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聊天】“文化惯性”是个什么“鬼”?它与改革创新的“纠结”在哪里?

中国改革要全面深化,体制机制要不断创新。
可在体制机制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让我们有些迷惑不解的问题:有些体制机制创新,不按我们设计的方向走,甚至与当初的设计大相径庭;有些体制机制创新,其发展进程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甚至有时会给我们“意外惊喜”;而有些体制机制创新,其发展过程让人捉摸不定,甚至让人无法预料事情最后会是怎样……我们常常在事后“总结”和“剖析”其中的原因,但又往往忽视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其实,这些结果的出现,是文化惯性使然。原来,有些改革“推不动”,是因为碰到了文化惯性这个“鬼”。
因此,认识文化惯性,找到文化惯性对体制创新的障碍,从而利用文化惯性的积极作用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对解开当前中国有些改革“推不动”的纠结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惯性和它的力量
就像给文化下一个严格而准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样,给文化惯性下一个严格而准确的定义也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不过,一般而言,二哥认为,文化惯性指的是在既定文化形成后,处于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及这种文化作用于人们实践活动的内在力量。公众对此应该不会有异议。文化惯性的内在力量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外在地表现出来:
一是文化的影响力。一个强大国家的兴起,往往都会在国际上掀起相应的文化潮流,形成一股强大的国际文化影响力,而且常常是国力和文化影响力相生相伴。近现代史上,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南欧小国的“大航海运动”和殖民开拓虽然伴随着血雨腥风,却让横跨整个地球、面积人口数十倍于本土的海外殖民地至今沿袭着“宗主国”的语言和习俗;法国的强大让法兰西哲学、文学、生活习惯和艺术品位传播到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中;英国“日不落帝国”的盛况,也让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影响遍及全球,从下午茶到靠左行车,从司法习惯到教育制度;而前苏联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播,也一度在世界上掀起了“老大哥”的文化潮流。中国在古代强盛时期,从茶叶到丝绸,从经史子集到四大发明,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对世界而言不可估量;但到了近代,随着“挨打”命运的降临,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则明显式微了;今天的中国重新和平崛起,不仅全世界到处可以用到“中国制造”,而且到处可以看到“孔子学院”,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迅速提升,而且排到了全世界的前几位。
二是文化的渗透力。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不仅通过武力和美元,而且通过好莱坞、可口可乐和牛仔裤,将美国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等,都潜移默化地传播到了世界几乎每个角落;而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通过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而且通过无私的对外援助、互助友好的合作交流、率先垂范地履行国际义务和奥运会、世博会等等,将中国的和平、合作、和谐理念向全世界广泛传播。今天的世界,美国的“霸权文化”无处不在,而中国“合作文化”的渗透力也在不断增强。
三是文化的推动力。日本是个岛国,国土狭小,资源缺乏,生存和发展时时处在危机之中。日本的“岛国文化”催生了日本的“危机文化”,因此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日本采取了包括战争在内的扩张发展方式,这种“扩张文化”推动了日本新经济的发展,从而使日本成了当今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忧患意识的国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一旦衣食无忧、生活安康时,中国人又常常把心中的“忧患”淡忘,只有当中国落后挨打挨骂挨饿的现实降临时,“忧患文化”才会推动中国人奋起反抗奋起拼搏奋起追赶,于是才有了抗击八国联军抗击日寇的悲壮战斗,才有了抗美援朝西沙之战对越自卫的英勇出击,才有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激情岁月,才有了改革开放的辉煌壮举。
纵观古今中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惯性既是一种隐性的思想观念、思维定势、价值判断,也是一种显性的影响力、渗透力、推动力;文化惯性的力量,大到可以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小到直接影响一个家庭一个个人的吃喝玩乐,尤其是在社会变革和需要变革的时代,这种影响更为明显。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体制机制创新是今天变革的最大主题之一。因此,考察文化惯性对体制机制创新的障碍以及如何从根本上消除这些障碍,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文化惯性对体制机制创新的障碍
文化惯性是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长期积淀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在相对稳固的状态下形成的,因此,从根本上看,文化惯性实质上就是文化惰性,是一种相对“静止”和满足于“维护”的力量;而体制机制创新是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趋向和行动,是一种快速“运动”和追求“改变”的力量,文化惯性与体制机制创新是一对天然的矛盾。因此文化惯性给体制机制创新制造麻烦制造障碍,也就一点不奇怪了。细心考察一下文化惯性与体制机制创新的关系,我们发现,文化惯性给体制机制创新带来的障碍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思想障碍。文化惯性留给人们的是固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定势,而体制机制创新带来的则是人们对这种旧有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冲击。因此,当体制机制创新对文化惯性进行冲击的时候,文化惯性的“维护”以至“反击”的力量首先就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表现出来,从而形成重重的思想障碍。这就是我们的许多体制机制创新举措为什么常常遭到议论、争论以至非议的原因,这也是我们不断地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的缘由。比如,中国几千年政治上的“君君臣臣”、家庭里的“父父子子”、社会中的“天地君亲师”等等,让“官本位”和等级文化深入到了每个国人的骨髓,尽管我们今天一再宣传我们的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是“服务员”,但谁也不能消除千年不绝的“以吏为师”“当官发财”意识,谁也阻挡不了一年热比一年的公务员报考热。
再一个是行为障碍。文化惯性留给人们的是既有的习惯和经验,是“本该如此”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而体制机制创新带给人们的则是对既有习惯和经验的“改良”或“修正”甚至是“颠覆”,是预期可以“做得更好”的新尝试新行动,而且有时只知道大的方向而不知道具体的路径,甚至连大的方向有时也有些模糊。因此,当体制机制创新的脚步已经迈出的时候,懒洋洋的文化惯性就会突然醒来加以阻拦,甚至大打出手加以扼杀,从而形成了重重的行为障碍。这就是我们的许多体制机制创新举措为什么常常进展不顺、半途而废甚至暴病而亡的原因,这也是我们不断鼓动和鼓励改革开放要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摸着石头过河”和勇于开拓创新甚至“容错”的缘由。比如,我们进行反腐倡廉的体制机制创新,虽然我们建立了一整套的教育、防范、监督与处罚相结合相配套的现代体制机制,而且可以说是很健全很完善,但执行起来总是不到位不彻底,仅拿公布官员财产一项来说,别说是县长市长省长,就是“村长”镇长,要真正实行就比登天还难。其实,操作起来的劳动强度并不大,但阻碍操作的贪腐文化、“潜规则”文化、士大夫文化、隐私文化、安全文化等等的惯性就会联合起来进行“围剿”,“公布官员财产”在当前看来只能喊喊口号或“纸上谈兵”了,即使是有限的“公布”,因为离真相太远,从根本上讲也只能是“作秀”而已。
文化惯性注定要给体制机制创新带来思想障碍和行为障碍,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消除这些障碍,让体制机制创新得以顺利进行。
让文化惯性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文化惯性定会给体制机制创新带来障碍,这并不是说我们在文化惯性面前就对体制机制创新无能为力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文化惯性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呢?关键是要做到“四要四不要”。
首先,要深刻认识文化惯性的客观规律,不要让体制机制创新违背规律。文化惯性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一种规律,规律是不能违背和改变的,但可以认识它、掌握它、引导它、利用它。我们对文化惯性的态度也应当这样。当我们的某些体制机制创新违背文化惯性的规律时,我们就应当反思这些所谓的体制机制创新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当我们的某些体制机制创新遇到文化惯性的阻挠时,我们则要利用文化惯性来改造或者改良体制机制创新的设计,使之更符合规律的要求而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从而更有序更有效地达到我们的创新目的。
其次,要充分发挥文化惯性的积极作用,不要让体制机制创新走上“邪路”。文化有先进落后之分,文化惯性的作用也有积极消极之别,要想让我们的体制机制创新在健康的轨道上进行,就必须充分发挥文化惯性的积极作用,化解以至避免文化惯性的消极影响。让我们大伤脑筋的是,我们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往往受到的是文化惯性的消极影响居多,所以我们的体制机制创新常常是举步维艰。不过,这也有一个极大的好处,那就是让我们时刻检讨所进行的体制机制创新是否正当和正确,从而利用文化惯性的积极作用,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朝着更健康更先进的方向发展,不然的话,如果听任文化惯性的消极作用的释放,我们的体制机制创新就会走上“邪路”,就会以失败而告终。
再次,要逐步消除文化惯性的消极影响,不要让体制机制创新“休克”而死。文化惯性是在长期的文化认同过程中形成的,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几乎“固化”,其消极影响也是一样。我们的不少体制机制创新的设想是很美丽很美好的,但我们中的许多人由于没有正视文化惯性的消极影响的顽固性,往往容易头脑发热,容易冲动,容易急功冒进,结果一“急转弯”,快速行驶的“体制机制创新”车就刹不住,掉下悬崖,一命鸣呼了。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在整体上取得这么大的成功,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进行“体克疗法”,走的是一条渐进式路子,就是在逐步消除文化惯性消极影响的同时,抓住机遇“赶路”,所以走得又快又好、又好又快。这是我们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最宝贵的经验之一。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大力培育文化惯性的创新因子,不要让体制机制创新失掉动力。文化惯性是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的基本动力,但显然不是让文化惯性自然发力去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如果这样,那我们的许多体制机制创新到头来只不过是一种旧体制机制的新“复制”。我们需要的,是要大力培育文化惯性的创新因子,在引导和利用文化惯性力量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掺入”既符合文化惯性规律又富有时代特征与现实要求的内容,让创新文化成为我们的文化主流,让文化惯性蕴含起一种内在的创新动力,从而自觉地去推动我们所期望所需要的体制机制创新,那我们的体制机制创新就会获得源源不断的新动力。我们期待着这种创新文化的早日形成,我们期待着我们的体制机制创新早日走进这样的新境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