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文人画什么最重要:真实的内在情感与时代文化精神

明清之际的时代裂变,对文化艺术的打击是不容小觑的,即便如此,仍有一批画家,例如:徐渭、朱耷、石涛等人,他们处在时代的裂缝中,存活在悲惨的命运中,可在他们强烈的情绪情感背后,不止是抒发内心的孤独感伤,更是对人生、社会,自由、理想等思考之后,仍旧坚守的追寻和憧憬。

明末清初文人画中感伤主义情怀不仅是对表达个性和创新的传递,更是对品格精神的坚守,即使这种坚守可能会让自己的生活感到痛苦、孤独、抑郁、感伤,无数次的自觉或被迫的尝试,他们仍无法妥协,寄情于艺术中,寻求心灵慰籍。

这种矛盾心理和痛苦感伤的精神体验使得他们的艺术作品极具生命张力和力量感,凸显了感伤主义情怀的精神内涵。这种情感经过了时代锻造和特殊经历,积淀了理性的感性与哲思的探索,这不仅是时代价值的体现,更是社会文化进步的需要。

对内在自我意识的挖掘和对时代文化精神的思考

明末清初的文人画对内在自我意识的挖掘不仅达到历史的高峰,更代表了一种对人格的关怀,这在封建传统统治中,无论是统治者政策还是群体社会思想都是不允许和回避的,而这一批明末清初的文人们在这种基建下,站在与封建时代背景逆行的道路上,唱响了民主人性的赞歌。

中国画由宋元发展至明清之际,即使文人画更加注重韵致,追求内在个性表达已成为核心思想,但其仍是在宋、元文人画的成法上发展着。

直到明末清初,徐渭、朱耷、石涛等人的出现,由于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感伤思潮的影响,虽然技法上仍沿袭前人,但审美趣味一反往日中国画中正雅致的画风,其特殊的感伤情怀进一步推进了文人画的裂变,使得文人画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变革,最有力的影响便是其后的扬州画坛。

继徐渭、朱耷和石涛等人,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花鸟画,在绘画内部的表达上继承并发展了他们的传统,时代的感伤、愤懑虽逐渐褪去色彩,但其核心精神内涵,即对个性的表达、对内在自我意识的挖掘和对时代文化精神的思考变得更为的突出。

扬州八怪不是指某个人,而泛指当时一批与宫廷画风相异的一群人,他们用独特的笔墨章法、构图布局,和异常简略的物象表达他们深度强烈的情感精神,其画风或清丽柔美,或豪爽奔放。

他们从时代生活中来,其作品又超越了时代生活,继而把文人画乃至中国画都推向了一个新浪潮。他们将选题、物象、甚至笔墨都成为自己表达主观心绪的工具,对所处的那个“封建黑暗社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反抗和揭露,与明末清初文人画一样是时代中挣扎前进的背影,典型代表人物有黄慎、郑板桥。

观看郑板桥的代表作《竹石图》,其间竹叶质感逼真,天然灵动,墨色淋漓,竹身坚韧屹立,节节挺拔,直冲云霄,以此形象表达了作者无比坚定、孤傲不屈的品格,正如他在《题竹石》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无论是画中还是诗中的竹子,皆是郑板桥本人的化身,刚劲屹立、坚韧不拔,这种歌极富张力的生命精神,彰显了其高尚品格的人格价值。

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国画的本质是非常具有启示性的。我们纵观历史便可发现,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存的文人画作品,无一不是出自有着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清醒的觉人觉世思想的画家手中。

他们真实的表达了内在的情感意识,并保有着对时代文化精神的思考头脑,将创作视为人格、生命、自由、精神的升华,最终给予我们最宝贵也最该被探究学习的应就在于此了。

流于俗化的情绪泛滥和程式化的影响

明清艺术发展到后期,复古主义浮出水面,并在封建统治的催化下,掌控了整个文艺领域,那是中国民族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灭人欲的封建统治,大兴“文字狱”的摧残,这段黑暗时期,可以说让整个中国的文明倒退了不少。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逐渐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这对于整个文明的发展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从魏晋起,人的意识的觉醒一路发展到明末清初时,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已不复往日。这种失去灵魂,只是单纯的仿古思想不会有发展的前景而言。

明清文人画发展到后期有一个导致其衰落的原因,便是中国画中程式化的问题,中国画中的程式化本来是在前人不断耗尽心血积攒、提炼升华出来的笔墨章法、意象符号、图式形式的集大成模式。

可对于不探其究竟只停留在模仿的层面上来说,这不仅对于文人画,对整个中国画也是一个严重打击。文人画中“以诗入画”“诗画结合”,其实是表明对文人画创作的高要求体现,不仅要求创作者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基建,还要有敏锐的高度审美,更要懂得书法、笔墨、布局等等。

可现如今很多标榜自身为文人画的仅在画面上写几句话,盖几枚印章,便自诩是“文人画”了。这个现象也是令人极为头疼,就如同黄宾虹害怕担忧的现象出现了一般,这些人只是按照文人画传统的创作形式作了一张画而已,至于画面中是否有高级趣味和精神含义,却无从追究,这仅仅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程式化模仿。

当下我们生活在物质、欲望急速发展膨胀的社会环境下,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内在精神的匮乏形成了极大的落差,对于新时代下的艺术创作者们,如何有意识的抵制无营养的思想文化和物欲的侵蚀,还有急功近利的世俗心态,这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毕竟这些东西潜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是有很大影响力的。

明清时期文人画的感伤主义情怀到底是什么?大家可能已经习惯性的认为这就是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赋予的,却没有想过其情感表达并不单纯的只是情感宣泄,这其中的情感亦与我们所想的流于表层的情绪是不一样的。

就像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悲痛和伤心的时候,比如说国外的梵高、国内的徐渭朱耷,承受那种时代背景或类似人生遭遇的也不止是他们,像同时期的郭诩、吴伟等画家,他们也反叛传统,个性张扬,但其画作的感染力却不如徐渭,仅仅是外在的视觉冲击,一旦失去对理论文学的修养和内在精神情感的支撑,就会使艺术创作变得虚有其表。

结语:

探究明末清初文人画的感伤主义情怀的过程,是一次思想上、精神上的洗礼,而这一次的洗礼,也让我更加深刻且具体的体会到了艺术的力量。无论经历了什么,都坚持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这种追求是源自内心的,你对你的人生有一种怎样的理想追求?

即使路途中有些迷茫、痛苦,即使最后可能也不会有任何结果,但这种追求仍不会被任何东西所改变,这是本文探讨的明末清初文人画中感伤主义情怀的精神内核,这不仅是时代价值的体现,也将会是社会文化进步的需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