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生活》-93【沙壶】
泥与火
手与心
认识一把壶,是从父亲那里开始。父亲喜欢喝茶,虽然不知茶叶的许多名称,但知道哪种茶叶是最适合自己的,也知道用怎样的壶泡茶会有好的味道。手中一把壶,游走在宿舍大院中,这是父亲留给我的一个记忆,也是我对一把壶的记忆。
长大以后,做过六年茶叶生意,也渐渐接触了不少器型的壶,但大多数来自江南的宜兴或景德镇。偶然的机会,走进平定,结识了平定的张宏亮,也知道了山西的沙壶。
壶产自冠窑,是地道本地沙器的其中一种。砂器也称砂货、砂陶,是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一种制品,属于陶瓷四大类别的土器、炻器、陶器、瓷器中的炻器。其产地主要分布在山西平定县、四川荥经县和河北蔚县等几个屈指可数的地区。
平定县周围群山环绕,沟壑纵横,95%为石质、土石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高铝土、耐火粘土、紫砂陶土、硅质粘土储量非常之大,是制砂的绝佳材料。
据《平定县志》记载:“本县砂货制作始于唐初,到宋代,民间已广泛使用。明、清两代,平定砂货遐迩闻名,行销冀鲁内蒙、京师客商也纷至沓来。”但在1972年,平定县东关古窑层塌土中出土了大量砂器碎片。经专家考证,确认其“属秦代生产的平定砂货”。2004年,平定县收藏爱好者杜富科和马占富在东关重兴坡古墓地的古墓层塌土中拣到许多古砂器碎片,精心黏合复原后是两件古代砂器,一为砂鼎,一为砂灯。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出版的《考古与文物》刊登的秦代陶灯和陶鼎比对,外形基本一致。能够互为佐证的是,就在这个重兴坡古墓地,还曾出土了秦代五铢钱币。平定砂器的历史由此推至秦代或者秦代以前的战国时期。
平定砂器价格低廉,精致实用,在民间销量更为广泛。明清时期,平定砂器更是闻名遐迩,与宜兴紫砂陶、广东砂煲齐名,史称“三鼎甲”,平定也被誉为“砂器之乡”。有民谣如此描述:“一条扁担弯又弯,常家沟里把货担。锅套锅来罐套罐,壶盆瓢碗草绳圈......”准确还原了那个年代的生活画面。
就壶言壶,随着张宏亮的指引、演示及介绍,一把壶如何历经泥与火、心与手的完美塑造,如一首诗歌缓缓展开。
工艺流程:
一,原料:精选采挖粘土(坩子),露天场地风吹日晒进行风化,沉淀一年。这种坩子是天然无污染优质粘土,用它烧制出来的砂器土色土香,不含重金属元素,且它在烧制中在胎体上形成许多气孔,有利于茶水呼吸。
二,筛选:粉碎坩子块粒,俗称“偎土”。将坩子摊在坚硬的石板上用石磙碾压,去掉杂质石渣备用。
三,配料:根据经验将有差别的原料进行合理勾兑,利于沙壶的制作及成品的优良。
四,练泥:加水糅合,光脚踩泥使之粘性增强,踩得越久越好。再使用专用工具搭子等反复摔打、锤炼,最后用手揉制,直到成泥软如棉,粘如胶,到达完美可塑性。
五,拉坯:砂器主要部分的制作还是采用传统“拍片”成型法,即把泥块打成厚薄平均的泥片,俗称打泥条、打泥片,然后用尖刀、矩车等塑形。现代加入了拉坯这一环节,拉坯这道工序对砂器的样式起到了改良作用,这种传统“拍片”与拉坯相结合的新型制作手法使砂器样式更加新颖。
六,修坯:先做好各个部件,再把各个部件粘在一起,再进行表面精加工,特别是接口、壶手把、壶嘴、壶盖等。
七,施釉:沙壶现在多采用“喷砂”施釉,施釉之后的砂器表层呈现斑斑点点、深浅不一的褐色釉彩,突出了艺人的设计思维。这种工艺可以令砂器在“粗朴”的外表下有含蓄细腻的层次变化,把砂器的“砂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更突出了砂器浓郁的北方乡土气息。
八,装饰:如贴花、绘画、刻字等。最初以简单的刻花和几何形装饰花纹呈现在传统砂器表面,偶尔会配点颜色釉,总体来看装饰工艺简易、形式单调,而且很大一部分砂器表面没有经过太多的装饰工艺处理。
张宏亮把山西剪纸图案与砂器巧妙结合在一起,他根据砂器形状、大小、釉色等设计出和器型相匹配的剪纸图案,再把设计好的剪纸图案在砂器素胎上进行贴花,然后“喷砂”上釉,待烧制成型后剪纸花纹自然就呈现在砂器表面。他还把山西平遥推光漆运用到砂器外观的装饰中,即待烧制好的砂器冷却之后,在其表层进行手工上漆推光。这种漆砂结合的做法打破了砂器单一的色彩,改变了砂器以往给人们留下的“灰”“土”印象。
九,阴干:做好的沙壶首先要阴干,去除掉壶胚内的水分,否则烧制时候容易烧裂,阴干时间根据季节不同适时调整。
十,烧制:把经过干燥处理的坯放入窑炉煅烧。其中最讲究的是燃料的层次和泥坯的位置,俗称“装火”,关键是要火候均匀。点火后还要向炉内鼓风,俗称“煽拜”,以前靠人工煽风助燃,头戴草帽,脸蒙布单,十分辛苦。炉内温度要保持1200至1300度,炉温与时长全凭窑头经验掌握,烧制时间过长、火候过大,器皿就会变形,时间短、火候不够,砂器就会因密度不高而渗水。这种全凭经验掌握的制作技艺极其宝贵。
平定县还有烧制砂器的优质无烟煤,该煤烧制过程无污染。手艺人就是利用这些物质条件和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工艺技巧,烧制出富有特色的沙壶。
随着炉火的熄灭,一把古朴、精美,浑然天成与时代审美完美结合的沙壶就这样呈现在我们面前,它逸韵、守和、通缘、凝喜。
原平定境内王珑村现存一快同治年间的碑,碑文记载:“从来王珑砂壶一事,其巧妙非常,真不减于江西瓷器之美。所以远通粤东,近达京师,以致荆楚西蜀,无不称羡……”平定砂器手捏脚踩两千年,以天然粘土作原料,匠心独运。把玩于掌中,只见色泽柔和、质地温润,拙中见巧的流畅线条中流淌着千古风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朝诗人张九龄的千古名句在构筑美妙意境的同时,也给制壶艺人创作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一把沙壶的得失成败其实更多的在于艺人对于生活本体的认知,从留传于世的冠窑老壶中,我们读到了端庄、饱满、丰润。从当代的这把壶中,我们读到了协调和谐、舒张简洁、前呼后应,张弛有度。
当时代发展,我们所接受的生活、艺术信息也有别于古人,沙壶中必然有留下当代人对生命、文化和艺术的理解,也许,融合了这些信息的沙壶正是其价值所在。
闻龙在《茶笺》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阳羡茗壶系》说:“壶经久用,涤拭口加,自发暗然之光,入可见鉴。”一把好壶是应该纯净茶香、留住茶韵的,也是可以承载诸多回忆,与日月同辉。
父亲老了,已经不能端壶游走,但他对于茶的喜爱依然,依旧可以朴实地认知茶器与茶汤的完美结合,也许,这把沙壶可以让他喜欢,陪伴余生。
大山期待您的关注
这将是我坚持行文最大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