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克哈特托利曾说,顿悟是可能存在的,他见证过很多身患绝症之后突然“开悟”、“觉醒”的人。他们会忽然领悟到,对于我们的一生来说,重要的并不是其长度,而是其深度;重要的不是去往前方,而是在一个点上精进;重要的并不是你要阅读多少书,积累多少知识,周游多少地方,增长多少见识,有多少成就,获取多少财富,而是你选择用怎样的态度过好当下的这一刻。正如杨定一博士说的那样,这一生没有什么比觉醒更重要,只要你醒过来,当一个国王与当一个乞丐无异。事实证明,在被负面思维、负面情绪紧紧扼住喉咙、无法喘息的情形下,确实有人会“顿悟”。或许会一下子突破了思维的桎梏,不再被任何情绪困扰,能够全然接纳了自己的处境;或许会忽然进入了类似于'涅槃'、'开悟'的境地,能随时随刻观察自己的思维,丧失任何情绪反应。例如曾经与失眠症斗争4个月,几乎没有一分钟安然入睡、无数次想轻生的白岩松,在一个晚上忽然接纳了失眠,发自内心地允许自己一辈子就样睁着眼睛熬过漫漫长夜,失眠突然饶过了他,他开始能渐渐睡着了。例如刚过完27岁生日的埃克哈特托利,在被强迫性思考逼到悬崖,痛不欲生的那一晚,他忽然开悟了,观察者的维度开始升起,思考性自我开始消融,第二天醒来一切执念烟消云散,一切宛如新生,宁静喜悦。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不支持神经症患者通过'顿悟'的方式痊愈,因为一方面,顿悟的代价过分高昂,因为这中间要经历沉重的精神折磨,很难说不会在承受痛苦的过程中诱发更严重的后果。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顺利坚持到'顿悟'的临界点的,放弃的患者一定要比能坚持到顿悟的患者人数多太多。不仅需要经历足够多的苦难,而且顿悟还需要一定的机缘,这一切,都有一些可遇不可求的意味。另一方面,顿悟的后果不一定是你想要的。就前文所说的情绪恶劣到极点后所进入的'涅槃'、'开悟'状态,很有可能会因为偏离轨道而诱发一种精神疾病——'人格解体障碍'。大脑启动了自我防御状态,前脑岛的活跃度被抑制,虽然确实能做到时时刻刻的'念起即觉、念起即断'、'无我'、'永驻当下',但同时存在很多负面后果:反应迟钝;记忆力变差;周遭一切都感到十分陌生、不真实;虽然没有了负面情绪,但也没有了正面情绪.......对于神经症患者来说,渴求顿悟本身就是神经症性格的表现。这个渴求的背后,暴露了大部分神经症患者的性格特点——做事情目的性太强,总是希望找到一个一蹴而就的捷径,缺乏老老实实承受痛苦、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前进的耐心。但神经症的痊愈道路最需要的就是“忍耐”与“等待”。因此,更平坦、更优越、更循序渐进的恢复之路是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渐悟”之后,内心全然接纳了症状的存在,不再与其对抗、纠缠,然后破茧成蝶,茅塞顿开,柳暗花明。若奢想一下顿悟,摆脱症状,那反而是不尊重客观事实、不接纳症状的表现,不仅走不上痊愈之路,反而会越陷越深。具体来讲,在对于症状有充分的觉察与自觉的基础之上,投身于正常生活之后,焦虑往往不会消失,甚至会有短暂加重的趋势,强迫性的思考、负面情绪是具有很强烈的吸引力的,总是拉扯着你去思考、重复它们。这时候,若选择不忍受短暂的痛苦,去通过继续穷思竭虑、重复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心瘾“,那终究还是会深陷在症状中无法自拔。
此时,奢求被痛苦折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之后心态崩溃而后产生顿悟,是十分不理智的。总是不想承受短暂的痛苦,却渴望心机一转自然发生,这犹如让河水断流,让鸡毛上天一样不尊重情绪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此,神经症痊愈之路上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学会”忍受“,削弱自己的目的性,回到当下、为所当为从来不是达成痊愈的手段。不带有控制目的地去接纳,不带有对抗目的地去投身生活,不求回报地做正确的事情。把症状视为身体固有的一部分,忍耐暂时的痛苦,飘然、等待,在一次一次的”渐悟“之后,”顿悟“才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