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新II回忆写作二、三事——写作初期时的回忆

回忆写作二、三事——写作初期时的回忆

梁德新

祖国改革开放后,文艺界春光明媚,政府鼓励作家积极创作,文艺刊物逐年增多。为圆“作家梦”,我利用业余时间写文章向报刊投稿。经常练笔对我日后的写作帮助极大,也许是“贵在坚持”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我的作品终于在报刊上登载。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散文《旧时松源河航运》刊载在《梅州日报》,文章以家乡的河为题材描述家乡的历史变迁。小说是《温馨的小屋》,内容是写一个从国营工厂下岗的文科大学生,在深圳通过一支笔谋生成为打工作家、记者、编辑的素材创作而成,文章刊载在《中华客家文学》。
1990年之前的大学每年招生约50万,中专生约150万,那时一个县能够考上大学的不多,茗上中专的约百人,大学生、中专生国家包分配。那时的文凭在那时很吃香,单位里有大学、中专毕业的人稀少而成为业务骨干。1980年之前梅县的中学和小学的教师约有50%的人是民办、代课教师。1980年后,政府通过函授、自学考试、脱产进修的途径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2000年之前,梅县的中学教师约有40%的人是从小学教师中选调的,条件是要通过函授、自学考取得大学文凭的人。我师范中专毕业后在小学任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为提高自己的学历曾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这段经历在我的文章《我的大学文凭》有详述。
梅县松南中学的足球场
我有文章在报刊发表,教育部门把我调到中学任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梅县松口地区的中学生人数众多,2003年之前我任教的松南中学曾与梅县第一职业中学联合办校,学生高中一年级在松南中学学文化课,高中二年后在第一职业中学学习专业技术课。那时中学教师缺,向小学抽调部分教师到中学任教。
那时教书是我的主业,写作是副业。教师的假日多,一年累计有5个月的节假日。我的生活圈子是教书、看书、采访、写作、参加有关会议,生活过得充实愉快。因为我社社兼职多,我任的学校领导減轻了我的教学工作量,有时学校同意政府有关单位短期借用我。有一个时期我一个星期只上3节课和兼文学社辅老师,2节是历史课,文学社辅导课一节。
我在中学任教期间,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应付写作和教学,边工作边学习,自学了大学历史和中文的教科书。我先后撰写了《浅谈中学生的历史情结教育》《略谈乡土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模仿也是学习》《文章不厌百回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探讨》《做与时俱进有“学力”的人》等文章发表在《梅州教育》《梅州社会科学》《海峡教育报》《梅州作家》等报刊。获市、县级奖的文章有6篇,《浅谈转化后进生的对策》入选2002年《全国教育科研论文暨教案选集》并获论文一等奖。
当今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就业难,他们要找与自已学习专业接近的工作更难。文学爱好者的文章能够在报刊发表不容易。因为我写是反映客家民俗风情的文章,报刊的客家专栏版面需要这类文章,所以我的文章较容易发表。我有些文章报刊发表后,广播电台转播,有时电台还要我去录制节目。
梅州人民广播电台的温丽丽与梁德新制作客家民俗节目
初学写作的人,收到稿酬时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当我收到稿酬汇款后单后去邮电局取款,在电话里告诉朋友亲人,那时没有复印机,我把汇款单拍照留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教师的工资约500元,一篇千字文章在市级刊物发表才30元。我在《家庭》杂志发表约500字文章稿酬是80元,它是当时中国稿酬最高的刊物。(待续)
文/梁德新( 2019年11月)

作者简介:梁德新,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学历史教师、学校文学社辅导老师、梅县第10届政协文史委员、《客家人》特约编辑等,在国内的刊物发表文章,编著有《客家乡情》《客都民俗风情》《客家松口民间故事》等8本。2009年在梅县松南中学退休,聘为梅州市旅游局《客都旅游》杂志社编辑。对客家文化有研究,聘为嘉应学院客家研院持约研究员,有学术论文在嘉应学院、三明学院、北部湾大学等刊物发表。

(0)

相关推荐

  • 论客家人的宗族文化与公尝文化

    生活在闽粤赣边地区的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到处可见,那些百人居住的围龙屋都是同宗,也有聚族而居的千人村庄.如梅县松源镇有王姓人家约万人都是同宗,开基祖是王念四郎于明宣德年间(1430年)由福建武平县迁至松源 ...

  • 梁德新║我参加梁氏宗族文化研究二、三事

    我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生的人,中学退休教师.如今年届七十,数十年来读书爱书伴随着我的人生历程.我对客家文化有兴趣,在我退休前后的二十年间,在客家文化园地里耕耘,先后任市级刊物<客家人>& ...

  • 梁德新║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梁德新 如何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我是依自已的兴趣爱好去生活的. 我退休已12年,大部分时间住在儿子家.现在我的孙儿们已读书,烧火煮饭买菜的事由妻子负责.远亲不如近邻,我与邻居和睦相 ...

  • 梁德新║老人有事做日子快过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老年人口2亿多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大国.现在的老人有如下现象,他们在家除了看书.看报.看电视外,似乎与社会半隔离,产生了失落感和孤独感.有的老人住在家里,深居简出,生活单调 ...

  • 张华华、梁德新║客家民俗“扛公王”

    客家民俗"扛公王" 张华华.梁德新 在粤东梅州,除了对祖宗的崇拜和祭祀,客家人中最普遍的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当属公王崇拜.由此产生和发展而来的相关民间习俗"扛公王" ...

  • 梁德新、吴世育║南汉王朝与梅县松口的史迹

    南汉王朝与梅县松口的史迹 松口是中国南方闻名遐迩的千年古镇,民间素有"松口不认州"之说.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岁月中,孕育蕴藏着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到处都有着浓郁的客家文化芳香.享有文化 ...

  • 梁德新║曲折的读书路与我的写作历程

    曲折的读书路与我的写作历程 文/   梁德新 我是个平凡的人,中学退休教师,如今年届七十,数十年来读书爱书伴随着我的人生历程.我对客家文化有兴趣,在我退休前后的二十年间,在客家文化园地里耕耘,先后任市 ...

  • 梁德新II回忆写作二、三事——家里人帮助我写作

    梁德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居住在梅县松口镇.那时教师的生活是清苦的,维持家庭生活的经济来源是工资.为改善生活,二十世纪八十代我把照像.维修家用电器和修理录音机.黑白电视机为第二职业.妻子是教师做家教 ...

  • 梁德新II回忆写作二、三事——我的写作简述

    回忆写作二.三事--我的写作简述 梁德新 (接上回)几年前国家取消作家终身制后,广东省每年能享受政府创作经费,脱产写作的只有六十多人.各级作家协会帮助作家创作.出书,作家出书靠自筹资金.据我所知梅州的 ...

  • 梁德新II我任梅县政协委员期间的二、三事

    我任梅县政协委员期间的二.三事 文/梁德新  1998-2003年,我曾任梅县第10届政协委员.那时全县有政协委员180余人,这些人来自社会各届人士,其中共产党员占40℅.依委员们的专长安排工作,如有 ...

  • 梁德新‖老中医李和二、三事

    老中医李和二.三事 文/梁德新  李和医生曾任卫生院院长等职.退休后做什么?今年63岁的李和医生在他在退休之前曾有所考虑.我认为,李和考虑经济收入是次要的.目前他妻子退休,儿子和媳妇有工作.李和认为, ...

  • 梁德新II回忆我读“社会大学”的日子

    回忆我读"社会大学"的日子 文/梁德新 我是老三届的中学生,五十年前的1968年10月在校的中学生提前毕业,家在农村的回乡务农,家在城镇的上山下乡在农村插队落户有在到生产建设兵团( ...

  • 梁德新II回忆文化人梁兆标

    我是老三届的中学生,1968秋我们离开学校后在家乡务农.1974年,我在家乡的生产队任仓库的保管员,工作是把仓库里的稻谷挑到水泥禾坪里晒干.那时有三个保管员,一个50岁老实的妇人是领导仓库钥匙由她保管 ...

  • 梁德新II旅游资源丰富的松口镇【客都原创】

    旅游资源丰富的松口镇 梁德新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是遐迩闻名的千年古镇,客家先民由闽迁粤的始居地之一.经千年孕育当地具有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享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的美誉.松口地处闽粤要冲 ...

  • 梁德新II客家人文资源丰富的松口古镇

    客家人文资源丰富的松口古镇 文/梁德新 松口是个遐迩闻名的千年古镇,是一个文风极盛教育发达,历代人才辈出的客家山乡. 松口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之一,历史上大小战事繁多,境内至今还留下战 ...

  • 梁德新II丘菊贤教授辅导我研究客家文化

    丘菊贤教授辅导我研究客家文化 文/梁德新 我有幸在丘菊贤教授(1932-2015)晚年时与他有交住,我跟随他编书写书,学到很多知识而受益终身. 1992年丘菊贤教授退休后与妻子儿子回家乡梅州市居住.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