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诺奖得主前侃中医中药

一星期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后,再与少男少女们挥拍草地上;中文社的活动结束后,还有一个周五的happy hour要赶场,结果开车拐错一个弯,与原来的定位越驶越远,干脆回家休息一下,准备另一个会议了。朋友们发来短信: “We missed you.”

会议结束后,下地挖坑将朋友送的绿植移到地里。然后,随手在园中摘上一篮子菜蔬花果。

这一周和学生们复习“医药”这一章节,绕不过的“中药”话题,有学生在汇报学习成果时说:中药比西药好得多。

我在他演讲完毕后,提出:第一,老师从没有扬中医贬西医之意;第二,你没必要投老师所好;第三,要客观地认识一种事物。

中医和西医之争历时已久,不过,每次讲到这一章节,从中药的历史,阴阳五行学说开始,慢慢聊起华佗、李时珍,自己针灸按摩的亲身体会,以及菲尔普斯的拔火罐,最后结束于屠呦呦的诺贝尔奖。学生们听得一愣一愣,被说得心服口服。

学生们不知道屠呦呦,但他们都知道诺奖。1971年,屠呦呦成功地从一种草药中提取了抗疟药物--青蒿素,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时,她的获奖感言中提到:“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

为人类的健康,中药西药各自都做出了贡献,切不可妄自菲薄,亦不可妄自尊大。

这个星期,每天都有诺贝尔奖揭晓。想起很多年前在西子湖畔与一位诺奖获得者相遇的情景。

那一年,市里问我们公司要人,需要一位知识面比较广的英文翻译兼导游。于是,我被推荐到市里。

当我走进会议室,与市领导打个招呼后,很快就被眼前的一位美国学者所吸引,他头发花白,面容和气,身材高大,他的夫人站在身旁,也是面带微笑。

领导笑着对我说:小张,这是诺贝尔生理奖和医学奖获得者慕拉德先生,只有一天的休息时间,你安排一下,他和太太今天就交给你了。

说真的,平生第一次与诺奖获得者面对面,竟然没有一丝生疏感,反而觉得很亲切,接到任务后,居然也顺理成章地“好为人师”了起来。这只能说慕拉德先生极其接地气。

第一站,灵隐寺。香烟缭绕中,大雄宝殿前,大侃佛学,慕拉德先生和太太听得极其认真,还不时提些问题。

拾级而上到了灵隐寺的“药师殿”,开始扯起中医中药,眼前的这位药神居然听得津津有味。我也只能感慨当初年少不知天高地厚,换做今日,给我一百个豹子胆,也不敢口若悬河的。

聊天中,还得知慕拉德先生与我父亲年龄相当,他与太太子孙满堂。我也借机恭维了一下他的太太: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女人。慕拉德先生冲着我调皮地眨了眨眼,他的太太笑成一朵花。

慕拉德先生 (Ferid Murad) 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是 “discoveries concerning nitric oxide as a signalling molecule i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发现一氧化氮是心血管系统中的一种信号分子)”。他为解决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无意中带出了一种新产品,从而解决了很多男人的难言之隐,人们因此尊称他为“伟哥之父”。

陪同“伟哥之父”游山逛水收获不小,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对事业的执着、对同行的尊重、对知识的渴望...

尤其是深深体会到一个人的认知是有限的,永远都不应该想当然,谦逊是求知的第一步,而且对各种思想兼收并蓄,可以为思维增加精度和广度,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open-mindedness”。

当年在诺奖得主面前"大言不惭"指点江山的瞬间,均被《杭州日报》的摄影记者捕捉下来了,成为终生的纪念。

这是今年的最后一批昙花了,天亮了,还继续盛开,不忍离去...

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