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教育写作,点亮教育生活
239.教育写作,点亮教育生活
(备注:昨天晚上简单写了自己的写作经历,今天写一写明天要分享的内容。说明:红色字体的内容均来源于颜莹老师的著作《教育写作,教师教育生活的专业表达》。)
前些日子,学校为读书小组发了《教育写作,教师教育生活的专业表达》这本书。作者颜莹老师是《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副编审,她具有非常专业的写作素养,因此读这本书,是很享受的。尤其是读到我感兴趣的“教育叙事”这一块内容,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教育写作,点亮教育生活。
关于为何写,怎么写,写什么,这本书里都有非常专业且深入浅出的表达,非常适合一线教师阅读。
我也用三个非常朴素的问题来开启今天的分享:
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
首先来谈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而写。这是解决写作动力的问题。没有动力,何来写作的能量?因此,“为什么而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为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而写。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若老师不学习,不反思,不成长,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写作,是促进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那么,又会衍生出第二个问题: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在哪里?获得职业尊严。
一位专业过硬的老师,她所获得的幸福感和认同感一定是非同一般的。
当你源源不断地获得了幸福感和认同感之后,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份令你身心疲倦的工作,而是充满挑战与新鲜的生活。用颜莹老师的话说,就是“寻找丢失的身份认同”。她指出:写作可以帮助教师把自身在教育情境中长期积淀的实践智慧梳理、表达出来,让教师的经验与思考形成可以公开与交流的成果。她说,写作对于教师的意义,不仅在于教师将写作作为一种研究方式,能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更很重要的是可以促使教师把教育教学经验转化为切实的研究成果,并让其充分服务于教学实践。
因此,我们要转换一种思维:写作是为自己能更好地成长,更专业地服务于教学实践,从而获得职业幸福感。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写”的路上摸索行走。这一路上,把我从偏远的农村写进了县城,又从县城写进了杭州,我非常感恩写作带给我的成长与收获。
当然,在写作的起始阶段,我也是带着功利心而写的。我刚刚接触教育日记的那几年,也渴望能够通过教育写作改变我的命运,因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执着于班级琐事与教育生活的记录。只是,成长并非一蹴而就,漫长的坚持,让我从镇小选调进入县城。所以有时候在想,功利心有何不可?
第二个问题:写什么。
颜莹老师指出,教育经历并不等于教育经验。只有当教师的教育生活能够成为在思维中省察的对象时,教育经验才可能真正产生。
而教育写作,能够帮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也更容易想出改进实践的策略。
那么,写什么呢?
在这里,我摘录颜莹老师书中的一些观点和大家分享。
1.教学叙事。
教学叙事即教师将课堂教学的片段、细节叙述出来,是教师对过去教学行为或教学过程的感受与思考。
十几年前,那个时候,“预设”和“生成”还是一个热门话题。有一天,我听了学校一位语文老师的拼音学习课,老师出示了一张很像“d”的图(一面鼓),问孩子们:“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一位小朋友说:“这是d。”;老师瞬间觉得很尴尬,她对学生说:“这是鼓,很像d。”很显然,这位老师当时的预设并不是这样,只是孩子们早已跳出了她的预设之外。她为了完成自己的“预设”,硬邦邦地把孩子的生成性学习掐灭了,也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学习起点早已远离了教师的预设。我把这个片段写成豆腐块,投稿到《现代教育报》,竟然发表了。这在当时,给予了我莫大的鼓舞。因此,我想,教育写作,不要攀高,切口小,只要能够让你有所思考的一句话,一个片段,一点小事,都可以写。
2.生活叙事。
教师除了职业角色之外,还作为社会中的人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教师所经历的日常生活,所获得的生活体验,也会在某些时刻以微妙的方式影响到教师的教育状态和对教育的理解。
我的写作内容中,就有大量的生活叙事。我的电脑是随身携带的,这几年去外地旅游,晚上回到住地,写一篇当天的游记是必做功课,每周五看一场电影,写一写观后记录(涉足较少,正在努力),我想,当我积攒了三十部电影的观后记录时,就可以尝试开辟一门课程,尽管这已经不是新鲜的课程,但对于我来说,一定是具有挑战与新鲜感的课程。
同时,我还记录女儿的生活点滴,在与女儿的日常交流中,也会让我形成对教育的一些思考。
3.自传叙事。
自传叙事也可以称为“个人教育史”,是围绕某个主题,用“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教师个人的亲身经历。读者可以从这些经历中获得启发。
举例: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一路走来,一路风景》发表在《班主任之友》杂志上。这篇文章先收录于师傅张万祥老师主编的《40位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一书中,后再发表在杂志上。这篇文章,撰写的就是在教育在线写日记对我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影响。
颜莹老师在书中举了一例:程红兵老师的《第一声“呐喊”》,这篇文章,不同的读者就读出了不同的感受。这就是自传叙事的价值。
那么,怎么写呢?
先讲两条我自己的经验:
一是脸皮要“厚”,不怕被人“笑话”。写作是为了愉悦自己,充实自己,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又能愉悦他人,那就更好了。既然如此,就不要在意到底写了什么,那是你自己的东西。我感觉,初写者可循序渐进,无需给自己订立过高的目标,否则力不从心,反而起到反作用。
我刚开始走进教育在线的教育日记是这样的:
分班,是我和雷老师梦寐以求的结果。而这个结果早在去年合并班级的时候早已知晓。由于学生数和教师数的变迁,二年级时,就将三个班合成了两个班。当初,在有限的空间里,却突然多了将近20双眼睛,我有种快要爆炸了的感觉。人数的急剧增多,中等水平的学生受到的照顾自然而然地减少了,而优秀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时刻困扰着我们,班级两极分化的现象加重,我和雷老师暗暗着急!到上半年,校长曾经许诺,只要两个班的人数能够达到120,就分成三个班。注册时,由于学生的不确定性,每年插班和转学的学生我们无法估计,最后,面临119名学生和校长的高压,只有一路扛到底。累了,声音嘶哑了,一路坚强地扛着。这个学期注册时,临村的学生便不断涌入,学生数达到128,分班势在必行。身上犹如卸下块石头,顿感轻松很多。三分之一的学生走了。到新的班级里去了。我应该感到高兴才对,因为我班的人数从原来的将近60变成了44,减轻了我的负担。可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当我将我班的学生按男女比例和能力平均分成三份时,我突然觉得,看着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无论哪一张被抽出,我竟然都是那么舍不得。校长静静地坐在我和雷老师的旁边,注视着我们。我想哭。终于,新的班主任张老师来了,他从我班和另一个班分别抽走了三分之一。他成了三(3)班的班主任。就如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只能带着对他们的回忆继续我的征程。可喜的是,他们会拥有非常优秀的老师,非常优秀的班主任张老师。在新的集体中,相信他们更能激发生命里的潜能,在张老师的带领下,走向更加理想的殿堂。我在心中暗暗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定期和三(3)班举行联谊,让我们的友谊能够天长地久!
这篇日记写于2004年9月3日,孩子们读三年级。没有细描,没有文采,也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没有思考的痕迹,就是淡淡的叙述。这样的叙述并非毫无价值,起码,它有记忆功能。当你回望过去时,那往事依然依稀可见。我想,也许这就是价值吧?
二是时间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
我几乎不追剧,看电影也仅限于周末,每天晚上,女儿写作业的时候,我就写日记,互不打搅。
颜莹老师也提出了几条观点:
1.选材:寻找熟悉中的“陌生”与“冲突”,即“讲述属于自己的教育故事”和“搜寻那些看似平淡却对自己产生深层影响的故事”。
我在文成实验小学工作期间,常通过一句话写一篇文章。
如:一进县小,就接了一个生源较好的班级,学生投票选拔班干部,一位家长对我说:朱老师是一位很公平的老师。于是我就写了一篇文章:老师,你只要公平就可以了。将这件事情叙述了一下,加入自己的一些思考,发表在《文成教育》上。
见到一位孩子在老师的办公室耷拉着脑袋一言不发,写了一篇文章:《你给学生发泄的机会了吗》,也发表了。
读了《教育走向生本》,想起了初中班主任的一句话,我便结合了那句话,写了一篇文章:《从分数说开去》
2.挖掘:追问故事“背后的意义”。
颜莹老师引用了一段话来阐述教育叙事的价值:鲜活的故事只不过是教育意义披在身上的一件漂亮外衣,叙事研究的价值不在于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在于背后的意义。
因此,叙事只是一种表达方式,而重要的是故事之中需要思考。
颜莹老师指出:基于特定情境的独特感受和思考才是叙事的核心。教师要带着思考进行叙事,把教育理论巧妙地隐藏在叙事之中,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让读者领会故事背后的意义。
颜莹老师还指出,在叙事中要把自己“摆进去”,敢于敞开自我,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还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类型,对所需要的情节进行深描,让故事引人入胜。
同时,我认为,想写一篇有价值的教育叙事,要舍得花时间,要常积累素材,做个教育的有心人。就拿我的几篇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师》杂志上的博文为例。其中,《且把挑战作歌吟》这篇叙事,我积累的素材长达几万字。疫情之后的那段时间,我和学生一起挑战作文,他们写,我也写,我还记录学生如何调整,每一期挑战开始与结束,我都会做详尽的记录。最后,才形成一篇较有价值的教育叙事《且把挑战作歌吟》。
《读一首诗给树听》也是我比较喜欢的叙事。但单凭一篇文章,一次记忆,是绝对写不出来的。当时,《小学语文教师》杂志的编辑凯莉老师读了这篇文章非常满意,但实际上,这篇文章是我对这棵树长达几年的深深热爱而诞生的。我特地细数了一下从2018年4月开始的记录,两年半时间竟然提到无患子树达三十余次。昌升留言说,感觉这棵树就是为我而焕发活力的,之前几十年都没有发现它的美。当然,昌升有夸张之嫌疑,因为我就曾见过他和许多老师曾无数次在这棵树下停留,只是没有我这样狂热而已。没有热爱,就不会在深秋初冬时节对它无限的观察,也就不会和学生每年如约一般相聚在金黄的无患子树下,也就不会有好几篇关于无患子树的随笔记录。有了这些做素材,后来,产生一些语文学习思考以及实践,就不足为奇了。
包括《落叶不扫》。其实,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举措,也有很多老师会带着孩子们走进落叶,享受落叶的世界。但是,如何与语文学习联结起来呢?我不是带他们去看看而已,而是真正地走进落叶的世界,又让落叶点亮孩子的心灵世界——让孩子们把落叶带回教室,在落叶上写祝福语,写感悟。孩子们写下的语言,远比在教室里看看图片写得美妙动人得多。
这样的叙事,就能带给人启发——老师们不一定也带着学生去找落叶看落叶写祝福,但是一定会想到一点:原来,身边的语文学习是无处不在的。
真正富有学习价值的内容,都在颜莹老师的《教育写作,教师教育生活的专业表达》这本书中。我觉得这本书是值得老师们一读再读的书。
(拍于湖州长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