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古村落】道县贵头村:宝珍故里的浩然正气
道县贵头村:宝珍故里的浩然正气
图/文 陈瑜
何宝珍,一个不为很多人知晓的名字,一个被刘少奇赞为“英勇坚决,为女党员之杰出者”的革命先烈。出于对革命先烈的崇敬景仰,驱车前往道州梅花镇贵头村。
进入贵头村,路旁矗立着一个仿古牌楼,上书“何宝珍故里”。转进牌楼,一条悠长而不显宽阔的公路,显得幽静,显得严肃,显得沉重,似乎将人带入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诉说着略显久远的革命故事。行走在这里,没有人会喧哗,唯有心情沉重,唯有肃然起敬,行走在这条路上,足以洗涤灵魂,焕发斗志。路旁蜿蜒的洑水河,轻盈、舒缓、静静的流淌着,流过春夏秋冬,流过何宝珍短暂而辉煌的岁月,流过祖国从贫穷走向富裕、走向强大的不屈奋斗史,这里只有静静的世界,这里只有让人沉淀出奋发有为的激情。
在贵头村的中央,在周围建筑怀抱的地方就是何宝珍故居,也许人民用宽广的胸怀,用无尽的崇敬,用无限的爱戴在呵护这片神圣的土地,这座复修的故居。
一块宽阔的前坪上耸立着何宝珍铜像,深邃的目光,坚定的斗志,不屈的信念从铜像的任何一个部位绽放着,注视着铜像,你就会去清理内心的杂念,不自觉的去寻觅那份力量之源,那把正义之剑,在内心深处注入誓死而归、为民请命、奉献生命的不朽浪潮。我久久的站立注视,接受先烈的灵魂洗礼,静静地、默默地接受这份能量。
缓缓的步入故居,一座不算豪华的清代民居建筑,卧室、厨房、餐厅、酿酒坊、木工房、储粮室一应俱全,布局合理,有条有理,暗暗的色调彰显淳朴敦厚的和美家风,仿佛看见年幼的何宝珍起居生活的踪影,触摸每一份用具似乎都能体会到先烈余留的温度,宁静祥和的家风孕育着年幼的心灵追求美好、追求幸福的不懈豪情。
走进二楼的陈列馆,一幅何宝珍头像的画挂在正中央,每一个前往的人都会不自觉的去读懂那双迷人的眼睛,那份刚强的眼神,是在审视来者的灵魂?亦或在注入奋进的力量?我谨慎的走进展览厅,逐一行文字,逐一张生前场景照,我都用心去体会,去感受:何宝珍,又名保贞、葆珍,1902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道县。1914年入县女子小学读书。1918年考取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在学校里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因领导学潮被校方开除。经过学校党组织的联系,很快来到长沙中共湘区委员会。同年10月被分配去安源工作,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子弟学校任教员兼工人俱乐部书报科委员。1923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4月与刘少奇结成革命伴侣。
1925年春,何宝珍随刘少奇起程奔赴广州,开始新的斗争。从此,随刘少奇为革命多方奔走,四海为家,先后在上海、广州参加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工作。1926年10月与刘少奇来到武汉,曾任汉口市妇女协会组织部长。大革命失败后,又随刘少奇辗转于华北、东北、上海等地,参加当地党、工会和妇女群众的许多工作。1932年冬,刘少奇离开上海前往中央苏区后,何宝珍带着小儿子留在上海坚持地下斗争。此前为了便于从事革命工作,她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先后送他人代养。何宝珍任全国互济总会的领导职务兼营救部部长,化名王芬芳,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四处奔波,争取社会力量,千方百计地营救被捕同志。她的营救活动引起反动当局的注意,3月底的一天,她正准备外出时,突然发现门外有人监视。由于情况紧急,她立即把小儿子允若(大儿子允斌、女儿爱琴)抱起来,送到邻居大嫂手上,求其关照说:“过两天会有人来领的。”这时,敌人冲进来,把她抓了,被判刑15年。从此,她开始了艰苦的监狱生活。1933年夏,何宝珍从上海解押到南京监狱。狱中关押着30多名革命者,被称为3号号子。当她被推进牢门看到夏之栩时,立即机警地说:“喂!你还认得我王芬芳吗?真没想到我们会在这里见面。”夏之栩当然明白她的意思。从此以后,大家都叫她王芬芳。一直被关在这里的还有帅孟奇、钱英、耿建华等人。在狱中,他们与敌人进行一次又一次斗争。特别是在抗议敌人无理扣押国际友人牛兰夫妇的斗争中,3号监狱的难友绝食7天,直到牛兰夫妇获释为止。一次,监狱长从帅孟奇的床铺上发现一张纸条,立即追问帅:“你不是不识字的人吗?这回怎么解释?”何宝珍马上接上代答:“是我教她写的。”还把一本《世界知识》往敌人面前的摊,说:“是我从这上面教她的。”敌人无奈,将帅孟打了一顿,悻悻而去。
1934年秋,敌人突然对何宝珍严刑拷打,迫使她招认自已的真实身份和丈夫的情况。原来,一个互济会干部来探监,不久被捕,经不起敌人的残酷拷问,把何宝珍的起初姓名和身份供了出来。军警得知何宝珍是中共重要人物刘少奇的夫人时,如获至宝,采用种种手段,逼近她供出上海地下党的情况。何宝珍软硬不吃,坚贞不屈。面对敌人的酷刑,只有斩钉截铁的一句话:“要口供,没有!要命,有一条。革命者是杀不尽的!”
1934年深秋的一个早晨,当武装警察提她出狱时,她明白自己一生最后的时刻到了。于是,她以坚定的眼光与难友们告别,从容走出牢房,迎着朝霞向雨花台刑场走去。何宝珍在雨花台英勇就义。那年,那个秋天,她才32岁。
每个人都渴望活着,每个人都不忍放下亲人儿女,在那个革命形势还不明朗、几乎还看不到革命胜利希望的年代,也许她真的还有求生的选择,还能有回到儿女身边、抚养照料儿女成长的选择,她为了那份追求光明、救民于水火、建立新中国的信念让她放弃了,毅然选择了誓死而归、不屈不饶,这需要多大的力量和决心,这多么让人钦佩和敬仰!
一个女子,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子,生死面前毫不含糊,立场坚定,这就是一种情怀,为革命大局而忘我、不为生死名利而执着坚守的情怀,她就是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的振兴就需要千千万万这样的民族脊梁!
参观完后陈列馆,我内心似乎萌生了一股无形的力量,不断在审视着自己的灵魂,找找自己与先烈灵魂的差距,渺小与伟大,在民族大义面前、在执政为民面前就能完整呈现,我深受震撼,在留言簿上,此刻,心境突然开朗起来,一股奋进的力量在周身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