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笑暇:甲乙是一场活儿——谈赵佩茹的捧哏艺术
赵佩茹(1914年-1973年),自幼随父戏法艺人赵希贤学艺,后拜相声前辈焦寿海为师,学说相声,在同代相声艺人中拜师最早,是“宝”字辈的门长、行业内公认的“大师哥”。因他是入室弟子,得师父之真传,故以功底深厚、活路宽阔,用字准确,细致入微而闻名于相声界。因此,他倍受同行们的崇敬。
赵佩茹
20世纪30年代前期,李寿增为他捧哏,在京津两地的大小场地及电台演出,名声鹊起。1937年起与常宝堃合作,互为捧逗,以捧为主。这二人的合作是相声史上少有的一对火爆搭档,解放后,他积极编演新相声,如《新灯谜》等。李伯祥、高英培、常贵田、刘瑛琪、王祥林等都是他的弟子。怹不光逗哏艺术精湛,捧哏艺术更是通观相声史的第一人。同时门下高徒众多,自成“赵家门”,如今市面上最火爆的演员基本上都是赵家门生,德云社就是其中代表,故此赵佩茹也被行内外戏称相声界的“通天教主”。
今天这片文章就是,陈笑暇相声谈赵佩茹相声的艺术性经典文章,现在还是比较少见的。
在相声表演艺术上赵佩茹先生长于捧,又能逗,并擅演单口,内行都以'活路宽'称赞他。的确,赵佩茹是一个知道的多、见的多、会的多、舞台经验多的老演员。这几多在艺术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他生前常说:'作为一个相声演员,应当会的多,对大多数传统节目应该做到'只许不说,不许不会'。'几十年来,他一直不间断地学习、积累、消化,有些节目他学会之后由于个人条件限制演得不多,有的节目因缺乏合适对手而没能演出;但在传艺课徒时他总是有意衍传,我们就听过他兴致勃勃地讲授《改行》、《山东二簧》这类他并不上演的节日。
赵佩茹先生为马三立先生捧哏
在遇到新的合作者时,他能适应对方的特点,做到从容配搭,有备无患,如他的《婚姻与迷信》、《送份子》、《对春联》是在与李寿增先生合作中整理出来的(赵逗李捧)。他在与李上演《福寿全》、《揭瓦》前曾多次磋商如何'先刨后使',好让青年听众易于接受和领会其中的积极意义。后来他认真地说:'这活怎么使,跟谁捧哏有直接关系。'同样,他在为马三立先生捧哏时,上演了如《三字经》这样需要捧逗旗鼓得当的节目,这是赵学艺时磨练出的'子母哏'之一,以后虽然很少演出,他却一直不间断地复习它,理由是'不能从咱这儿把产业丢了'。所以,在接受专业、业余演员请教时,他基本上能做到有问必答。如歪唱类的《全德报》,他学艺时曾与老师演过,担任逗哏,只认为是'连逗带唱,敢使就行。究竟是怎么回事,还不甚明白。'与常宝堃合作后,他主要捧哏,在实践中进一步熟悉了捧逗双方的表演,经过切磋琢磨,决心为常'量足了,捧响了'。
马三立与赵佩茹
怎样抓紧时间深钻捧哏艺术,并适应常的口风、神、相儿进行烘托呢?这是当时赵佩茹经常思考的问题。常宝堃是个出色的相声演员,他注意到'一类活一类使法',他演《全德报》刻画了一个不求甚解、盲目自信人物的嘴脸,如乙提出演某一昆曲剧目时,甲总是巧言遮辩,说自己演春香、钟馗不像等,这就比'不会唱'、'哈……我就会这一句'耐人寻味。赵捧哏中经过琢磨,发现了常善于刻画一种聪明的懒人,这种人有心眼儿,爱耍弄小聪明,就是不肯脚踏实地虚心学与做,做起来漏洞百出,却能言善辩这样演过一个阶段后,彼此都感到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在不少小节骨眼儿上处理得细腻、生动,如演至夫人(常)与窦公(赵)互相让座后,常夸张地使用了旦角的台步,形体起落上很醒目。赵就趁势辅助,高低交插,互为映衬。画面出来了,赵就对观众说:'河漂子啊?一冒一冒的!'不仅产生了笑料,也否认了甲的自作聪明,自我欣赏。
赵怎样用乙的'真懂行'衬托甲的'假懂、充懂'呢?赵经过思考决定在念韵白的味道和动作的稳健上加强,以说明富有舞台经验,这样演出后观众反映'是那么回子事',常也满意地认为'把'我'那种凭着小聪明,现趸现卖的劲儿要出来了。'如几次上场唱'招来嫦娥齐永贺',赵都能入戏,既使嗓子哑也要把韵味唱足了、唱正了。在后面因甲出错造成的重复上场中既不草率从事,又加快了尺寸,以表现乙当时的烦躁心情。赵佩茹生前反对有的演员把这句词(特别是后三字)唱得含糊不清,认为台词、韵味、动作不准就捧不好这块活。
这个段子的结尾本来不太好,强调了院子在窦公动怒时的无处存身,垫上'吓得有个地缝(或狗洞)都想钻进去',于是甲抱着乙用头撞其口,处理得很庸俗。建国后常、赵通过学习,决心澄清不健康的舞台形象,就改成了揭露封建社会主仆地位的悬殊,因而,甲强调利用麒派老生的演法,摹拟角色的手势、台步及髯口等,在使观众感到似曾相识后,收底再渲染龙钟老叟受惊后的浑身颤抖,说的是'在电门上啦!'这一动作是有意义的,对盲目死学X派或不加节制地炫耀表演特技也有着针砭。而赵的一本正经:'那您注意,麒派老生来了!''这就要哆嗦……好!行啦……你这是怎么啦?'这些步步紧的提问,有力地保了底。当时在津红旗、群英戏院每次演出效果都好。
为了提高演出水平,赵还向张寿臣先生请教了介绍《全德报》剧情的一段台词,经他丰富,形成了一个'趟子',对演好这段相声起了辅助作用,现稍加整理,公之于后,以增进读者对《全德报》剧情的理解:
在五代时节,有一位英雄高怀德,武艺高强,却失时落魄。因为他的上辈与柴王祖上结仇,所以不愿居官。不幸发妻亡故,只留下一个姑娘年方一十六岁,名唤桂英,父女相依为命。为了生活,高怀德只好出外贸易,曾借过窦公三百两银子。这个窦公就是《三字经》里提到的窦燕山。高怀德因为女儿只身年幼,他不便长期出外,就派本家侄儿高僮代替做买卖。不料,高僮外出三年音讯杳无。高怀德没有经济来源,欠窦公的三百两银子连本带利都还不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困难。
这一天高怀德在街头观见了招贤榜,激起了报国之心,虽说与柴王祖上有仇,可以改名换姓去应试。只是他抛下女儿无人照看,心中忐忑不安。这是头一本叫'观榜'。
高怀德回家后就与女儿商议:'为父要进京求取功名,我儿一人在家甚为孤单,为父又欠窦家三百银无力偿还,我有意让你拿着文约去窦府为奴抵债,一来全我信义,二来我儿也有了安身之处。为父此去若能得中,那时节再接我儿团聚。'这是二本叫'立契'。立契后高怀德就走了,再往下是三本'焚约'。
第二天高桂英布衣素服来至窦府,窦公夫妇十分欢喜。忙问:'小姐因何落泪,你父为何不来?'高小姐呈上文约,窦公夫妇这才明白了真相。当时,撕毁了文约,放在炉火中焚烧,慨然而叹:'真没想到,就为这三百两银子,会逼走我的朋友,我又怎能把他的亲生女儿当作使女!夫人,想你我二老偌大年纪,膝下子女全无,不如收她为义女,承欢膝下。'高桂英当时拜过义父义母,从此成为窦家小姐。过了几天,窦府来了一位书生投宿,此人姓石名守信,乃是一位英俊少年。窦公在客厅里设宴款待石公子,见他年轻有为,胸怀大志,决定招赘为婿。石公子当时拜过岳父,提出此去是为求取功名,得中后再来完婚。窦公执意不允,一定要他先完婚,后进京。选好良辰吉日,为小夫妻完成花烛之喜。新婚之夜,石守信见新娘暗自落泪,忙问何故,小姐无奈诉说实情。石守信暗伸大指,深深佩服岳父为人,也体会到小姐的心理:没有嫡亲之命,怎好仓促成亲。忙对小姐言道:'既如此我先进京,到武科场中寻找岳父,共同应试,待翁婿荣归再入洞房。'小姐闻听恰合心意,夫妻对天盟誓,生死相依。三更时分,石守信亲自鞴马,小姐开后门相送,小夫妻洒泪分别,这是四本、五本的'招赘'、'痛别'。
天明后,窦公夫妇准备在华堂上大摆宴席,忽闻院子报事,得知姑爷深夜逃走,窦公大吃一惊,叫过丫头问明情由,又唤出桂英教训一番,这就是咱们要唱的第六本'窦公训女'。再往下七本就是高怀德得中归来路遇高僮,盘问他这几年来何处安身?最后是翁婿荣归,阖家团聚,齐声称赞窦公夫妇千金全德,这就叫八本《全德报》。
赵每次说完这一大段台词。由于抑扬顿挫掌握得好,叙事清晰,字字入耳,每次观众都报以热烈掌声。有时因为观众对象不同或时间所限,有意简略,只说八本的小题。常牺牲后,赵很少演这一节目。却积极为青年及业余爱好者辅导,每次都详细讲解剧情并介绍与常合演时的体会。
常、赵合作中为了更好地与观众交流感情,他们吸收了戏剧的表现方法,在甲乙固定的位置上又扩大了一步。舞台活动区域较宽阔。是他们艺术创造中的重要方面;但这只有固定的位置鲜明,活动起来才醒目。与逗哏者比较起来,捧哏的表演有着—定的局限,赵佩茹就善于在限制中适当活动,全力辅助甲的叙述,不论是听、问、想、辩、谑……赵都能谐而不俗,熟而不油地向观众表态,争取观众对自己的同情、支持,同时,也是巧妙地使观众与逗哏者搭上钩,从而更关注甲的叙述。他们合演《灯谜》时,当甲说出'二人见面忙拉手,七个字扣一个字'后,他认真地边思索边重复'……这七个字扣一个字?欧,我猜着了,念好!'不仅台词读得实在,面向观众交流时微笑着点头,充满了信心,使观众相信他的答案正确:'……两位总没见面,见面互相问好。'你好!''好!你挺好的?'问好就得回答好……'这简直就是与观众商议,争取一致的看法。
相声界的“黄金搭档”常宝堃 赵佩茹
赵捧哏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在长期舞台生活中他形成了举重苦轻、胸有成竹的气质和不卑不亢、游刃有余的口风、面风、台风。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捧哏的心里有底,在台上才稳,稳里有技巧,才能捧出哏来。'!赵佩茹正是以自身的造诣雄辩地说明了捧哏的重要性。
《灯谜》中的收底,熟听众已知甲必然要说出好字来,可是由于赵的巧妙烘托,先以喜悦的声容祝贺甲是'模范家庭',一反那种有意诓甲的语气、神态。这样,使甲一时忘记了刚才的约定,于是当赵兴致勃勃地说到'……将来您家的生活可就更——'才情不自禁地说出'好啦!'赵捧到这里不仅神气足,重要的是他这次升并不故意拖长音,以诱使甲失口;而是也在意欲把这句话说完,不料却被甲抢了去。我多次观摩他们这一节目,发现赵每次都是与常同一尺寸地说出'好啦!'不同的是甲高乙低甲重乙轻,然后,同时一声:'哎!'甲捂口,乙还笑,是欢快的交流,喜悦的巧合,而不是你挤我躲,一个词穷,一个得意,观众在被他们的欢乐情绪和严密配搭感染着,也领悟到了其中的新意,所以每次演出都收到强烈的效果。这也就是'内容俗,精神、气力不俗'。
赵佩茹捧哏时精力充沛,无懈可击,这是众所周知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从不脱离内容滥加台词或一味突出个人。他能合理地使用声、相,不少地方则是用精神烘托,因而,尽管他的表演形象生动,却不给人以喧宾夺主之感。在《五红图》中甲说'万物离不开阴阳、金木水火土。'乙迟疑,就问他'红果有金吗?'甲几次引导他说出'金字旁儿',他都巧妙地回避了,收底处却无意中承认了砂锅的'锅'字有金字旁儿。有些同志认为这个底与《灯谜》处理相同,只是把乙问甲变为甲问乙,也就是说有很多包袱是经乙抖开的,底的包袱更要借助乙的失口构成……而赵在这段节目中的捧法却与《灯谜》不同,给人的感受是一个在问中显示了甲的机智,一个是在答问中反衬了甲的论点。他捧《五红图》虽然话多,神气多,在力度上却有控制,当乙机辩地说用木棍往树上梆红果时,甲说:'那要烂了呢?'乙迟疑了一下说:'那我吃烂红果,一人一个口味。'说得自然、朴实、风趣,注意力在于看甲还问什么。甲每次提问时乙都与观众亲切交流,有时微笑点头,有时吸着气说:'我替他说了!''我不动铁器!'这样,观众的注意兴趣还在甲提出的观点和诱问的方式上。收底处乙答'用砂锅熬糖'是表现乙认为回避了'铁锅'就保险了,于是在'砂'字上用了重音,'锅'字则一带而过,没想到甲竞问'锅'字怎么写 !乙失口说出'不就是一个金字旁儿……'甲一声'哎!'乙感到无可挽回,自认稍逊一筹,脸上是一副怕吃苦药的神色,既保住了底的效果,又形象地说叫了'甲乙是一场活儿'。
—九六○年以来,赵佩茹又为马三立捧哏,他不是凭借舞台经验丰富而自诩,在演出每一节目前都与马悉心研究,反复排练,他为马捧传统节目《吃元宵》、《写对子》、《相面》、《开粥厂》时,都能结合马的特点全力烘托,使马不少'皮厚'的包袱能适时地翻抖,并形成幽默、严密、深醇、稳健的艺术风格。他们还合作演出了何迟同志创作的《买猴儿》、《十点钟开始》,加工推广了《精打细算》、《孩子问题》、《窗口内外》、《滥竽充数》等新节目,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原载《曲艺艺术论丛》第九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