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永州故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远离尘嚣的宁远牛亚岭
【讲述永州故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远离尘嚣的宁远牛亚岭
从宁远县城出发,往九嶷山方向,经过一片“十里画廊”的群山突兀,爬上一座山路崎岖、陡峭的的高山,再顺山坡而下,进入群山环抱的低洼地带,就是牛亚岭古瑶寨。
据考证,牛亚岭本应该是“牛轭岭”,轭,本意是指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牛轭岭”是指这座山的形状如同套在牛背上的曲木形状,后来人们为了简化用字,就简写成“牛亚岭”。在清代,有一户瑶民冯任古带着一家人耕山来到这个山窝窝里修建了牛轭岭瑶寨,历五代人,终于建成瑶寨现有规模。200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瑶族是中国迁徙最多的山居民族,长年在南岭群山中“游耕”,耕了这山耕那山,居无定所。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形成了今天“南岭无山不有瑶”的散居格局,也使瑶族历史上难以出现大规模的代表性建筑群。
古瑶寨占地2000余平方米,依山势而建,筑于两山梁之间的南山梁半山坡,坐南朝北,是历史上保存原貌最原始的一座瑶寨。冯氏依瑶族习俗,就近取材,夯土为墙,立木为柱,半地半楼的2-3层吊脚屋(千脚屋)形式,由五栋土木结构房屋组成,寨房中间有100余平方米的空坪。牛亚岭古瑶寨保存了瑶寨历史的风貌,在瑶族居住的岭南山区已不多见。
这种传统的瑶族民居,在“地无三尺平”的山地,运用自称“千个柱头下地”的吊脚式建筑设计,在不改变地形地貌的情况下,建起宽大平敞且通风舒适的木楼,与山水融为一体,成为风景的一部分。其建筑思想与现代居室环境设计理念不谋而合,既照顾到了人类居住的需要,又考虑到了如何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的问题,二者互融互通,浑然一体,简直就是一幅环境艺术作品,体现出瑶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智慧。
这里没有水田,祖祖辈辈靠的山峦坡上的刀耕火种,红薯和玉米成了延续生命的口粮;这里没有水井,靠的是山坡泉水用竹片接入家中的饮用水;生活在这里的人祖祖辈辈很少爬出过这座大山,几乎与外界隔绝,无论是北伐、“过红军”、“走日本”都没能踏进过这座大山,瑶民于此享受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近亲繁殖,生养后代的平静祥和“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生活。
至今,牛亚岭瑶寨仍然保持着原汁原味的瑶家风情,具有浓厚民俗文化底蕴。这里的瑶家人始终保持着穿瑶装、唱瑶歌、跳长鼓舞、喝瓜箪酒、吃腊肉和过年打糍粑、春插祭谷神、二月初一“敬鸟崽”、六月初六“过半年”、十月十六“祭盘王”的传统习俗,这些都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木屋、树皮、茅草做瓦是这里的民居特色,木器、石器是这里的日常用具,这就是古瑶寨的价值所在。人们囿于尘世的忙碌喧嚣之后回归宁静古朴的生活就是一种人生的沉淀,这里当是最佳去处,去接受一份大自然的洗礼,去体验人生的本质,去承受与外界隔绝的单调修炼,人生的意义就会在这里升华。
正因为如此,当今的牛轭岭也未必远离尘世,新修的水泥路延伸到瑶寨,国内外不少文化、艺术、新闻、旅游界的专家学者经常来这里调研和观光,日本鹿儿岛大学建筑学者和美国朋友曾多次来这里进行过专门的考察,中央七台等多家新闻媒体作过专题报道,于是这里有了钢筋水泥做的酒店宾馆,瑶寨也远非当年的宁静,我不知道这是进步还是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