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人格塑造的“黄金期”,错过就晚了!

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曾说:
孩子的很多行为和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方式。
幼小时的耳闻目睹决定人的观念,决定一个人做某事还是不做某事,其判断与选择的关键就在于人的观念。

确实,12岁之前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这时候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就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和人品的形成。

01
12岁之前
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很重要

记得去年,湖南某镇曾发生一起惨烈案件。作案者吴某康,也只有12岁,却持刀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吴某康是个留守儿童。父母在他半岁的时候,就把他留给爷爷奶奶照看,双双南下打工,很少回来看孩子,通常一年也就回来一两次。

当母亲决定回来管教他时,他已经成长为所谓的“问题儿童”。因为不服母亲的管教,而选择暴力对抗,以至于悲剧的发生。

正如李玫瑾说的: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比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还有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
当你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再行动已晚——心理发展“有关键期”。

所以,孩子个性成长最好的滋养,一定是12岁之前,父母给予的好教养。

02
12岁之后
父母可以适当退出孩子的世界

前不久,13岁的李嫣赴瑞士读书,曾发朋友圈感叹“悲伤逆流成河”。
作为父亲,李亚鹏赶忙回复:“爸比今天算有一点点能力的话,都来自14岁离开家那种坚持和眼泪。”
没想到有个性的李嫣似乎并不领情,反而“拆台”老爸:“不需要给我讲这些,我不需要什么能力。”
看得出来,现在的李嫣,和父亲说起来话,像是两个大人在对话。她更加独立,也开始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也正得益于父母之前好的养育。
王菲从李嫣6个月大时,就开始上课学习“如何做好父母”,参加了上百次的课程,每当女儿自卑,王菲总会坚定地告诉她:你很美,没什么不同。

李亚鹏更是爱女儿典范,一有时间就陪女儿爬山、做植物观察、带着女儿做慈善。两人还曾亲力亲为,为李嫣举办多次画展……

对于13岁的孩子来说,父母要做的,不是冗长的说教,而是少说多听多做,用行动表达自己的爱。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做选择。

03
12岁之前,父母应该怎么做?

12岁之前,是父母对孩子的最佳教育期,那么这个时候,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

华东师大的陈默老师给父母的三点建议非常好,可以用来参考:
第一,0-3岁的时候,关键词是“关注”
这个阶段,是安全感确立的重要阶段,要时时刻刻关注孩子,就算说一百遍“我爱你”也不嫌多。

美国斯坦福大学曾做过一个研究。

研究人员让7—12 岁的孩子听一些录音。录音里面的人讲的全部是没有意义的火星语,而这些声音里面有一个是小孩自己的妈妈。
令人惊讶的是,所有的小孩都能毫不费力地从一堆火星语里面辨认出妈妈,即使妈妈发出的声音不到1秒钟。
研究发现,妈妈的声音不但促孩子听觉区活动变强,同时刺激了许多其它区域,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表达力安全感。
如果父母对孩子关注不够,孩子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就容易出现一些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可能会表现得过分依赖,也可能完全不信任别人。
第二,3-6岁的时候,关键词是“陪伴”
诚心诚意地陪伴很重要,特别是父亲,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探索的欲望。家长应当给予孩子支持、鼓励,引导孩子接触、探索这个世界。
李玫瑾也曾强调过陪伴的重要性:
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
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挣钱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识,更不在父母的事业有多成功;
只在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为他依恋时期(指12岁以内)的相伴时间有多少。

第三,6-12岁的时候,关键词是“喜欢”
 
家长要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积极情绪体验,避免对孩子吹毛求疵,让孩子感觉不如别人。
同时,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要对他说“不!”但你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即便是做了错事,他依然是你的孩子,你会原谅他,你会一如既往地爱他。
从而让孩子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人事物都有一个全面而健康的看法。
美国教育家艾默生说:“孩子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他从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爱的质量、陪伴和榜样示范。”
孩子是从父母那里学习如何与周围世界相处的。孩子12岁之前的第一任老师 ,一定是父母。
愿每位父母都能珍惜孩子12岁之前的时光,用更多的耐心,陪伴和教导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中慢慢长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