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厂:挥毫
《郑州晚报》2001年发表的此文
创作中国书画的过程,雅称为挥毫。
近些年书画活动逐渐多,书画家队伍也在不断的扩大,今天出国讲学,明天参加展览会,后天又是研讨会,这些活动大都安排有书画笔会,提供给书画家现场挥毫的机会,让他们大显身手。原本是应该关起门来在书斋完成的书画作品,而今要在大庭广众面前完成,使得完成书画的过程似乎变成了表演艺术。有表现欲不怯场的兴奋型书画家可以大显身手,在众人的围观叫喝声中往往能大挥特挥,几幅、十几幅弹指一挥间便可完成,让观者称叹。
不过,当众挥毫也苦了不擅当众表演怯场型的书画家,不能正常发挥,往往一幅书画挥毫下来,弄得浑身冒汗。
不管属于哪种情况,当众挥毫的书画作品往往难以尽如人意,给中国书画带来不利的影响。有报刊曾云,中国书画在国外卖不上价的原因,有一条就是书画家在老外面前几分钟完成一幅作品,让老外感觉中国书画太简单、太容易,怎能与几十天甚至几年创作一幅的油画去比值呢?真是自己砸了自己饭碗。
笔者虽然不才,但也侧身书画家之列,所以偶尔也会参加一些书画笔会,在笔会上颇见过一些不良的挥毫表演,让人厌恶。
曾见书法家某,本来有好端端的右手,却偏要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右手挥毫,一会儿是左手施展,这种喙头感觉还是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最后干脆用牙咬住毛笔表演起口书杂技,此哗众取宠之举,的确不堪入目,也确实没有必要。
几年前,中山书画社与其他部门联合举办了一个大型的书画展览,开幕式请有外地的书画家参加。酒会后搞笔会,笔会上有位名片上自称为“著名书法家”的不速之客,厚着脸“抢”到笔便开始了挥毫表演。他在挥亳时故意把笔颤来颤去、抖来抖去,且摇头晃脑,扭动身体。每运一笔,口中一会儿嘶嘶吸气,一会呼呼喘气,一会儿又是颤动嘴唇像抽风一样。当写完一个大字(他每每一张大纸上只写一两个字),便放下毛笔,右手扶案,左手捂着肚皮倒抽气,口中念道:“累死了、累死了!”几分钟的表演下来,他才挥写下一个字。当一幅挥写完毕,该放下笔时他则不放下,而是右手执着笔不撒手,左手比划着挥舞着,口中则出来一句“太累,没有气了,不能再写了。”他好像是怕别人附合,紧接着就吆喝道:“谁要,再写一幅!”
似乎总是没有人要他的字,但他也总是还写,周围的人只有摇头嗤之以鼻了。因有外地书画家参与挥毫,我实在忍不下去了,仗着年轻气盛,就以代社长的身份,把他“请”出了现场。这时,挥毫活动才得以有序进行。
笔者去年在慈溪“洪丕谟艺术馆”挥毫
挥毫是很雅致的事情,即使当众,也绝不是为了表演。好友数个,美酒几盏,品茗论道之间,乘兴而挥,兴去则止,这种情况下是可以出好作品的。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序》,不就是在与几位贤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之后当众挥毫而成的吗?据说王羲之以后数次再写,皆达不到这幅《兰亭序》绝妙。一叶知秋,好的景况,面对贤人用平常的心去挥毫,也是可以挥写出上乘绝妙书画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