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孩子,就要捧这种敢发声的好片
“撕开糖衣,人们总是下流地想品尝糖的味道。”
今天,又爆发了一条,小十君不愿看到的新闻——“红黄蓝幼儿园虐童”。
距离上一起“携程亲子园虐童”,前后间隔仅有十多天。
家长高昂的学费、看护费交出去,换来的却是自己孩子被残忍虐待,甚至是猥亵!这令人震惊的现实,正好和我今天要讲的电影主题,产生了颇为微妙的联系,不要再沉默了……
好像从11月开始,华语电影才真正从口碑上开始发力。
先是《相爱相亲》,接着《暴雪将至》,然后《不成问题的问题》,以及明日上映的《嘉年华》,无不是打着“年度十佳”的旗号,在影迷圈内备受推崇。
但这几部片子,在市场反响上,都是意料之中的——不好。
▲《嘉年华》的映前宣传方式,令人焦灼
每天盯票房和排片盯到无奈的小十君,不禁想问,那些天天说自己国家拍不出《摔跤吧!爸爸》《XXX司机》《天才枪手》的人,哪去了?
当然这几部现象级佳作,都为我们提供了商业剧情片的范本参考,这里先不分割电影的商业和艺术属性,进行多余话题延展。
就拿《嘉年华》来说吧。
同是未成年被性侵的题材,所以会有很多人拿另一部韩国电影《熔炉》来对比。
我们当初羡慕人家一部电影就能改变国家,现在所谓的中国版《熔炉》拍出来了,又有多少人去关注?
难道真要“明目张胆”地拍性侵场面,然后进行大肆宣传,才能煽动起大家的观影欲望和话题热度吗?
▲《熔炉》中刺痛我们的大尺度片段
或许是吧,可这样的屈辱和伤痛,不该如此消费。
《嘉年华》在这一方面,显得异常冷静、克制。
没有一个冲击性镜头,犯人全程连正脸都没露,受到侵害的小女孩,也不是苦大仇深,动不动就绝望流泪的抓马模样。
反而为它迎来,豆瓣的8.3评分。
去国外,能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回国内,贾樟柯的平遥电影节和台湾的金马奖,都有所斩获。
尽管票房注定不济,也不妨碍很多人在点映场看过之后,直接将其捧为“今年的国产电影最佳”。
性侵题材的优秀作品不算少,《嘉年华》是如何从中再度脱颖而出的?
小十君认为,最重要的一点,自然是它以一个敏感的角度,难得又大胆地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现状。
要知道在国内的审查制度下,“儿童性侵”始终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议题,涉及到它的影视作品,屈指可数,更别提在院线公映。
而在本片的豆瓣短评中,你又会看到这样扎眼的言论——
@11:德国人根本不相信世界上会有这样的环境存在,一个女孩想要在中国安全地长大成人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Qooooo:这个国家的确就像你们在电影里看到的一样。
字里行间,藏着怨怒,像是无端的“受害者”,终于等到一部代表她们来发声控诉的影片。
所以,这个中国式社会到底怎么了?
电影里,初中女生小文和她玩得要好的同学被人性侵,任谁听了都恨不得赶快把犯人抓住,绳之以法。
如果光拍这样一个张牙舞爪、群情激愤的过程,就俗了。
导演文晏聪明地选择了案件风暴后,一系列连锁反应,进行细致刻画,像是握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出各个层面的问题。
先是学校,压根没注意到两个小女孩的异常,甚至因为迟到,还进行了惯例的体罚。
再是父母,小文的母亲知道此事后,上来就给了她一个火辣辣的巴掌,最该站出来保护女儿的父亲,也因为窝囊没用而使不上力气。
▲小文的父亲由耿乐饰演
执法者这边呢?罪犯已经锁定,警察查来查去,只以“没有证据”为说辞,迟迟不见抓人动作。
出了问题的社会,漠视教育的学校,卑微无能的父母,毫不作为的执法者,还能有更糟糕的吗?
有,犯人还有一众帮他遮掩罪行的“同伙”,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
你不会觉得这些,是高于生活的戏剧加工,毕竟不为我们所知的私下交易和隐藏真相,太多了。
想一想,每年总要爆出几起类似事件,光今年就有自杀身亡的台湾女作家林奕含,南京南站女童被当众猥亵,以及这个月新发生的……
公众震惊、心痛,四处转发、宣泄情绪,一阵群体恐慌和不安结束后,要么是悲剧已铸,要么是不了了之。
上面删帖、禁言,下面也不会持续关注。
个体的态度,折射所在社会的态度,永远都是先“遮丑”,然后也不见得有什么解决措施。
如此循环反复,就是电影里不被外国人所理解的,我们所处的魔幻社会现实。
▲医院和警方为案件召开记者发布会,宣布结果却震惊全场
可以说本片在这方面的表达,几乎是在临审线上漫步。
到底是如何过审的?看完后,都忍不住要问上一句。
女导演拍片最为特别的就是,无论她们抛出的矛盾多么尖锐,总能用带有温柔和善意的目光去审视。
这部和张艾嘉的《相爱相亲》,都是很好的示例。
镜头还是对准了受害者本身,处于风暴中心的孩子,才是最无辜、最受伤的。
儿童视角下,以她们的年龄来说,根本不懂“性侵”的概念。
躺在医院冷冰冰的床上,由医生检查下体,彼此讨论“你知道处女膜是什么吗”,然后从大人愤怒伤心的表情里,才模糊地解读出:
哦,好像是发生了什么不得了的事。
未经人事,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往往在儿童身上发生的不幸,最能暴露出社会潜伏的危险和人性的丑恶。
饰演小文的小演员周美君,大多时候都是沉默不语的,她的眼神戏特别厉害。
总是四处打量这个伤害她的世界,等别人注意到时,又能够及时收回、避开。
围观群众迟早会将灼灼目光移走,继续堕回庸常的幸福当中,受害者终要独自品尝突如其来的不幸滋味,长大后的小文会怎样呢?
其实双线叙事的本片还有另一位小主角,目睹了性侵案发生的小米,作为旁观者的她从这次事件中获得了成长。
小米的扮演者文淇,和“小文”周美君,在脸盲症小十君看来,长得非常相像。
这未必不是一种刻意安排。
作为今年冒出头的天降小童星,当时十四岁不到的文淇,“强行”出演十六岁的小米。
有了金马奖提名的心理准备,她老成干练的影后级表演,还是震惊到我了。
影片一开始,完全没有交代小米来历的打算。
只见她顶着一张稚嫩的脸,谎称自己已经成年,在酒店做着每个月几百块的清洁工作。
她是个不能引起警察注意的“黑户”,也是个不受关注和保护的边缘人。
小米为什么离家出走,选择独自漂泊,这是电影到最后也没揭开的谜题。
或许有一种可能,小米就是长大后的小文呢。
导演有意去讲一个男权社会,拍一群底层女性作为受害者的群像。
在诱惑、欺骗、侵害、不尊重、不公正之下,她们仿佛活成了一种命运的共同体。
▲小米和她的同事莉莉,长得也很像
电影最大的讽刺,也是在小米这个角色上进行的。
尽管她在最后要完成两次心理跨度较大的转变,稍显仓促,但还算立得住。
为了钱,小米一步步地明码标价,把自己也推向了“社会黑处”。
这个社会,危险伏于四面八方,伺机而动,真是谁都无处藏身。
也提醒我们,“物化女性”的现象至今仍存在,它才是悲剧发生最关键的祸根。
电影中有一个极为明显的隐喻符号,那就是站立在海边的梦露雕像,自然还是捂裙的经典造型。
镜头曾多次推向梦露的裙底,如同带沙的海风,让人感受到刺痛。
海滩上人来人往,都是从这样一个令人局促不安的角度,去“欣赏”她的。
本来是美好的象征,却催生了人心底的恶之花。
作为女性被物化的代表,梦露们在现今的环境下,还在经受委屈和伤害……
神来之笔的“出逃”结局,是明朗的,也是暧昧的。
看似拥有一丝希望,其实谁也不清楚,关乎小米,关乎女性的命运,未来到底会怎样。
于此,已是同为女性的导演,能给出的最大限度的解围和期许。
整部电影拍得干净、灵动,几乎不见大全景镜头。取着中景跟随里面的角色,东张西望,埋头顾影。
贴得很近,距离感又很重,令观众成为梦境中必须沉默的旁观者,也因此会有产生不了共情的问题。
声嘶力竭的控诉,并不是导演想要的效果,那就是一场不会让人惊声尖叫的噩梦,醒后只会发现,自己游魂未定,冷汗涔涔。
能多去反思,就足够了。
说了那么多,甚至有些愤慨,小十君也知道像《嘉年华》这样的电影,注定不会有好的票房。
可你宁愿在电影院里对着扬我国威的大片高潮,看着上蹿下跳嬉皮鬼脸的喜剧疯笑。
更觉得片名和它的含义指向,愈发讽刺。
娱乐至死的年代,消费主义叫嚣,八卦神经跳动,谁都想轻松,谁都赶热闹。
整个社会,陷入到一种“嘉年华”式的狂欢状态。
不闻不听不看不顾的,是一场场关于现实的破碎之梦。
互动话题
你小时候有被性骚扰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