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讲 大头瘟证治 烂喉痧概述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介绍了大头瘟的概念和病因病理、诊断要点,这次课呀咱们讲它的辨证论治。因为大头瘟就一个证候,初起就是卫气同病,它也没有什么发展,所以咱们就介绍这一个证候的辨证论治。

    临床表现

它的临床表现。初起憎寒壮热,头面红肿,甚则目不能开,或伴咽喉疼痛,继则恶寒渐罢而热势益增,口渴引饮,烦躁不安,头面焮肿,咽喉疼痛加剧,舌红苔黄燥,脉数有力。这个是大头瘟的临床表现,痄腮没有这么严重,痄腮的临床表现就是两腮肿胀痠痛,有的也就不红,但是胀、肿、痠痛,痄腮比大头瘟轻。

病因病机

大头瘟是指丹毒,它的表现突出。初起憎寒壮热,因为它感受的是风热时毒,它比一般的风热邪气致病力要强、病情要重,所以它初起虽然在卫分,它也入气分,是卫气同病。卫分的表现憎寒,壮热,热势很高。说明邪气盛,正气不衰,正邪相争有力,所以它热度很高。为什么也恶寒呢?因为邪气郁滞了气机,体表的气机不通畅,阳气的宣发受阻,所以它恶寒也很突出,寒热症状都很突出。热毒上攻头面,气血壅滞不通,血液瘀滞在头面,就头面部红肿,甚至于肿到两个眼睛睁不开,有的人伴有咽喉肿痛,有的人就没有,这个不一定。咽喉肿痛和头面肿痛道理是一样的——气血壅滞。

再发展,邪气就完全入里到气分,就没有表证了,不恶寒而热势越来越高。高热伤津,口渴喜饮,热扰心神,烦躁不安,而且越到气分,头面的红肿,咽喉的疼痛都加剧,那就说明热毒壅滞越来越重,舌红、苔黄燥,脉数有力,都说明气血壅盛,正气不衰,热势很重。痄腮的两腮肿胀痠痛,和这个道理是一样,也是风热时毒上攻,气血壅滞。

治疗

疏透清热,所谓清热是指清气,但是它初起有表证,所以要疏透。疏透清气,解毒消肿。那么如果说热毒进入气分了,没有恶寒了,这些疏表的药要不要呢?要——使热邪外达,因为疏表的药有透的作用,即使是气分证,在清的同时向外透,也是必要的呀,所以这个法,不管是在卫分证还是气分证都适用。疏透清热,解毒消肿。

方剂

方剂。内服普济消毒饮,外敷三黄二香散。普济消毒饮是李东垣的方。三黄二香散是吴鞠通《温病条辨》的方。因为三黄二香散市面上没有成药,药店没有,咱们现在用什么呢?用如意金黄散,简称就是金黄散。

先看这个普济消毒饮。它的组成:黄芩、黄连、玄参、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桔梗、升麻、柴胡、陈皮、生甘草。药挺多,还挺杂,给它分分类,可以分成这么几类:

第一类,疏风透热,清宣解毒,就是轻清宣透这类药物,能够疏风透热,清热解毒。这类的药物:连翘、升麻、柴胡、薄荷、僵蚕、牛蒡子也可以算,但牛蒡子主要作用不在这。这些药物,薄荷、连翘都是轻凉宣透啊,柴胡、升麻都是升散药啊,都能升、能散,能够透热达表。僵蚕呢既能透热又能解毒。

第二类药,作用于气分的了,清热解毒的药,黄连、黄芩、板蓝根、连翘也是,连翘它既能疏透也能清气,它是苦寒药。黄芩、黄连、板蓝根、连翘,苦寒直折,清泄气热,解毒,板蓝根和连翘都是清热解毒药,黄连、黄芩清热泻火呀,大苦大寒。直折,就是使热邪下行,它热邪上攻头面,它(黄芩、黄连、板蓝根、连翘)导热下行。

再一类药,清利咽喉,止咽痛。它不是咽喉红肿疼痛嘛,马勃、牛蒡子、生甘草、桔梗。生甘草本身就泻火解毒,配桔梗利咽喉。马勃、牛蒡子、桔梗、生甘草,清利咽喉,止咽痛。

柴胡、升麻、桔梗这三个药还有特殊作用。柴胡入少阳经,它不入肝经嘛,它也入少阳胆。他是头面肿,耳前、耳后的经脉都是胆经啊。面部的经脉是阳明经啊。升麻入阳明,柴胡入少阳,总归都是头面部。它可以引药上行,作用于头面部。(柴胡)把这些药作用向上引。桔梗为舟楫之药,载药上行。这三个药(升麻、柴胡、桔梗)都是往上升。为什么要升?因为它病在上部,所以引药上行,这些药除了引药上行外,它们本身又都有疏透解毒作用。陈皮理气行滞,陈皮是行气药啊,辛苦温,能够行气,散郁结。肿,郁结到一块了,气血不通,(陈皮)散郁结消肿。玄参滋阴降火。为什么加滋阴的药?因为这些药都是燥烈的,除了玄参之外都是燥烈的药,它本来就热盛就容易伤津,所以在清热散热的同时,加上养阴的药,防止它们伤津液,保津液,同时玄参本身又是泻火解毒的药,为什么不选生地要选玄参呢?生地没有玄参这个作用,(玄参)它能够泻火解毒。

总归,这个方剂呀看起来药很杂,但是它从几个方面起作用,一方面是从里面清,向下降,一方面是向外散,同时又考虑到病在头面部,所以叫呢把药往上引。

这个方剂吴鞠通有不同的看法,他在《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十八条提出来“温毒”,他所指的温毒,就指的大头瘟、虾蟆瘟,“温毒,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则耳聋,俗名大头瘟、虾蟆瘟者,普济消毒饮”。他用普济消毒饮,他怎么用呢?“去升麻、柴胡主之”。用普济消毒饮去掉升麻、柴胡,“初起一、二日,再去芩、连,三、四日加之佳”。挺麻烦。总归,普济消毒饮这个方剂,他把升麻、柴胡先去掉,理由,因为升麻、柴胡是升散的药,外感风热时毒,本来毒邪就往上攻,就很重,你再给它往上引,再发散,既燥烈伤阴,又容易使上边的热毒加重。他这么个观点,他主张去掉(升麻、柴胡),实际上没有必要,升麻、柴胡本身就能够透邪、散邪,同时又能够解毒,而且(升麻、柴胡)它能够把药物的作用引到少阳和阳明经,引到头面,没有吴鞠通说的那个弊病,吴鞠通从理论上讲要去掉这两个药,咱们临床使用不去,这是一。

初起一、二日,因为邪气在表,卫气同病嘛,它有表证啊,所以因为有表证就去掉了芩、连,“三、四日加之佳”,到第三四天加上反而好,他这个意思就是说,初起邪气以表为主,不用芩、连,到第三四日,恶寒罢,热势增,那气分热为主啦,再加上芩、连。实际上也没有必要,因为病变初起就是卫气同病,卫分有卫分的药,黄连、黄芩在这儿是清气,它并不影响透卫,因为它气分的热也很重,所以没有必要去。这是普济消毒饮。

用法

用法。煎汤,汤剂,但是煮的时间不要过长,因为这里边很多药都是升散的,煮的时间过长那些发散作用(的成分)就没有了,而且饮用,因为它在上焦,在头面部,要频频服,不是说煎完汤以后一天两次,早晚各一次,不是那么吃,一天五、六次七、八次都可以,隔一、两个钟头喝一次,隔一、两个钟头喝一次,这样它作用更好。

吴鞠通说普济消毒饮是“时时轻扬法”,什么意思呢?不要一天两次服药,频服,隔一、两个钟头就喝一次,这样药物的作用持续。所谓轻扬法,病在上焦,它能够起发散作用。

这是内服药。而且这个方剂呀有预防作用,你比如说家里有三个小孩,有一个得了腮腺炎,他很容易传染给那两个,除了采取隔离措施之外,那两个没病的孩子也可以服。一般的预防都是用大青叶煎汤。实际上你如果家里有三个孩子,有一个吃这个药,那两个也跟着吃比大青叶的预防作用更好啊。

同时还要用外用药,为什么?因为它肿啊,特别是腮腺炎,两边肿,用吴鞠通的三黄二香散,他是用用三个黄,黄连、黄柏、大黄,三个黄。再加上乳香、没药。用黄连、黄柏、大黄清热泻火解毒。乳香、没药活血消肿止痛。用他这个方可以,把它研成面外敷可以,但是这个没有成药,不方便,成药用如意金黄散。如意金黄散和三黄二香散的作用差不多,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止痛作用好。

怎么用呢?用醋调,因为醋本身哪就有透入作用,它能够使药的作用向里边透。但是醋有个毛病,它容易干,药面拿醋和了以后,敷在外面,过一会,北京气候又干燥,一会就干了。干了以后它就不透入了,就没那作用了,所以要经常拿纱布沾一点醋,往上洇一洇,始终让它保持湿润,湿润了它才能透入,干了以后,敷着不起作用了。那么过两天之后,肿势见消,可以改用香油调。香油它不挥发,油挥发得慢,所以它能老保持着湿润,药物的作用能够始终向里透。

大头瘟这个病不常见,痄腮常见,因为咱们讲的这个大头瘟就包括了痄腮,所以这个普济消毒饮,大家临床使用的时候原方无需加减,不用像吴鞠通说的“去升麻、柴胡”,“初起一、二日,去芩、连,三、四日加之佳”,没必要,就是原方用,外敷如意金黄散就行了。

烂喉痧

概念

下边咱们讲最后一个病——烂喉痧。首先看它的概念,什么叫烂喉痧?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而引起的,以肌肤丹痧与咽喉肿痛糜烂为特征的温病。它属于温毒里边的一种。刚才咱们谈到了,它的名称挺多啊,离不开“喉”和“痧”这两个字,烂喉痧是一种,简称也叫“喉痧”,因为它有传染性,也有人叫“疫喉痧”,因为它是时令病,也有“时喉痧”这种说法,名称较多,但是都离不开喉和痧两个字。要说得更全面一点,它叫“烂喉丹痧”。

特点

它的特点。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它具有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这一类的临床特点。发热是肯定的啦,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主要是这两大特点,这是临床特点。

第二个特点:多发于冬、春二季,冬末春初。

第三。互相传染。它是传染病,可以导致流行,是流行病。

三个特点。一个从临床上看它的症状特点,再一个发病的季节特点,再一个就是它有传染性。有这三方面的特点。

这个病啊《金匮要略》里面记载的“阳毒”好象跟它相似,《百合狐蜮阴阳毒》这一篇,他说“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有这类的表现,相似。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还叫阳毒,他的描述也和这个病类似。孙思邈在《千金翼方》里边提出来丹这个名词,都和它类似吧,这个病论述最多的是清末。清朝的后期,专门的论述著作,比如说陈耕道的《疫痧草》,夏春农的《疫喉浅论》。烂喉痧相当于西医所说的猩红热,它的特点是既有丹痧又有烂喉,但是近年来发生烂喉的少了,就丹痧有,烂喉很少见了,病情轻了,特别是抗生素的使用,这种病也少了。

1.病因病理

病因病理。病因,温热时毒。因为它是传染病啊,是互相传染而来。那么什么邪气传染造成的传染呢?——温热时毒。它的病情比大头瘟要重,所以不叫风热时毒,叫温热时毒。由口、鼻而入,温热时毒由口、鼻传染。

病机。温热时毒由口、鼻而入,肺、胃首先受病,那就是说呢,口、鼻而入,由鼻入肺,由口入胃,它是肺、胃两脏为病变中心。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发病呢?素体有内热,或者是阴虚火旺的人。平素有内热,或者阴虚的人,更容易发病。

肺、胃的热毒上攻,……。它不是入肺、胃嘛,肺、胃的热毒上攻,就可以导致咽喉红肿,甚至于溃烂,初起是在卫分,再发展就进入气分,气分就在肺、胃两脏,咽是胃的门户,喉是肺的门户,那么咽、喉是肺胃的门户,肺胃的热邪上蒸,气血壅滞在上,就导致咽喉部红肿,再灼热熏蒸,就溃烂了。胃主肌肉,肺外合皮毛,肺、胃的热邪向外,阻塞了皮毛、肌肉的气机,气机不通,营分的热没有外达的出路,就发丹痧。所以这个辨证要从肺、胃去分析,始终离不开肺和胃。这个证候如果发展严重了,可以导致神昏、肢厥、动风,甚至于内陷心包,这些都可以出现,总而言之啊是这么个过程:

(图形演示24:25)

肺卫→肺胃→气营两燔→余毒未净、阴液损伤

 
 

图1

初起邪气侵犯体表,在肺卫,这个卫,保卫的卫,是表证。进一步发展入里,这是肺脏和胃腑,病变重心在这(肺、胃),气分热盛。进一步发展,由肺胃的气分就窜入营分,就出现气营两燔,营热盛了,气热并不解除,是气营两燔。在这个(气营两燔)过程中,就可以出现心包的病变,或者是动风,神昏哪,甚至于肢厥,还可以动风等等。如果发展过程顺利,治疗得及时,效果好,到最后它这个温热时毒没有完全清除,阴液也损伤了,那么你就善后调理。

基本上就这么个发展过程。这个病变应该说是个重症。

诊断要点

诊断要点。第一从发病季节来看,多发生于冬、春二季。

第二个特点,有和烂喉痧病人的接触史。它传染病,所以尽量避免和病人接触,要隔离。

第三,起病急骤,来势很急,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舌红绛起刺,壮如杨梅,杨梅舌,这是它最大的特点。这种病人是杨梅舌。

另外还有一个特点,口周苍白圈。嘴周围这一圈,苍白的。口周有苍白圈,杨梅舌,这是它的特点。到后期丹痧退了以后,蜕皮。拿手这么一捋,能掉个手套,那皮整个掉下来,皮肤并不溃烂。

第四个特点,诊断要点,是鉴别诊断,它和白喉、麻疹要进行鉴别,因为什么呢?麻疹是发疹性疾病啊,烂喉痧也发疹哪,这要鉴别。因为它有喉部的糜烂,和白喉怎么鉴别?白喉现在基本上见不到了,更少了,白喉也属于温毒一类,白喉虽然也有咽喉肿痛,但是典型的白色伪膜,没有皮疹。这个应该好鉴别,烂喉痧有丹痧,白喉没有,白喉是咽喉部有一层白膜,为什么叫白喉呢?喉部是白的,这种病人呢,它是红肿糜烂,不是白色伪膜。再跟麻疹鉴别,麻疹的皮疹,出现在病后的第三、四天,从出疹的时间说,麻疹是热三天,出三天,回三天。头三天,发热,恶寒发热。然后第三天、第四天,开始出疹,出三天之后,出齐了,回三天,回疹。它不是,烂喉痧的皮疹当天就出现,麻疹没有这么快,麻疹第一天并不出,第三天以后才开始出。

这是从出疹的时间(进行分析)。

再看出疹的部位。麻疹是怎么出呢?麻疹的疹先从口腔上腭,先看嘴,小孩发烧,两眼泪汪汪的,眵目糊多,看看口里头有点——毕柯氏斑,先从口腔出,然后是发际,耳后、头面、背部胸腹、四肢,最后出四肢,手足心出了,出齐了。最后是手足心出,这个过程需要三、四天,它是顺序出。

喉痧的病人它开始是颈、项,脖子上,不是从耳后发际。颈项,然后是胸、背,胸部、背部,再腹部,再到四肢,顺序不一样啊。麻疹是从耳后,它是从脖子。麻疹是三、四天才出齐,最后出到手足心,它(喉痧)很快。麻疹的皮疹之间皮肤是正常颜色,烂喉痧疹与疹之间皮肤是潮红的,不是正常颜色。如果麻疹的病人也可以出现咽喉部疼,但是它不溃烂。麻疹病人有时候也有咽痛,一般的没有,有也不奇怪,但是它不溃烂。烂喉痧的病人咽喉肿痛糜烂。

那么丹痧和疹到底怎么区别?

2.诊断要点

咱们先说丹痧的形态。什么样?皮肤潮红,上有细小如针尖样的痧疹,高出皮肤,拂之碍手,压之退色的皮下丘疹。

它从形态上来说,全身的皮肤整个都是潮红的,为什么叫猩红热呢?那猩猩是什么颜色?后边不都是红的吗?那个颜色,猩红色。皮肤整个大面积潮红,这就叫丹,丹不就是红色的意思嘛,因为它是一种病态,所以加了个“疒”,实际上就是这个“丹”,就形容皮肤潮红,这个潮红的皮肤上密布着针尖样痧疹,小,比疹点要小。疹不是(形如)粟米吗?它象针尖一样,特别的细小,而且很密集,形容它叫“痧密肌红”,这形容得很好,痧点密集,肌肉红的。这皮肤大面集潮红,实际上是肌肉红,底下那层肌肉整个是红的,肌肉充血,古人形容痧密肌红,这是两大特点。肌肉是红的当然皮肤就潮红,上边密布着针尖样的痧疹,小。为什么叫痧?就好象啊这么一块红布,上边又是密集的小痧粒,也是红的,就象那个红砂纸一样,点也是红的啊。它的特点是高出皮肤,丘疹嘛,突起,用手一摸,象摸砂纸一样,很密。用手按下去,红色可以消退,但手一起来就随着起来了。拂之碍手,压之退色。它和疹的区别在哪?疹的皮肤是正常颜色,在正常的颜色上出疹点。它(丹痧)是在红的皮肤上密集的小痧点。疹点在,它(丹痧)点小。它们有共同之处没有呢?有,压之都退色,拂之都碍手,一摸啊都有挡手的感觉,另外按上去呢颜色都消退。它(丹痧)和斑怎么区别?和斑要不要区别?(丹痧)这么大面积的红是不是发斑呢?不是,斑也是在正常的皮肤上,它就是点大,或者是联结成一片,但是斑与斑之间的颜色(皮肤的颜色)还是正常的。它(丹痧)是绝不正常,肌红的基础上痧密。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病机不一样。

病机

病机:气营两燔。丹痧的出现,是气营两燔的结果。气分高热,窜入营分。气分的热进入了血脉,(图形演示37:10),营分不就是血脉嘛?气分的高热进入了血脉,它使血脉里边的血液向体表充血,但是气分的高热并没有解除,这个气指的是哪儿呢?——肺和胃。肺外合皮毛,胃主肌肉,肺、胃气分的热邪不解,肌肉部位,皮毛部位气机都不通畅。肺、胃壅滞,热毒壅滞,皮毛、肌肉的气机也不通畅。气机不通畅,营分的血液逼到这来了,散不出去。热散不出去,血过来之后,里边热散不出去。那边还往里逼,所以就使肌肉部位的血脉扩张。肌肉部位整个血管都扩张了,那肌肉还不是红的嘛,透过皮肤一看,整个一片红,就是刚才咱们说的这种表现,这一片就出现了肌红。肌肉血管扩张,整个都红,皮肤表面小的血管,叫血脉,血络,也扩张啊。因为它(体表、肌肉)这有邪气郁阻,气机不畅,血液没法回流,就突起一个个小痧点,就出来了,很密集。是在潮红的肌肉之上,又密布痧点,所以叫痧密肌红,它和疹的病机就不一样了。

疹的病机是卫营同病,卫分和营分(发病)。血脉的热来了,不涉及肌肉,它是邪在卫分和营分,当然气分也有热,但是呢它主要是体表的气机不畅,不是热壅滞在气分,是卫分不通畅,营分的热没有出路,向外逼,所以只在皮肤上起疹点,肌肉并不红,皮疹与皮疹之间颜色是正常的,这和丹痧不一样。

发斑的原理。斑是气血两燔,或者是血分热盛,是血脉里边的热邪发散不出去,导致血溢出脉外,血液从经脉里边流出来了,从肌肉部位出血,瘀在皮下,所以它不高出皮肤,因为它这个血已经出来了,不在经脉里边了,所以压之也不退色,出现一块一块的斑,在皮下一块一块的斑,瘀在这(皮下),是这种表现。它斑与斑之间皮肤也是正常的,因为没有出血的部位,也没有充血呀。

这点大家要把它鉴别开,就是说,斑、疹、丹痧发出,它们的病机不一样,临床表现也就不同,疹是太阴风热窜入营分,是卫营合邪,所以正常的皮肤上出疹点。斑是气血两燔,是肌肉部位出血,瘀在皮下,没有出血的部位皮肤还是正常的,出血的部位颜色就深,是斑斑块块,但是它们之间,斑与斑之间,皮色也是正常的。丹痧不然,它是气营两燔,是肺胃的高热壅滞气机,导致体表的气机不畅,肌肉、皮肤的部位气机都不畅,所以肌肉红,皮肤出疹,痧密肌红。那治疗也不一样啊。

3.辨证论治

下面咱们看辨证论治。(图形演示:42:40)辨证论治要分几个阶段:初起邪在肺卫,这个阶段就已经有丹痧开始出,但是不明显,很少。这个阶段重点在于透。因为邪从外来,还要使它从外透出。所以重点是

由卫分进入肺、胃的气分,这个阶段重点在。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个(邪在肺卫)地方要往外透,进入气分了,当然是要清,过程中还要不要透?还透不透?——清透结合,以清为主,在清的同时还可以加透的药,为什么?邪(要)有出路啊,使它往外走啊,但是不以透为主,以清为主,这和疹就不一样,疹是始终以透为主,疹前面咱们讲过,自始至终是以透为主。这个(丹痧)不然,初起是透,到肺、胃是清,以清为主而兼透,它的治疗中心在这——(清)

再发展,入营,出现气营两燔。这个阶段以什么为主?——清气凉营,凉营就包括养阴。清营分热,养营阴。是以清气为主还是以凉营为主?清气为主,凉营也是清法呀,清营热不也是清嘛?总而言之,还是以清为主,但是呢重在气,因为它是从气分窜入的。

到后期,余毒未尽,阴液损伤。余毒还要清,阴液损伤要滋阴。

就是这么个过程。所以始终啊离不开一个清字,初起是透,到气分是清,清中兼透。到营分还以清气为主,兼凉营。到后期,清余邪。这个特点就是说,始终离不开一个清字,但是这个过程(气营两燔过程)也很重要,丹痧都出来了,要凉营。它(丹痧)的治疗啊没有什么太特殊的,总的大家要掌握一个清法,就行了,具体的治疗咱们下节课再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