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名言三百句》脏腑理论之二十七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通往中医殿堂之门,欢迎来到“入门·经典·临床”栏目,精诚大医漫漫长路,有我们陪您一路同行。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之三“脏腑理论
”。
  本节目推送内容将所选三百余条名言,分为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腑理论、气血精神、针灸经络、诊断技术、病因病机、治疗思想、养生保健、以人为本、运气学说十一个部分,其内容涉及《内经》的几乎所有方面,读者可在尽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内经》的理论精华。
3
内经名言
脏腑理论之二十七

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素问·痿论》

  

【论述】  

这一句话是说人体五脏与形体的关系。五脏化生的气、血、精以及津液,滋养和温煦着人的形体,使形体发挥其生理功能,而这种联系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肺主身之皮毛”:指出皮肤与肺的关系最为密切。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为人之体表,有防御外邪入侵,调节人体津液代谢、调节体温的作用,还有一定的辅助呼吸作用,皮毛依赖于肺所宣发的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及润泽。诚如《素问·经脉别论》说:“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和《灵枢·经脉》说:“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反之,皮毛感受外邪,常内传入肺。如《素问·痹论》说:“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心主身之血脉”:心和血脉直接相通,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依赖于心气的推动。心脏、脉道和血液在体内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循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心起主导作用,若心气衰竭,则血行停止,生命也就终止了。《灵枢·经脉》说:“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心气的充沛与脉道的通利、血液的充盈是血液正常运行的三个前提条件。

 

 “肝主身之筋膜”:筋膜,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肌腱、韧带和筋膜。筋膜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联接关节、肌肉而主持肢体运动的主要组织。筋膜依赖于肝血的濡养,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肝血充足,筋膜得养,才能收缩和弛张。反之,肝血不足,不能养筋,就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肝病日久,可传于筋。如《素问·痿论》所说:“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反之,筋病日久,亦可内传于肝,引起肝病。如《素问·痹论》说:“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脾主身之肌肉”:指出脾与肌肉的关系最为密切。这是因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可将饮食中的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以营养四肢肌肉,使其丰满健壮,活动有力。反之,肌肉有病,长期不愈,可内传于脾,导致脾的病变。如《素问·痹论》所说:“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

  

“肾主身之骨髓”:骨构成人体支架,骨内有腔隙,内藏骨髓,骨与其内的骨髓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骨髓为肾精所化生,肾中精气具有促进骨髓生长发育和资生骨髓、脑髓和脊髓的作用。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髓之滋养而坚强有力。反之,若肾精不足,则骨髓不充,骨失滋养,导致骨骼发育不良,骨质脆弱。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本句指出五脏与形体(五体)的相应联系。五脏精气可以濡养五体;五脏病变又可影响五体,通过对五体的观察可推知五脏功能状况,两千年前的这一理论至今对临床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病案举例】

  

当代名医谢海洲治脊髓空洞症案:患者齐某某,女,32岁。右上肢及腰椎Ⅰ~Ⅳ两侧呈阶段性麻木不仁,不知痛温,有时感到自发性闷痛。表面皮肤干燥,触之有感觉,右臂运动无力,肌肉萎缩,脊椎变曲。病经北京某医院诊为“脊髓空洞症”,历经五年医治效果不显转来诊治。

  

诊其舌质淡嫩有齿痕,舌边黯紫有瘀点,无苔,脉细涩而结,辨属先天不足,精髓不充,气虚血瘀。拟补肾填精,益髓健脑,补气活血调治。

  

处方:巴戟天12g,仙灵脾12g,菟丝子15g,当归12g,鹿角胶9g,龟板胶12g,黄芪20g,枸杞子20g,桑寄生15g,淮牛膝15g,狗脊12g,太子参12g,赤芍9g,鸡血藤20g,山萸肉30g,熟地12g,丹参15g,川芎6g。守方60剂后,感觉稍复,痛已消除,麻而不木。舌色淡红,瘀点消失,脉弦细。上方中减活血化瘀药用量,重用补肾填髓益气之品,继服80剂,腰背感觉基本复常,右臂活动有力,肌肉渐丰,苔脉复常。疏方配丸以调治。

  

巴戟天15g,仙灵脾15g,菟丝子20g,鹿角胶12g,龟板胶12g,黄芪30g,枸杞子30g,当归15g,赤芍6g,川芎6g,丹参12g,熟地15g,肉苁蓉30g,川断20g,桑寄生20g,淮牛膝20g,狗脊15g,太子参15g,桂枝12g,鸡血藤30g,穿山甲12g。共研为粉,制蜜丸,丸重9g,每次1丸,每日3次。

  

服药半年左右,症状体征消失,活动如常。复经北京某医院检查,节段性感觉分离,节段性肌肉萎缩,临床症状等均消失,病告愈。一年后追访,未见复发。

  

按语:脊髓空洞症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脊髓变性疾病,空洞形成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甚明了,病理改变主要是胶质增生和空洞形成,其内充满液体。该病常常引起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瘫痪,肌肉萎缩,关节肿大畸形等。现代医学尚无良法,一般给予对症处理,以及放射疗法、放射性核素131I口服疗法,效果都不理想,故常需手术治疗。谢海洲根据“肾主身之骨髓”的理论,采取补肾填精益髓为主,药用巴戟天、仙灵脾、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肉苁蓉、枸杞子、桑寄生等,配合补气活血之品黄芪、当归、鸡血藤、牛膝等,取得满意疗效。

(本文选自张恪 著《内经名言300句》学苑出版社出版. )
中医经典系列书目
醫道傳承系列叢書
(繁體豎排誦讀本)
醫道傳承的正統經典,明醫成就的醫學教程。次第引導學生趣入傳統正宗中醫堂奧
第一輯:醫道門徑
《醫學三字經》  〔清〕陳修園著
《藥性賦·藥性歌括》〔金元〕張元素,李東垣著,〔明〕龔廷賢著
《瀕湖脈學》〔明〕李時珍著;
《長沙方歌括》〔清〕陳修園著;
《金匱方歌括》〔清〕陳修園著;
《時方歌括》〔清〕陳修園著;
《醫方集解》 〔清〕汪昂編著;
第二輯:醫道準繩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唐〕王冰次注〔北宋〕林億等校正 孫兆重改誤
《黃帝內經靈樞》〔北宋〕史崧    音釋
《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西晉〕皇甫謐 撰集〔北宋〕林億等校正;
《難經·新難經集注》〔明〕內府 刊印〔北宋〕王惟一   集注 ;
《神農本草經》〔齊梁〕陶弘景編  尚志鈞輯校;
《傷寒論》〔後漢〕張仲景述〔魏晉〕王叔和撰次〔北宋〕林億等校正;
《金匮要略》〔後漢〕張仲景述〔魏晉〕王叔和集〔北宋〕林億等詮次;
《脈 經》〔魏晉〕王叔和撰集 〔北宋〕林億等類次 ;
第三輯:醫道圓機
《溫熱論·濕熱論》
〔清〕葉天士〔清〕 薛雪 著
《溫熱經緯》〔清〕王士雄 著 ;
《溫病條辨》〔清〕吳鞠通著〔清〕汪瑟庵參訂;
第四輯:醫道溯源
《宋刊周易本義》〔南宋〕朱熹 撰;
《道德經》〔東周〕老聃  撰 〔西漢〕河上公注;
《五行大義》〔隋〕蕭 吉  撰;
如需购书请登录
学苑网站
www.book001.com
直接致电010-67601101
学苑读者服务部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