王守安   古稀有二 早过了做梦的年龄 可在庆祝建党百年的这些日子 我,却有着做不完的梦 在梦中流连过往的岁月 在梦中捕捉逝去的激情 把崎岖,写进怀 ...

  • 老鳖闹车(山东快书) | 作者 王守安

    老鳖闹车(山东快书)   王守安 说的是1978年, 三九隆冬有一天, 雪花飘飘罩郑州, 朔风凛凛刺骨寒. 9路车,打从市区到西郊, 车上面,人头攒动早超员. 你看那,人靠人,肩挤肩, 气味难闻浊气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