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诗话·秋天诗话

清明诗话

吴文博

清明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淮南子》)。清明的来历同样有趣。“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岁时百问》)。清明有着美丽的花景,独特的习俗,总是能激发文人墨客的思考,使其诗兴大发,挥毫泼墨,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

一、花

清明节似乎与花有着微妙的联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通过远处的杏花村和随风起舞的落花,描画出一幅清明春天的美景。“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通过江南百花齐放的美景,衬托出作者悲伤的心情。与花相关的诗句的感情不仅仅是悲伤,“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孟浩然《清明即事》),外面春意盎然,雪白的杏花,粉红的桃花轻盈的飘落,地上鲜嫩欲滴的小草齐刷刷的冒出头来,群莺翱翔,蝴蝶嬉戏,这是何等畅快愉悦!

二、习俗

扫墓是清明传统习俗之一。“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诗生动的写出了其场景。但是,并不是所有人在清明时都有机会上坟墓。“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王禹俏《清明》),一个外出读书的人,没有花酒助兴,没有扫墓的机会,就像野僧一样,第二天不再禁火后仍然还得继续努力学习,这是何等苦闷!“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战乱过后,家破人亡,又有什么人还来上坟呢?岂一个愁字了得!

清明又名“踏青节”,有着踏青的习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吴维信《苏堤清明即事》),“茶磨山前水似苔,红妆队队踏青回。衣香花气熏人醉,蛱蝶蜂儿扑面来。”(王宠《清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踏青的场景。“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欧阳修《踏青》),这首诗动静结合,巧妙地勾勒出人们踏青游春的场景。

三、思考

由于清明特殊的习俗,许多文人墨客在清明时有独特的思考,写出的诗句流芳百世。“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黄庭坚《清明》)抒发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一个人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脱不了宿命,归于一抔黄土,成为一座荒丘。虽然悲观,但是这是现实。“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则劝诫人们及时行乐,人们祭祀的酒,没有一滴落入阴间,还不如活着时多喝几口。这里的思考不一定是对人生的见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则是借汉喻唐,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了委婉的讽刺。

有关清明的诗实在是太多了,哪里说的完呢?不妨像“中国诗词大会”那样,来一场关于“清明”的飞花令吧。

秋天诗话

杨子汐

秋天的诗词,描绘一派金黄喜庆的丰收之色,美不胜收。却也染尽思乡之愁,与落叶一同纷纷飘洒大地,一派萧瑟之感。

一、秋景

秋时动物们快活的鸣声与生命的活力都一点不差的被诗人们描摹于笔下。“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浪细生。”(宋徐玑《秋行》)早秋时节的蝉不倦的叫着,诗人也就这么边走边听着,身旁小溪水平如镜,时不时因风吹皱一滩溪水,美丽风景下,怡然自乐,好不快活!短短诗句间诗人眼中清新怡人的美丽田园风光被描绘的酣畅淋漓。

那在春夏冬不同姿态的水在秋也带来了不一样的魅力与景致。“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秋天最好时分---中秋时的月亮如白玉盘一般将柔和的白色月光洒在镜子般的湖面上,一派祥和,如同梦境一般不真实的美丽,怪不得诗人会爱上如此这般的洞庭湖。“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半轮圆月斜挂在天边,自然而然的发散出清冷却气质独特之感,与秋天的景色,月下的江水,都无比契合。写风景的同时也巧妙点明诗人自己正在游船上的事实。诗人那悠然于江水之上的画面不禁令人羡慕无比。

秋天树叶飘飘纷纷的落下,五光十色的铺了一地。这情形落于诗人们的笔下,色彩明快而变化多端,好不精彩。“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那火红的枫叶与霜叶居然能令见到白云深处人家依旧不动心的诗人惊喜无比,特意停下车来观赏那飘洒一地的红色与树木融合成一幅画的场景,可见此秋景之美好。“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sou)人狂。”(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二》)诗人细致的描绘出了秋日时节的时叶子如同花一般的五光十色,与清明的一派景色。尽管秋色凌冽清冷,却被喜爱,诗人是否在借这秋景来表达被贬内心的萧然?

情思

从古至今,借物喻情,比比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写秋时,自然而然的会带上自己的情思,思乡也好,爱情也罢,一切情结都留在那被定格的秋日时分了。

1、悲

秋日不同于夏日的炎热,春日的生机,冬日的寒冷,它自有它的韵味所在。大雁南飞,霜降与人间,气候变得清冷。于是,借秋表悲情的诗词变多了起来。

沦落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与老树瑟瑟发抖的站在寒风中,时不时有一声凄凉的乌鸦声传来,那远处的人家炊烟寥寥升起,诗人在瘦小的马匹上不由的想起自己被贬的事实,不知如何面对家人,凄惨情绪涌入心头。有家不可回,怪不得诗人笔下的秋日竟是如此之凄惨悲凉。“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处的秋天竟是如此的可怖,怒号的风,竟将唯一能够勉强遮风挡雨的茅草一一卷去。而雨则淋在诗人的心上,唤起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悲痛与不平。但正是在这凄厉的风声中,诗人高尚的情操也在这寒冷的秋天显得无比高尚与炙热。

思念之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作为一名爱国将士在战场上须与敌人浴血拼搏。远在边塞,大雁飞走了,家在大雁要飞去的万里之外。在孤寂的长烟中,秋日埋藏了诗人无限的思念之情。“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维《十五夜望月》)同样是一首在中秋节时分做的诗词。乌鸦凄凉无比的声音与冰冷的霜露和皎洁的月光无一不衬托出诗人心中那份思念家乡的情怀。秋天在诗人眼中是个无比冷冽的季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与中秋一样也在秋天时分,是思念家人的好时节。本该是与家人团聚的喜庆时节,却只能呆呆望着山,想象着与家人一同上山插茱萸的样子。思念之情扑面而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同样是在本应喜庆与家人团聚的重阳节中,词人却只能在瑟瑟秋风与寒夜中守望着朝朝暮暮思念的意中人。看完此词不由令人心中一凉,与词人一同愁闷去了。

秋日虽寒,但五光十色,风景如画般优美,借秋抒发快乐与豪迈的诗也不占少数。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云霄。”(刘禹锡《秋词·其一》)诗人对秋天独特的情思与第三四句无不透露出诗人对秋日的爱。诗人的关注点不再那萧瑟的秋风与落叶,而是在气势磅礴的晴空中的鸟儿上。结合诗人当时被贬的背景,不由对诗人宽广的胸襟发出感叹。“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死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采桑子·重阳》)这里的秋风带来的并不是悲凉与清冷,在诗人眼中它如同明媚的春光一般充满希望。令读诗的人也不由得被这慢慢的希望之情感染,对祖国的未来与战事的成功充满希望。

写秋的诗歌那么多,不妨去读一读它们,体会秋景之美与诗人独特的构思美吧!

极端的秋词

蒋天仪

谈起古诗词中的秋季,人们的心头立刻浮上一丝“凄凄惨惨戚戚”的凄凉之情。的确,秋天的温度、环境与景物,例如秋风、秋月,都能予人无限的情思。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古人对秋天的态度,真的是这样吗?

经过一番秋词的收集,笔者将其按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成了几个类别。最后,我大致可以下一个定论,秋词绝不仅仅是悲,而正面的情感也极其丰富。这种极端的两极分化而又多样性的题材使得秋的含义在我们的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的地位。

秋月思愁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的这首《三五七言》运用了多个典型的悲秋意象,秋风、秋月、落日与寒鸦烘托了一份秋日的悲情,作者对自己思念故人心情的刻画使得整首诗凄婉动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作者对月兴叹,以一种更具创造性的方式仍旧抒发了中秋月色与望月怀人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寂寥而冷清的思愁。这是一种秋日诗词最寻常的题材,莫嫌意同,虽写法异,而情总同。

秋夜悲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这首词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不仅仅用较为低沉的语调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孤寂与感伤,其对风叶、明月等秋日景物的描写,将景与情至思精密相连,真诚的情感使得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作者以秋日烘托的、自己的悲情。“春花秋月何时了⑵,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首绝命词,为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可以说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对比,抒发了亡国后无尽的无奈与悲哀。此时的秋,变成了一代君王的人生与意志的结束。秋月之下,孤人总感到异乎寻常的寂寥,生活的苦闷转而变成了精神上的。就如同诗人杜牧在《秋夕》中写到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以动衬静,以静表寂,以寂见悲苦。一名孤独的宫女,在景物的衬托之下,浮起了苦闷而惆怅的情思,全文书写的秋景笼罩在淡淡的悲情中。

秋日战角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刚刚学过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可以说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入手,潇潇角声,浓浓红紫,而秋在其中就渲染了战场上的悲壮之情,烘托出了战争之残酷。“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首范仲淹的《渔家傲》,运用了近乎白描的手法,真实的表述了边疆将士们的艰苦生活以及英雄气概,用秋天烘托并描摹出了一幅萧瑟悲凉的边塞图景。毫无疑问,秋天的存在在边塞诗中描写出了一种沧桑与悲凉,但同时也反映出了将士们别样的勇敢,无疑为它们真实的写照铺平了道路。

秋日爽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上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奇丽风光,运用空山雨后的秋凉与松间明月的光照,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其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与愉快爽朗的态度。“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在这首诗中,全诗无一处直写秋月,诗人朱熹借助于描写秋月下的一条小溪,也同样是抒发了超脱尘世、闲适自在的情趣。

(0)

相关推荐

  • 3首写清明的唐诗,一首优美,第二首忧伤,这首七绝流传最广

    2021-04-06 09:41 华人号:中国文化 又到一年清明时,在这个时节,人们扫墓祭祀,缅怀祖先,体现着浓厚的文化传统意味.此时田野间春风渐暖,春意盎然,正是适合郊游踏青的时候. 祭祖.踏青自古 ...

  • 【诗艺国际】草根吟叟 | 阮郎归•踏青(外五首)

    ▼ 阮郎归·踏青(外五首) 作者/草根吟叟 [作家/诗人风采] [作家/诗人简介] ★ 王世金,(网名:大连草根吟叟),生于一九四六年三月,今七十五岁愚翁,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人.业余学写诗,主业靠养老 ...

  •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8:清明

    故乡读书会 ◆  ◆  ◆ ◆  ◆  ◆ 余梦楼 ◆  ◆  ◆ [作者简介] 李全修(1940-),湖北省武汉市汉南人. 1960年参加工作,终身从事师范教育. 以舌耕为本业,笔耕属于玩票,雖无几 ...

  • 清明诗话

    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节,也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还是当今国人的法定假日. 一.祭扫的清明节 清明是扫墓的节日,人们扶老携幼来到墓地,将酒食果品供祭在墓前,焚化纸钱,祭奠祖先,缅怀先人." ...

  • 翰林苑诗话 • 《管仲姬的驯夫术》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1 作者:芳菲华年 有道是,好饭不怕晚. 管仲姬,就是管道升,字仲姬,宋末元初人.她遇见赵孟頫时已经二十八岁,大龄女青年了,就是放到现在,到二十八岁不结婚也会被人说道.可人家 ...

  • 【雁鸣诗话】||君子中秋诗歌《思月圆》||总20170118期

    <思月圆> 文/君子 一轮圆月 是亲情点燃的天灯 漂泊游子的心砰然加速 影子伴我仰望星空 月光洒落一地乡愁 星光璀璨 睁亮眼眸 看不透我内心的烦忧 南飞的大雁更勾起我缕缕 情愁 广寒宫里的 ...

  • 【诗话】蔡世平:南园词话

    【诗话】蔡世平:南园词话

  • 樊明生作品《长安诗话》选文:诗中第一是爱情——说《关雎》/ 诗经诵读:薛红(第1430期)

    轩诚赏析: 在广州时,有中国电视剧圈四大才子之誉的华明先生(原名陈学军,电视剧<潜伏>监制.<铁血军旗>监制.编剧)向我推荐了陕西樊明生先生的著作<长安诗话>.说如 ...

  • 翰林苑诗话 • 《汤显祖的<牡丹亭>杀人事件回放》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1 作者:芳菲华年 明朝女诗人冯小青是一个自恋狂,她像希腊神话里的纳西索斯一样整日怔忡的凝望自己水中的倒影,所谓"顾影自怜"就是这种表现吧.所以她在诗中才 ...

  • 翰林苑诗话 • 《今生愿做折花人》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1 作者:芳菲华年 唐杜秋娘有诗<金缕曲>: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折. 世传这首诗是杜秋娘做来挑逗李锜的.具体这首诗是不 ...

  • 求不是斋诗话(1-11)

    熊东遨 一.诗者,文学之精也,难从笔上得来,应自心中流出.心中无激情,不可强做,勉强落笔,恐其画虎不成反类犬耳,纵有千言,何足言价? 二.即事.咏物,宜取其一点而深掘之,切忌贪大求全,面面俱到.求全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