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有什么作用,为什么有时候按平仄填写的诗词却读起来拗口?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平仄在诗词中起的作用就是规范发音,让诗句保证抑扬顿挫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今古语言变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平仄其实不管拗口问题。
但这只是“知其然”,并不是“知其所以然”。
下面再详细谈谈这两个问题。
平仄是如何规范诗词发音的?为什么说拗口问题与平仄关系不大?
平仄如何产生
平仄的产生是汉字音韵学的重大变革。
中国音韵学和古诗的发展比起来,是不长的。
一直到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吟唱还属于嗓子痒了,要唱歌,然后在语气之间自然停顿,产生节奏和押韵的作品。
早期的诗歌都是朴素的,淳朴的。诗歌没有脱离音乐独立,也没有单独的汉字音韵研究,只是自然地淘汰掉发音不顺的作品。
直到曹魏时期,曹植晚年潜心佛学,在翻译印度佛经过程中,发现了汉字发音的一些规律,创造了“梵呗”,于是对汉字的声调发音研究发端。南北朝时期,随着佛学的广为传播,声韵学飞速发展,出现了很多韵书和研究者。周頤《四声切韵》,沈约《四声谱》、王斌《四声论》等等,这些研究者们各有侧重,但是将汉字读音划分为四声是共同的认知。
这个时期汉字的四声为“平,上,去,入”。
唐朝宫廷诗人们开始整理并研究开创格律诗体。宰相许敬宗发现四声标注相对于格律诗来说还是复杂,于是在武则天钦定下主持编制了一部声韵书。这本书针对格律诗把四声中的“平”和“上、去、入”声分为平、仄两部分。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平仄来源。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平声中,平直不变的称为“阴平”,缓慢上扬的称为“阳平”。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相对于今天的普通话发音来说的话,大致上一二声发音的字是阴平、阳平,三声发音的字是上声,四声发音的字是去声。而入声字在今天的普通话中派入了三声(平、上、去),入一二声的为平,入三四声的为仄,成为古今汉字最大的平仄差异。
平仄为何产生,它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平仄的作用是对诗词中字的发音规律做出简化,让新手更快地掌握写诗的规则,避免产生诗病——诗病从底层来说,都是音病,因为诗歌到了格律诗时代,已经基本上脱离了音乐,成为独立的吟诵体。
我们要搞清楚一点,平仄格律虽然是一个统称,但格律是唐朝诗人在南北朝四声音调基础上发现提成的文字发音规律,因为关系过于复杂,才使用“平仄”来进行简化。
对当时学写诗的文人来说,这是一种简化的工具。
比如宋之问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我们用四声标注,得到发音起伏的关系是:
上去平平入,平平入入平。
去平平去入,入上去平平。
是不是很复杂?难于找出内在音韵规律和关系?
咱们把“上、入、去”划入仄音,再看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瞬间清晰明朗,可以看出第一句的平仄和第二句是完全相反的,这正是平仄格律中重要的“相对”原则。
平仄起的作用就是简化四声发展出来的近体诗格律,而不是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是平仄形成格律,并限制诗歌表达。
为什么按平仄填写的诗词却拗口呢?
这种现象确实有,而且在烂诗中极为常见——甚至成为格律并不出好诗的反证。
平仄格律是诗词通顺的平仄关系的不完全归纳,基础格式只有四种——仄起不入韵,仄起入韵,平起不入韵,平起入韵。
这种归纳的不完全,是代表在这几种基础格式之外,仍然会有清朗爽口的平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存在大量不遵守平仄,却依然好听的古体诗的原因。
这种不完全是向上兼容的,虽然不遵守格律关系的诗词有好听的,但是遵守格律关系的诗词必然是抑扬顿挫,好听好念的。
反过来说,平仄关系只不过是保证诗词吟诵性的最低标准。
但是往往被反格律派认为是比较高的标准,限制了他们的自由。
因为不懂而恐惧,因为恐惧而谩骂,甚至仇恨——不能说是无知,只是格局太小了。
也就是说按照平仄填写的诗绝对是不会因为音调而拗口的——但是有当时代的语言发音限制(入声字派入三声的问题)。
一句诗读起来是否拗口,其主要决定因素并非平仄。
平仄是音调,是抑扬顿挫的基础,与发音形状没有关系。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
“媛媛苑苑媛媛苑”,这是典型的“平平仄仄平平仄”,完全符合平仄格律的平起仄收律句,可以说从平仄格律上挑不出毛病,但是你念得顺口吗?
拗口的决定因素在字的开口闭口,即声母韵母的搭配。而平仄只是音调高低的配合,符合平仄格律,只能保证你这句话抑扬顿挫,不一定能保证顺口。
当然,这个例子是极端例子,但是说明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在创作诗歌的时候,会出现同韵母连读,比如“阳光亮”,虽然是“平平仄”,但是三字开口一样,读起来就会打嘴。
不要被误导恐惧,平仄格律只是近体诗的基础
这种打嘴的诗歌在如今的创作中是大量存在的,那些只能在文字上看着美轮美奂,一旦念起来就狗屁不通,我们称之为“哑巴诗歌”,其中有很大部分都是这种原因,只有一小部分是因为太不注意平仄引起的(多连平,多连仄)。
其实要解决这个拗口的问题也很简单,写完诗之后,别陶醉在文字假象之中,拿起来朗诵三遍,通畅不打结的就是好诗。而且如果能起伏有致,那么平仄也就没有大问题。
诗歌是吟诵体,要吟得有韵,诵得有味。
我们谨记这一点,才能回到诗歌的本源。
平仄格律只是辅助初学者快速进入格律诗的一种音调工具,并不能决定诗是否拗口,内容写得怎么样,意境能不能拔高等其他问题。
换句话说,你的诗写得拗口与否,内容充实与否,意境高低与否,和平仄格律的关系并不大。
我们要学平仄,但是目的是超越它,最终忽视它,创造出有诗心,能诵读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