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 | 贾康:个税快速增长,到底为什么
财政部日前公布了2018年7月财政收支情况,并披露1-7月累计,全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为9225亿元,同比增长20.6%。有媒体报道时,提到这一数字已超过了2015年全年个税收入。这给不少人一种感觉:都在说减税,怎么个税还能增长这么快?试作分析如下。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国前一段时间的减税,没有涉及个税。包括营改增和与企业所得税有关的各种减税措施,多是针对行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以及研发活动的减税安排。而个税方面,既无减税也无增税,起征点提高和增加抵扣项,日前才刚刚结束公开征求意见,距离修法后的落实,还会有一段时间。
这次财政部公布的数据之所以出现个税大增,首要原因只可能在于居民收入的增长,特别是那些收入水平位于起征点以上的企业与机构的员工,受前一轮国有企业和不少民营企业利润水平上升、市场机构收入增长,带来薪酬增加的影响,使得以代扣代缴机制上缴的个税随之显著增加。正由于这部分人的个税缴纳是企业和单位代扣代缴,不会发生遗漏。
中国这些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逐渐从寻求软着陆、认识适应新常态,转变为更能动地引领新常态,使GDP连续12个季度实现6.7%-6.9%的中高速增长,并带来更多企业盈利水平的提升。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有更多个人所得税的上缴。这从财政部的企业所得税数据中也能看出得到了印证:企业所得税29197亿元,同比增长13.4%。
有人说,个税增长这么快,还谈什么获得感、幸福感。其实,从“基本面”的角度思考,就能得到不一样的结论。顾名思义,所得税就是从收入所得额里面征来的税。收入增加了,才能缴更多的税。不能说税收增加了,就没有获得感。其实,前道环节上,一定是个税纳税人拿到手里的钱确实更多了。无论个人还是企业,在税制不调整变化的情况下,一定是先有应税所得额的增加,才会有后面所得税纳税额的增加;如税率低于50%,一定是净收入增加得更多。
还有一点影响人们感受的需注意的情况:GDP的数据是扣掉物价因素的不变价,而税收是不扣除物价因素的现价,因此,如果拿税收增幅和GDP增幅做同口径比较,就需要相应扣掉物价上涨的那几个点,这样一来,两者就不会像直观感受的差距那么大了。
最近,娱乐业明星的税收问题社会上讨论较多,对他们的严格管理势在必行,受此影响,今后是否能带来我国个税更大的涨幅?笔者以为,相比以数千万计的众多企业对税收的影响,为数有限的大牌明星还是“势单力薄”的,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背景下,如果企业效益和员工收入受到较大影响,减少了下一时期他们上缴的个税收入,那么靠有限明星的个税增加,恐怕未必能够冲抵。
其实关系到企业负担,财政部报告中还有一个内容值得关注:非税收入14082亿元,同比下降13.4%。这是值得肯定的趋势。我国非税收入中,很重要的一个大项是行政性收费,其规范程度相对较低,但一般也都有红头文件作为依据。我们在减税的同时,也需要下大力量减少包括行政性收费在内的非税收入,因为这符合深化改革、支持企业搞活搞好的意愿和要求。不久前,某企业曾经反映自己缴纳了500多种收费,虽然在上级相关部门核查后减到300多项,但依然是一份长长的清单、体现着沉重的负担。目前我国所有的正税加在一起才十八种,一个企业不会都碰到,所以在对企业继续减税的同时,减少各种非税收入是大势所趋的必选项目,应借助配套改革来继续推进。
最后,笔者想说,1-7月我国个税以两位数增长,主要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增长质量积极向好,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下一阶段对个税低中端纳税人适当减轻税负的空间和必要性。对于个人税负是不是如数字显示的那样快速增加,纳税人还是要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具体计算为准,切莫把一些简单的全局数字对比,直接套到自己头上。如算得这一段您缴纳的个税增加了,那么您自己的总收入和最后入袋的净收入,一定是增加得更多。
(作者是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本文主要内容发表于《环球时报》2018年8月15日)
贾 康 介 绍
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中国财政学会顾问,中国财政学会PPP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北京市等多地人民政府咨询委员,北京大学等多家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多次受朱镕基、温家宝、胡锦涛和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被媒体称之为“中南海问策”)。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首任秘书长),2015年-2016年与苏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专著、《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以及《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获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十讲》被中组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图书馆评为全国精品教材。2017年领衔出版《中国住房制度与房地产税改革》、《新供给:创新发展,攻坚突破》、《构建现代治理基础:中国财税体制改革40年》等。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估》公布的2006~2015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6268种学术期刊700余万篇文献的大数据统计分析,贾康先生的发文量(398篇),总被引频次(4231次)和总下载频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综合指数3429,遥居第一,是经济学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