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身体“跳舞”,一张古方就打住!医案见证国医魅力,请欣赏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藏象生理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文老师闲来无事,给你说一段有趣的中医故事。
读完这个故事,你会感知到,中医理论是多么超前,多么正确。
患者,是一个84岁的女子,医案记载姓尹。
这个人,平时身体挺好的,根本看不出有什么毛病。大家都说,按照这个身板儿,活到100岁没问题。
结果,有这么一次,她因故和邻居发生争吵。
两家人站在各自门口,用手指着对方大骂一通,把街坊邻里都吸引过来了。大家好说歹说,这才把她们劝回去。
结果,这个患者刚进屋,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只见,她的右侧胳膊、腿开始无规律地动弹,样子好像是跳舞,但又说不出是什么舞蹈动作。
家里人一看,吓坏了,寻思着:老太太怎么吵了一架,还跳上舞了呢?
对此,患者本身也十分诧异。但是,她无法控制自己的肢体动作,只能任其不断舞蹈。
与此同时,患者觉得,脑袋晕而胀,心烦易怒。
那是不是就这样跳起来没完啊?也谈不上。当天晚上,老人家睡下了,她就不跳舞了。等睡醒了,右侧肢体接着动。
这一看,家里人彻底慌了,带着患者四处看病。看来看去,他们决定投中医试试。
刻诊,见患者虽然语言蹇涩,但是神志清楚,说话还比较明白。但右侧上下肢一直在不断地、无规律地舞动。
看中医,不能不诊脉吧?但是这个人,右胳膊来回动,无法诊脉。怎么办?医家就叫家人强行将其右臂按住,这才了解到,患者脉象弦硬,舌淡红,苔薄黄。
面对这个情况,医家思考良久,提笔书方一首。但见:
天麻10克,代赭石30克,牛膝3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龟板15克,白芍10克,僵蚕10克,全蝎10克,蜈蚣10条,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结果怎样呢?患者用药3剂以后,右侧身体的舞蹈动作开始变小,发作频率降低。患者自觉头晕脑胀之感减轻。
看到希望以后,全家人十分高兴。医家遵原方,再投5剂。结果,患者诸证悉平。持续了20多天的半身舞蹈,终于不跳了。
有意思的是,患者康复以后,从前和她骂架的邻居还专门赶来探望,当面致歉,两家重归于好。
这张医案,曾经刊载于《中医杂志》上。具体是哪一年哪一期的,我实在是记不住了。
我说说这里的道理。
这个老太太,之所以发病,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肝风内动。
我们中医讲,肝脏属木,有风木之象。肝主条达,性疏泄。这一点,很像笔直的参天大树。如果我们肝,出现了阴阳失衡,比如肝阴不足,带来的结果就是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这就好比一颗大树,因为常年缺少雨水,就成了一桩枯木。大风吹来,枯木摇摆不定。带来的结果,就是我们的肢体不停地动弹。
有的人,脑袋颤动、手指颤动,中医管它叫做颤证。
有的人,动弹得特别厉害,就成了上文医案里半侧身体的舞蹈动作。西医叫它“舞蹈证”。
我这么解释,你懂了吧?
当然,我们从上文医案里患者的舌脉和躯体感受,也能清晰地分辨出,其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的基本症候特点。比如说脉象弦而硬,舌苔薄黄,头晕脑胀,心烦易怒。这些都是十分典型的,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的特点。您可以参照中医诊断学的相关内容,仔细体会。
既然问题已经找到了,那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就必须想办法,把这股肝风平息下去才行。
我们看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天麻10克,代赭石30克,牛膝3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龟板15克,白芍10克,僵蚕10克,全蝎10克,蜈蚣10条,甘草10克。
这张配伍,其实是张锡纯的“镇肝熄风汤”的化裁。
这里头,龟板和白芍,用于滋补肝肾之阴。
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通经活络,是平息肝风的要药。与之配合的,全蝎熄风通络,僵蚕息风止痉,蜈蚣熄风镇痉。
龙骨和牡蛎,重镇安神,平肝潜阳。
牛膝,引血下行,辅助平息肝风。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意图。不知道,我给你解说清楚了没有。
等患者的肝风被镇压下去了,肝肾之阴得到了滋补,她的舞蹈动作,自然也就消失了。
其实,这个医案里的病症,在生活中不多见。你看见谁大吵一架,回头身体就不停舞蹈了?这个事儿,很稀奇,算是奇证。
但是,它背后所体现出的中医理论,是很重要的。这就是,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这个病因病机,的确十分多见。不信,你看那些高血压的患者,有的就不停手抖,头摇,动不动头晕脑胀、心烦易怒。有的人,甚至用筷子夹菜,都十分困难。怎么回事儿?肝风内动啊。虽然他们不像医案里的患者,半侧肢体跳舞,但是病根儿,却是一样的。
当然了,镇肝熄风汤的应用,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进行。文老师在医案里转述的用药方案,不见得适合所有人。请你不要盲目尝试。尤其是一般的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数,证属肝阳偏亢、肝风上扰之证的人,用天麻钩藤饮之类的方药即可。前者属镇肝熄风。后者属平肝熄风。一个镇字,一个平字,你仔细品,它们的分量还是不同的。
好了,就说这么多。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