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死亡处方”警醒无数医生!医学发展已走入误区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选自:三甲传真
一个曾经感动中国的好医生娄底市中心医院胡卫民,在病榻上给自己开出“死亡处方”:如果我的肝癌到了中晚期,我可能不会接受最后的临终抢救。我会保留一个医生最后的尊严,向社会捐献自己的遗体,作为医学研究。
胡卫民是一位在社会上比较有名望的医生。血管内科医生、高血压专家、卫生部健康中国战略规划专家组成员、央视2006年感动中国候选人、人民网全国十大健康风云人物等。
他是第一个站出来不满医院下达创收任务、拒不开回扣药和不开不必要的检查,公开和医院叫板后被迫辞职的医生。他的辞职曾引起高层关注,成为新的一轮医疗改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他是打击揭露虚假医药广告的斗士,曾因打假多次接到恐吓信和电话,却坦言从不后悔。
就是这样一位好医生,在过去的一年里,严重肝硬化并大量腹水,体重减少了近三十斤,在卫生部北治疗两个月后,腹水减少,但不到半年就发生了更严重的并发症,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和肝功能衰竭。
就是这样一位好医生,在过去的一年里,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进行了原位肝移植。原以为可以开启新的移植人生,没成想恶性淋巴瘤竟悄悄袭来,侵犯直肠、前列腺、胸椎、腹腔淋巴结等多个器官组织,被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lV期。


近年来,医疗行业持续发展,2016年我国医疗机构就诊人次逼近80亿。如果医护人员不加班加点,恐怕是很难撑起这庞大的诊疗量。胡卫民说:我反思自己透支健康和生命原因,关键在于工作压力太大,每天十六个小时的工作时间,熬夜成为常态,饮食也不规则。不休闲、不释压、不看病、不体检、不睡觉、带病干,这样能不出问题吗?
医护人员过劳过累看似一定程度缓解了医疗资源捉襟见肘的症结,但这种饮鸩止渴的职业生态,已经使医学发展进入误区。医院上班一年没了自由,医院上班三年没了朋友,医院上班五年没了青春,医院上班十年没了健康!这种以牺牲医护人员的健康和生命为代价的医学发展方式,是畸形的、不可持续的。
与猝死、累倒的医护人员越来越多相伴随的是病人越来越多,这不仅是医护人员的悲哀,也是患者的悲哀,更是医学的失败,值得反思。
美国心脏协会曾有一个生动比喻:如今的医生都聚集在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下游,拿着大量经费研究打捞落水者的先进工具,同时苦练打捞落水者的本领。结果,事与愿违,一大半落水者都死了,被打捞上来的也是奄奄一息。更糟糕的是,落水者与日俱增,越捞越多。事实上,与其在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筑牢堤坝,让河水不再泛滥。作为医生,不能坐着等人得病,而应防患于未然,避免更多人“落水”。
这样的比喻放在当下中国,奄奄一息的不仅是患者,更有无数医护人员。预防为主,不是一句口号!只有病人越治越少,医学才越来越有希望。畸形的医学发展方式,酿造了无数个家庭的悲剧。
而为民好医生胡卫民就是这千千万万悲剧中的一个。他为自己、为全社会写下:我已无路可退,只能奋力向前,向死而生!

精选留言:
这个名字不好记
“医院上班一年没了自由,医院上班三年没了朋友,医院上班五年没了青春,医院上班十年没了健康!”这就是真实写照…
纯子
这是一位多好的医生,怎么不是善有善报?
奉献
保佑胡医生好起来,胡医生,真是心疼啊,为什么好人(特别是好医生)不能长命百岁呢?
可爱多
文章写的好,事迹很感人,但不能只在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圈子里流传,大家都是同行,只能是惺惺相惜,那又有什么用。道理都懂,繁重的工作只能这样饮食不规律,长期熬夜,一上午上不了一次厕所。让这个社会了解才是最重要的!
阙主
以前看病真的是看病!!现在看病都是看着心安.
陈仲丽
普及医学专业知识,预防为主,治病救人,我也希望医院不要去做创收,也就不会出现过多检查,过度治疗,人民群众医疗费用少了,脾气暴躁易怒也就小了.
大浪淘沙
说的很好,很有道理,就是谁也不这么做,为什么,因为领导要稳定,群众要票子,一切向钱看,造就了越干越穷,越治越多,各家医院比菜市场还热闹,人们不为别的,就为挣了钱,赶着去医院挥霍去,说的是生命很可贵,做的是慢性自杀的事,一件事做不好,大数据吹上了天。
喜洋洋
国家要重视医生啊,什么时候才能每天上班8小时制,保证有节假日休,不累死。.
无价阿宝
医疗在利益创收的飞车上,一路狂奔,无法停止! 恐怕死掉再多的医生,也不会换来既得利益之管理层的真正改变--医生和病人不过是牺牲品和提款机。 这,是由制度属性和人本性决定的,制度不变,则实际无法改变,会永远迫使社会按其制度固有的机制运行下去,直到机器破烂报废!
张强
人类的悲剧,社会的悲哀,医学没国界,科学没国界。。。
傲雪
现在不是在医院工作的职工每隔2年还要体检,我们在医院的有几年已经没体检了,且经常夜班,生活不规律,难怪不生病呢!是社会的悲哀,医生都过劳死了,还有谁来看病?
悠哉巴
希望我们医护能走出医院,预防宣传,减少患者,放松医务人员。
The Mass
今天入院12人,早饭午饭晚饭一起吃了,没喝一口水,直至病房收满,我能拒收吗,我敢拒收吗,急诊打电话我恶狠狠的说:病房已满。那一刻我觉得理由好充分……
old
写出了医疗人员的心声,敢怒不敢言啊!进了医院就失去了自由。等盼到退休了,身体也累残了。
依山岭
今天我也是累得要发疯了!
牛行天下
连检查结果正常都觉得是医院在坑自己的钱,觉得钱花的冤,这样的国民你指望他们把钱花在疾病预防上?
天价健康要珍惜
高强度工作,没办法规律作息,饮食不规律,做医生累,猝死的人群,悲剧
疯子
英雄,一定要这样的结局吗???
壹陞
意大利某岛最大的xx大学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是每天6小时工作,中间还有时间休息下喝咖啡,休息期间患者会在等候区一直耐心的等,一直等…国内早急了…门诊预约病号一般一次才六七个,整完就休息了。影像科一教授心中挂念着前些天影像类似肿瘤的患者,然后亲自主动跑到手术科室去了解情况。无创收任务,无医患紧张关系,专业是他的爱好,总结…研究…论文…真实…还有小儿科一位医生能盯着随访自己的一个病号好多年而且还在继续盯,而这个病在国内都不是个事儿,很常见!国内又有多少人去盯呢?医院工作那么忙,那么超负荷,那么不规律,哪儿来的论文晋职称?唉,泪啊
青赤小玩
治未病中国很早就有这个理念,扁鹊大哥的故事就是其一,解放后,卫生方针‘以预防为主走中西医结合道路’,‘把医疗卫生下放到农村去’,当今医生们‘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机器代替了把脉,化疗代替了针灸,钢钉代替了手法,美国故事代替中国寓言。
6天前
鸿雁展趐
委里为什么不制定新的医疗制度,医院人员比例、排班原则、值班要求等等,有得科室五六个大夫一个科,夜白班都没法排都为了省钱多挣点钱,靠不给钱给政策放任市场调节,积极性靠回扣、药物费和红包创收靠多收病人曾几何时是动力,也是不吃病人吃谁啊?许多院长心知肚明,任期发展,一心创收盖大楼,曾经几百块的钢板摇身一变上万元,好处都有了,市场化和为省钱而放任是万恶之源,公益性是无奈之举,院长都信奉手中无钱狗都都不喜的道理,去消编制完全推向市场,好吗?我们的乡村再改也是几个乡医,县区设备人才再改也资源有限,全民信大医院,大医取消门诊,这不是百姓愿意的事,,我们的医学还在城乡差别化发展,医护靠加班加点维系自己的生活和超负荷的事业,越来越多的是限制和压力这条路难以持续下去,想想吧!
孙志坚 医者仁心
深有同感。奈何。为了无数人的健康 吾辈只能奋力前行。
吉象如意
致敬…
冬眠蛇2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高瞻远嘱,早就提出:预防为主。
喜子
需要全社会做好顶层设计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靠一两个院长管理好医院就能解决问题的!
乐天知命
谁能解救疲乏不堪的医护???
毛毛
几千年前老祖宗就告诉我们了,上医治未病。我们自认为医疗水平进步了,社会发展了,其实有时我们只是小聪明,不是大智慧。
林永佳
预防医学是医学类中的折翼的天使
冰蓝
是该好好重视预防医学了,不要为了经济利益而牺牲人的生命造就这种畸形的医疗市场,几千年前老祖宗留下的《黄帝内经》前面几篇早就告诉了我们预防医学的精髓,可怜我们这些后人不学啊
马背上的孩子
医疗工作者都应该保持自身健康的前提下开展工作,推广健康理念远远比治疗更重要。早睡早起+合理饮食+积极锻炼=逆龄健康
老鹰
压力来源于创收!
ymx
在四十年前我国的中西结合还是非常有成效的,那是国家对中医学习西医、西医学习中医的教育有着真正投入,好多医生都会在临床的治疗中取长补短。近几十年来,因为钱都在与时具进,医院需要创l收而导致过渡治疗,又因医闹而导致过渡检查,又有一些不合理的医改而导致医患关系更加紧张。 真正的医生都应该知道治病是用药物的,西药都是从动、植物,生物中提取的,而中药只不过是用多种动、植物叠加一起而治病。 近几年有些人说中医不科学,也有人说取消中医。我想讲这话的人可能不是医生或许是一个自大的医生,或者是被外国扰乱中国的一些机构所收买为外国人放屁的汉奸。 中国应该走共同富有之路,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科学的理解生命,科学的理解医生,等等,就会走出医学发展的误区。
玲
想病人少,得从根抓起,现在吃的方面不像以前,这是国家事。
Snooker
慢性病的发展到死亡都要经历一个多器官衰竭,血容量不足,低氧血症,心律失常等临终过程,医疗干预越多,时间越长,但最终结果还是死亡
Snooker
病人越治越少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许多疾病本身就越治并发症越多,比如一些慢性病和肿瘤的,本身疾病任其发展病程只有几个月或1-2年,越治病程可能越长,并发症也越多,病程越长入院次数越多,就这而言,延长病程就是治疗的意义与目的
小草
希望此文发到社会上,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医护人员工作的现状,希望医护人员强制执行劳动法,尽快落实中央精神,提高医护人员待遇。
夏天
搞预防医学的人见不到直接经济效益,待遇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成了一句空话,畸型的社会政策导致的恶果
烦人精
人之为善 天必佑之 正念之涌 道自护之 坚定信念 病退体愈 众皆喜恩
你好
全科专业选对了,以后工作在基层,不是我没有理想,而是我希望未来的生活不会太忙,有时间顾家,大医院貌似蛮功利的
平常心
預防与治疗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阳晖星月
我身边很多前辈都是过劳工作,长时间加班,身体特别差。包括我自己也是,我还不到25岁已经感觉身体空了,每天回家还要看书准备考试。
李海刚
好人不常在,祸害活千年,值得人们认真反思!
REE
发到非医学圈的话,他们只会看到这句话 畸形的医学发展方式,酿造了无数个家庭的悲剧。
DIC
培养一个好医生太难了,这样加班加点的干,很容易出问题的,这势必会造成医疗界的医生缺乏,年轻的医生刚成长起来就死了,后续的更不上,这可能会让我们的医学断代。
文源:医易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