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如何摆脱痛苦、幸福地度过一生?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每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欢迎投稿,敬请关注、阅读、分享、评论!
说到叔本华,许多人并不陌生,叔本华有很多名言,比如: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了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
亚瑟·叔本华(1788年~1860年),德国著名哲学家,他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叔本华在30岁时就完成其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直到63岁才名震世界。
叔本华认为,一切现象都是从“意志”生发而来,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叔本华所说的“意志”并非我们常识中理解的意志,而是指推动现象界发展的原动力。
世界和人的本质是“意志”,人总是在满足欲望和产生欲望之间徘徊,必定痛苦不堪。在叔本华看来,人生烦恼的根源有两个:一是痛苦,二是无聊。他说:“人生就像摆钟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时就无聊。”
叔本华认为,人要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最根本的就是要彻底否定生命“意志”,因为它是痛苦的根源,否定了它,痛苦就将自然消失。但他并不主张采取自杀或患精神病的手段来走出绝境,他觉得真正可取的方式是“意志转向”,把自己的欲望束之高阁。而“意志转向”具体又可分为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从事哲学创造。哲学是理性活动,它虽然不能支配意志,但可以限制意志。不爱思考的人,喜欢“向外部世界寻求快乐”,比如吃喝玩乐等,当外部条件消失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而爱思考的人习惯于“向内心世界寻求快乐”,不必依赖任何外物,因此这种快乐是最纯粹的快乐。
第二种方式是从事艺术创造。无论是书画、雕塑、音乐、文学,还是其他作品。叔本华认为艺术可以使我们完全投入到对象中去,忘却了一切物质欲望,从而达到“无我”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人从欲望中释放出去,摆脱了所有痛苦与虚空。
第三种方式是宗教信仰。它可以抑制人的生命意志,禁止人的冲动与欲望,使人生活在一个超脱的世界里。在这样的世界里,人得以彻底的解脱。
叔本华的人生观和佛教思想有着类似之处,都主张人生皆苦,而欲望是痛苦之源。佛教倡导“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而叔本华建议实行彻底禁欲主义或者进行艺术的审美活动。
当你了解了叔本华的思想之后,就会发现叔本华的哲学并不悲观。而相反,他给了我们解释悲观和痛苦的另外一种角度,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痛苦的根源,从而化解我们对悲观和痛苦的恐惧,这其实是叔本华哲学积极和乐观的一面。
就像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透了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不正是叔本华哲学给我们积极和正面的影响吗?
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叔本华指出:人类绝大部分的烦恼,都是因为太在意世俗的眼光。大多数人都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却忽视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人们越是内心不踏实,就越想在别人眼中被看作很充实。
实质上,虚荣的本意不过是空洞与无聊。在乎世俗的眼光,恰恰是没有自信的表现。为了取悦别人而改变自己,就会沦为生活的傀儡。
叔本华主张,一个人是谁,不应该被他人定义,而应该由自身来定义。天底下最可悲的事,莫过于通过别人的认可来证明自身的价值。然而,很多人都看不透这一点,仍痴迷于头衔、荣誉、财富、地位……他们认为能拥有的外在东西越多,就意味着自己越成功。
争名逐利的生活,只能让人获得暂时的快乐,而快乐过后,便是无尽的空虚。在叔本华看来,幸福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它与物质世界没有关系,却与精神世界紧密相连。一个人只要心灵自由,内心宁静,精神独立,就能幸福度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