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万人口的瑞士凭什么出了28个诺奖得主?

来源:阅读第一

正文共3500字,阅读时间22分钟

从10月4日到11日,2021年诺贝尔奖各大奖项得主陆续公布。

今年恰逢诺贝尔奖120周年,120年来,诺贝尔奖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已有900多位个人或组织获得了诺贝尔奖。

而提起诺贝尔奖,就不得不说起一个“小国”——瑞士。

瑞士人口只有800万,仅为北京常住人口的1/3,但是它一共培养出了28名诺贝尔奖得主。获奖人数排在世界第7位,平均每100万人中就有1.1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探讨瑞士“盛产”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时,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瑞士籍化学家 Richard Ernst是这样总结道:

第一,在一战和二战期间,瑞士都能够置身战火之外,吸引了众多欧洲智慧学者的到来。

展开剩余90%

第二,在过去的50年中,瑞士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环境,这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具备的优厚条件,而其领先的教育体系,为瑞士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

最近两位瑞士籍诺贝尔奖获得者:

2019年诺贝尔 物理学奖获得者米歇尔·马约尔和迪迪埃·奎洛兹

教育均等化,关照每一名学生

瑞士有约11年的免费义务教育,包括了1到2年的幼儿园教育、6年的小学教育和3年初中教育。公立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都很高,没有什么差距,政府努力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当地,只有大约5%的人选择去私校。

学校教材绝不浪费,是循环使用的。学校发的教材,只能看不能写,因为这些教材还要传承给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们。但是练习册是属于学生自己的,可以在上面写写画画。老师平时留的作业,也是从简,就打印在一张纸上。到期末,老师会把一学期的作业纸装订成册,给到孩子们拿回家。

瑞士全力经营公立学校,允许办私立学校,但不准私立学校沦为贵族学校。择校通常是就近分配。

瑞士的基础教育重在全面,反对偏废。瑞士的小学生,功课轻、玩得多。瑞士所提倡的教育宗旨不仅要拓展孩子的才情,同时也要锻炼孩子拥有强健的体魄。

学校会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

在瑞士的小学,即使是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教学方法和进度也会完全不同,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老师也会针对学生各自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制定不同的教学方针。

每当期末,家长会收到孩子的成绩单,只是成绩单只字未提“成绩”或者“分数”,而是老师对孩子学习能力、自理能力、性格成长等各方面的评价,以及对于家长如何指导孩子提出的建议。

比如,某某孩子聪明,学习能力强,但过于害羞,不善与人交流,不敢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在众人面前表演、大声朗诵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瑞士一至三年级小学生中,没有类似中国学校的班长、学习委员,少先队小队长、中队长和大队长之类的职务。瑞士学校实行的办法是,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值,担任班长,1-2天、3-4天轮换一次。

这种轮换制,与瑞士联邦总统由联邦委员轮流担任如出一辙。它的好处是每一个孩子都有平等的机会,锻炼自己的组织和领导能力。

1896年,爱因斯坦第进入瑞士的苏黎世理工学习物理

学徒制托起的瑞士双轨教育

九年义务制教育结束后,有2/3的学生会选择就读职业学校或参加学徒培训。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准备好,不知道应该做怎样的选择。瑞士政府为这样的学生专门开设了“十年级”。

十年级并不是正规的学制年,而是一个过渡学年。瑞士的公立高中都免费接收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多适应一年,再做选择。瑞士这一教育分流的机制对我们当下的教育也有很好的启示。

瑞士高中水平教育入学情况:根据2019年瑞士联邦统计局的数据,结束义务教育之后,63.59%的学生选择双轨中等职业教育,6.85%的学生选择学校中等职业教育,29.56%的学生选择普通中学或专业学校。

中国的很多家长对职业学校的理解是比较片面的,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被普通学校淘汰了,才要去读职业学校。但瑞士的普职分离是出于因材施教的考虑,希望帮助学生在人生的早期就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因此,他们也配备了一套相应的职业选择课程和指导制度。

为何学生会放弃科研转到实践领域?因为在瑞士人眼中,一个人的薪水不是由他的学历决定,而是由他的工作能力决定。即使“学徒”出身,也能拿到高薪。

在学徒期间,每个月薪资500-1000瑞郎,而职业学校毕业以后,每月薪水3000-4000瑞郎。同期学术类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起薪是4000-5000瑞郎。随着工作经验的累加,学徒出身和本科出身的员工差距会逐渐缩小,比如一个公司的研发工程师和会计,他们的薪水就几乎没差。

可观的薪水、超高的就业率,吸引着年轻人源源不断的来瑞士“做学徒”。

比如托比亚斯,一个在香港出生、长大的瑞士人,他已经在迅达集团做了3年学徒。“前两年我在车间里学习生产、装配,都是特别基础的工作,不过现在我已经是综合机械技师,可以参与电梯制造的大部分环节。”

在做学徒的同时,托比亚斯还在卢塞恩应用科学大学读书。因为他曾在德国读过普通高中,所以瑞士双轨制下的高中课程托比亚斯两年就拿到毕业证,可以直接读应用类大学。“因为我很热爱机械,即使在瑞士重读高中,但是可以做机械相关工作我也非常开心”。

瑞士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但是不全是“蓝领技工”,因为这里,所有应用行业都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比如电子工程、经营管理、记者编辑等230个行业。学生半工半读3-4年毕业以后拿到职业教育的文凭,然后可以再一次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

以迅达集团为例,每年留下的比例是61%,19%选择其他更适合自己的行业,还有20%通过FVB(职业会考),继续读应用型大学。因为职业教育给了学生第二次选择机会,所以现在很多行业高管都是学徒出身。

讯达集团的CTO Paul Odermatt也分享了他的故事。保罗15岁初中毕业,那时在父母的帮助下选择学经济,在银行做学徒。参与实践以后才知道自己更喜欢计算机,就换了一个计算机相关岗位去实践。因为学徒毕业后可以再次申请应用类大学,他可以在大学课堂学习信息工程的知识。后来的故事我们就知道了,他在迅达做技术员,一直做到首席技术官,成为常人眼中的人生赢家。

“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工作非常骄傲,有成功的故事激励着年轻人”。迅达集团的全球安装部库克说,“因为学徒的意思不单是徒弟,更是'工匠’、是'手艺人’。跟着师傅学技术,也学到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手艺人能从土地里炼出黄金,每一个精密的钟表零件都是一个象征,支撑起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每一个细节。

顶级名校塑造创新强国

既然2/3的青年人都选择做“工匠”,那么1/3的人怎么打造出全球最创新的国家呢?

因为瑞士从经济、社会地位各个角度尊重人才。第一年工作的学徒年薪大约是3-5万瑞郎,而第一年工作的博士大约是8-10万瑞郎。而且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这个差距会扩大到6倍以上。

瑞士只有有10所州立大学、2所联邦理工大学、7所应用科技大学及17所师范类大学,但它的物理、化学、医学和地质学的研究世界一流。

在2015年Times大学排名中,ETH(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排名第九,EPFL(洛桑联邦理工大学)排名14,巴塞尔大学、苏黎世大学、伯尔尼大学、日内瓦大学等五所州立大学也排名世界前150。

瑞士苏黎世大学

因为瑞士的教育走“国际化”思路,联邦大学ETH的留学生比例已经超过54%。在瑞士的大学里,本科采用母语教学,但是硕士、博士阶段就变成全英文授课。就像经济上国际化一样,世贸组织、国际奥委会总部都设在瑞士,瑞士的教育也最大程度的实现国际化。

瑞士顶尖大学在科研方面的优秀表现确保了它们可以吸引世界范围内的一流教工,从而帮助他们在特定领域内做得更加出色。位于西欧中心的地理位置也使得瑞士对于国际教师以及学生来说都颇具吸引力:它拥有5个国家作为屏障,有3种官方语言(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因此,瑞士的大学里,有21%的学生来自国外。

而且瑞士也沿袭了德语国家严谨认真的“工匠精神”,在学术界表现的非常“纯粹”,100%的时间精力在搞科研、写论文。

在瑞士读博的学生一致认为,8小时以内,学生和瑞士导师交流的内容只限于学术,实验结果、论文大纲、课题方向。不会像国内一样需要帮导师做很多“私事”,弄经费、发论文、替老师参加会议……

“而且这里对论文几乎没有数量要求,只看论文的内容和行业影响力”,ETH读环境物理的刘誉同学说,“曾经我们实验室的一位博士,论文从博二改到博四,集合十几个专家的意见。只要研究课题有价值,一篇论文也可以优等生毕业。而国内对论文数量有要求,甚至整个学校博士发表论文数都要大排名,末位淘汰。”

求新不求稳,重质不重量,对学术崇敬,对抄袭零容忍。瑞士这种“纯粹”的治学态度,让这个只有1/3学生走“学术之路”的国家,成为世界第二教育大国,欧洲科教强国的后起之秀。

来源:现代教育报、留学字典等

注意事项

公众号平台推送规则调整

如果您与我们的互动不多

可能就找不到我们的推送了

为了每天读到新鲜深刻教育资讯

请把我设为“星标”吧

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长久相伴,永不失联

即刻点击,查看更多教育好文

  • 读《当代教育家》,成为当代教育家

  • 为了读懂这位校长,我们编了一本词典

  • 这位著名儿童作家居然说:阅读并不像疫苗一样是人生一种必要

  • 年度面孔丨11张面孔,11种表情,记录2020中国教育的物候气象

  • 这位华裔弱女子 ,在美国打造了一所超时代的未来学校

读《当代教育家》,成为当代教育家

为了读懂这位校长,我们编了一本词典

这位著名儿童作家居然说:阅读并不像疫苗一样是人生一种必要

年度面孔丨11张面孔,11种表情,记录2020中国教育的物候气象

这位华裔弱女子 ,在美国打造了一所超时代的未来学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