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趁现在,赶紧写下母亲的故事
《秋园》这本书,只有巴掌大小,厚度呢,也约等于普通家庭妇女的手掌厚度。一本看上去似乎只要一晚上就能轻松读完的小书,我却在序言部分就“卡住了”。
想哭的冲动,涌在鼻尖上,眼角旁。
三宝喜欢翻看我的床边书,简单的翻阅之后,他说:妈妈,这本书很像那本《穷时候,乱时候》。
也许是年龄影响,我越来越喜欢读奶奶们写的书。在她们的笔下,没有虚构的情节,只有娓娓道来的真实人生。越是这样的书写,越让人不忍卒读。因为你知道每一行朴实无华的文字背后,都是一个又一个真实的人在经历,在遭遇,在渡劫。
这本书的作者杨本芬,出生于1940年,17岁考入湘阴工业学校,后进入江西共大分校,未及毕业即下放江西农村。此后数十年为生计奔忙,相夫教子,后从某汽车运输公司退休。花甲之年开始写作。
《秋园》出版时,本芬奶奶已经八十多岁了,她在母亲八十九岁去世后,开始写作这本书,她在家中逼仄的厨房里、在繁忙家务之余,一笔一笔写下了自己母亲——秋园的一生。
“
她说,如果不把母亲的故事写下来,等自己百年之后,这世上怕再也不会有人知道秋园曾经来过。
20世纪初出生的中国女性,在最好的人生年华里,要经历太多太多。她们那一代母亲,用自己一生的年华,演绎着“打不败的母亲”。
《秋园》的主人公,即秋园,出生于在1914年,赶上了裹脚潮的尾声,嫁给了一位国民党军官,从南京跟随到湖北。本以为可以开始平稳的日子,却在动荡的时局下,果然就似一根“浮木”,不断被冲击。作为母亲的一生,秋园经历了孩子们念不起书,丈夫被改造,家里没有米,回不去的娘家,夭折了孩子,无奈的中年改嫁……
读这本书,好像重新理解了一次“母亲”这个身份。
在书中,本芬奶奶记录了秋园被裹脚的故事。童年时,在秋园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中,她的母亲,毫不迟疑的给她裹上了双脚。
以往看到这类文字记录时,只会简单的在心里对这种“从前的妈妈们的行为”嗤之以鼻:思想真是落后,怎么可以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也会大言不惭的说一句:如果是我,绝对不会那样对孩子的。
现在,再读到这样的文字,渐渐学会理解并反思了。理解,是因为我知道,身处在“时代洪流裹挟”下,不是每个妈妈都有“独立的能力和魄力”,亦如今天的妈妈们争先恐后的送孩子去各种培训班,理由是“为了孩子”。一百年前的妈妈们,也是妈妈啊。他们怎么会不知道裹脚很疼呢?但同样也是“为了孩子”,所以“不得不这样做”,亦如一百年后的妈妈们。
我有一个发小,很早就开始在社会上谋生活。虽然没有大学学历,但我非常喜欢看她写下的文字,也常常被她的表达所惊艳到。40岁,她生了第二个孩子,一个很漂亮的小女孩,她时常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各种对女儿的爱。其中一句,她写到——
宝贝儿,你让妈妈变得更坚强了,这世上仿佛没有能难倒我的事儿;因为你,妈妈也变得更脆弱了~
都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在至刚与至脆之间往返的母亲们呐,每一人,都是一本值得记录的人生故事。
最后,摘录一段序言里的文字分享给大家——
“
自从写作的念头浮现,就再也没法按压下去……在写完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有件事没完成,再不做怕是来不及了。
常常才写几行,泪水就模糊了眼睛。遥远的记忆被唤起,一些消失了的人与事纷至沓来,原本零星散乱、隐隐约约的回忆,在动笔之后互相串联,又唤醒和连接起更多的故事。
我也感到奇怪:只要提起笔,过去那些日子就涌到笔尖,抢着要被诉说出来。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