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南两个村庄的土地流转现状 | 记录故乡(23)

豫东南两个村庄的土地流转现状


文 | 孙荣垆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当中,村里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那么“一亩三分地”。在一年当中的大多数时间里,大多数村民时间都花在自己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景。但故乡变了,尤其是最近这些年的变化更大;村里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开始外出打工,进城买房,越来越想离开农村。曾经令村里农民魂牵梦绕的那“一亩三分地”现在却变得一文不值。故乡的这种变化引起了我的思考,也让我对故乡当下发生的土地流转现象产生了兴趣。文中的S村是我的故乡,T村是我姥姥家的所在地,两个村庄挨着,相距不到两公里。

一、相关背景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每年都有大量农民在城镇买房成为城镇的永久居民。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不仅仅是在城镇买房定居更意味着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从农业变为非农业;这部分成功进入城市的农民因为在城市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便不再种地,其在农村原有的耕地就面临着被闲置的危险。另一方面,由于种地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着空心化的现象;农村的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去城市打工,对于自家的耕地他们大多选择留给家里的老人耕种,或者交给亲戚邻居耕种,还有一部分给同村的村民耕种。这部分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其最终目的也是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定居成为市民。无论是对于那些已经成功进城的农民还是那些正在为成功进城打工奋斗的农民,他们原有的耕地都面临着由谁耕种的问题。

目前,政府解决农村上述土地问题的主要做法是鼓励农民在自愿、有偿、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进行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这也正是近些年土地流转现象在我国农村日益增多的原因。

二、调查点的基本情况

S村和T村所处的河南省项城市地处黄淮平原腹地,是河南省重要的产粮大县之一。2006年曾获河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2007年获全国粮食先进县(市)。项城市还是人口大县,人多地少。2015年全市总人口达121万,总耕地面积为116.2万亩。冬小麦、玉米、大豆、芝麻是当地主要的农作物。项城市的气候是温带季风气候,农作物一年两季。每年的6月份到9月份种植的农作物以玉米、大豆、芝麻为主,在这一时期农户可以根据市场上农作物的价格和自己的偏好选择种何种农作物和种植的面积;10月初到第二年的6月初种植的农作物以冬小麦为主,这一时期农户几乎全部种的都是冬小麦。

三、农业机械化的提高和外出务工潮的出现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当中,收割小麦还主要依靠人工,大型联合收割机还没有得到广泛使用;翻耕土地则主要依靠拖拉机和肩扛人拉的耧。在当时,小麦从收割到最后填装入仓大概要一个月的时间。收玉米和芝麻、豆子也都是靠农民手割肩扛。上小学的我在农忙时都要帮父母收粮食,那个时候村里的小学在每年6月初要放半个月左右的麦假。其原因有二:一是学校老师要忙着收麦子顾不上给学生上课,二是让学生帮家长干活。我上初中后,这种情况就开始变化了。大型联合收割机开始在我们那里应用,后来很快得到了普及。有了大型联合收割机收割麦子方便多了,小麦从收割到入仓的时间从原先的将近一个月缩短到只有几天。后来,村里陆陆续续有了旋耕机、收玉米机等大型农用机械。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大大减少了,这就使农民从农业生产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使农民有了越来越多的时间从事其它生产。

S村的小学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项城人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改革开放改变了这一格局。由于外出打工能够获得比在家务农更多的收入,项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外出务工。刚开始,外出打工的农民以青壮年男子居多,后来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很多妇女也跟随自己的丈夫或亲戚。邻居外出打工。在项城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其原因主要是为获得更多的收入,S村和T村外出务工的人也很多,并且有自己的特色。以S村为例,S村的男性外出务工人员中以从事建筑行业为主;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粉刷墙壁这样的装修工作,其打工地以南京、郑州为主;另一类是篮球场地、网球场地的修建工作,其打工地主要在河南的大中城市。S村的男性外出务工人员在就业上出现这种扎堆现象是因为近些年村中有这两项工作的包工头,他们都挣了不少钱。S村的女性外出务工人员以18到35岁的成年妇女为主且多在服装厂、玩具厂工作,外出打工地以苏州、杭州这些南方城市为主。和S村不同的是T村的男性外出务工人员其虽然大部分也在建筑业工作,但以防水工作和拆迁工作为主,从事防水工作的民工主要在北京,从事拆迁工作的民工主要在沈阳。

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外出务工潮的出现为村里村民间的土地流转提供了前提条件。

四、农村中日益分化的农户

外出务工成为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后,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出现了明显的拉大。农民间贫富差距的拉大主要表现在从业性质、收入来源、居住地等方面。按照项城市农村不同家庭在从业性质、收入来源、居住地这三个主要方面的差异本文把项城市农村中的农户分为“完全进城户”、“不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兼业户”、“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兼业户”和“纯农户”四种主要的类型。一些外出经商、打工多年的农民由于抓住了机会,经营得当或者勤劳从而发家致富,在城市里买房定居过上了城市里的生活。这一部分农民成功的进入了城市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这部分农民我们称其为“完全进城户”。但,成功进入城市的农民毕竟是少数。面对日益攀升的房价,在农村更多的情况是,在外打工多年的夫妇为了能在城里买上一套房,把农村的耕地留给家里的老人耕种,自己常年在大城市里租房打工挣钱,在农忙时偶尔回来协助家中老人进行农业生产。这部分农民的收入来源以外出打工为主,但没有完全摆脱农业生产,农业收入仍占其家庭收入的一部分。我们称这部分农民为“不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兼业户”。虽然农村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但还是有一部分农民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收入以农业收入为主;这部分留在农村主要从事农业的农民大多在45岁以上,他们主要靠承包亲戚邻居或者同村人的耕地为生,其所承包的耕地多来自“完全进城户”和少数“不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兼业户”。在农忙时,全部家庭成员都要从事农业生产,甚至要雇人帮助其从事农业生产;而在农闲时,家中的青壮年男性会外出打短工。我们称这部分农民为“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兼业户”。对于“纯农户”来说他们可以说是真正的农民,这部分农民常年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极少从事除农业生产以外的生产活动。他们往往是岁数比较大和子女分居的老人,此外还有少部分耕地面积具有一定规模的种粮大户。

以项城市S村和T村这两个调查点为例。2015年年底,S村有耕地1140亩,1062人。在S村198户户籍在该村的居民中有62户在该县县城买了房子实现了定居,未来几年在县城买房的村民还会继续增加。在S村中现有的62户在县城买房的村民有47户已在县城生活多年,另外15户是最近两年内搬进去的。47户在县城生活多年的村民其收入完全来自非农行业,最近两年搬进县城居住的15户村民有9户村民是经过多年在外务工经商积攒下来的钱在城里买的房,另外6户村民把在县城买的房作为将来儿子的婚房。S村除了62户在县城买了房子外,有8户在其它城市买了房子定居下来,他们都是该村外出经商的成功人士。S村的70户在城里买房安居下来的村民可称之为“完全进城户”占该村总户数的35%。在S村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不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兼业户”,这类农户在S村中有93户,占该村总户数的47%。这类农户中的很大一部分在将来会选择在城市居住,这些村民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也是在城里买房。近些年由于S村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务工,土地流转的现象在村里越来越频繁,这使得该村中“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兼业户”这类农户的数量在增加。这种类型的农户一部分来自于本村的“纯农户”,另一部分来自于那些在外务工受挫的“不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兼业户”。目前,这类农户在S村有26户,占该村总户数的13%。“纯农户”在S村只有9户,占该村总户数的5%。这部分农户多以年龄偏大与子女分居的老人为主。他们因为岁数偏大又没有一技之长,外出务工没有着落,因为种了大半辈子地有土地情节只好选择在家务农;同时,自己对生活水平的要求又不高,再加上子女每年给的一些钱就够花了。与S村所不同的是T村在城里定居户数多一些,除此之外T村土地流转的现象也较S村更多。在总户数为152户的T村中,“完全进城户”有56户,占该村总户数的37%;“不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兼业户”有62户,占该村总户数的41%;“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兼业户”有29户,占该村总户数的19%;“纯农户”有5户,占该村总户数的3%。因为不同类型的农户其主要收入来源不同其对耕地的态度也不同。“完全进城户”因为收入不是来自于农业,对土地没有任何依赖因此也没有感情。大多数“不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兼业户”对土地的感情比较复杂,一方面他们要部分依赖于土地,但他们又渴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兼业户”和“纯农户”因为其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所以对土地比较重视。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兼业户”和“纯农户”将是未来农村建设所要依靠的重要力量。

S村冬日里的麦田

五、S村和T村的土地流转情况

S村和T村其土地流转都以小规模农户间自发的土地流转为主。在S村,有27户承包了土地,其中一位吴姓户主因为长期在外经商积累了一定资金承包了本村和附近几个村庄的一千多亩土地。这位吴姓户主与本村的57户农民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书。实行了土地流转的农户,按照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这位吴姓户主要向农户提供种子,农药,收割,化肥等费用,农民只负责田间管理。但实际上是农民个人自己承担种地的费用,自己还耕种自己原有的耕地。这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的土地流转,这位吴姓户主之所以这么做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政策上的补助和优惠。在S村常见的土地流转现象是农户间自发经过协商的小规模的土地流转,该村共有26户这样的土地承包户。甲是S村的村支书,今年58岁,他常年居住在本村,也不外出打工。他承包了邻居的25亩耕地,加上自家原有的6亩地,他现在一共耕种31亩耕地,分为面积大小不等的9块地。由于耕地面积不是很大,现在又有机械的帮助,他和妻子负责这31亩耕地的日常管理还忙的过来。他的邻居在县城买了房子定居下来,就把土地流转给了他。双方没有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以口头协商的方式完成了土地的流转。为了补偿邻居土地的损失,甲和邻居们达成协议土地的一切费用和收入都归他但需他每亩地每年给邻居300元,国家给每户一亩地一百多块钱的种粮补贴归耕地的原有农户。S村另一位承包户乙,今年35岁,是村里最年轻的承包户。他总共承包了18亩地,这些耕地也是本村搬到县城的村民不愿意耕种的土地,双方也是采取口头协商的方式完成的土地流转,只是他每亩地每年要给耕地原有者400块钱。乙家里有货车和储存粮食用的仓库,每年都在本村和附近村庄收购粮食做粮食倒卖的生意。

相较于S村,T村的土地流转规模要大一些,土地流转的现象也更普遍。T村的土地流出户以在城里买房定居的农户居多也有少部分常年外出打工的农户。T村和S村一样土地流转以农户间自发口头协商的小规模流转居多,但有几户农户承包的土地面积较大。T村中有一名张姓户主,其中一户承包了62亩地;此外还有一名陈姓户主在本村承包了一部分耕地同时在附近村庄也承包了一部分耕地,共承包了213亩耕地。T村中这两户承包面积比较大的承包户都与村民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书。这位张姓农户所承包的62亩土地都是本村的,被分成19块,他在村里开了一家楼板厂,农闲时全家就经营楼板厂,农忙时全家都忙不过来要雇本村村民。张姓农户因为是种粮大户购买大型农用机械可以享受国家补助就购买了大型联合收割机、旋耕机这些农用机械,除了自用张姓农户每年还可以利用这些农用机械赚取一笔可观的收入。T村的陈姓农户和张姓农户情况差不多,可称其为“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的出现是土地流转由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变过程中农民创造力的体现,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项城市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的方向。

农村中农民的分化,不仅体现在经济上的贫富差距方面还体现在不同代际农民之间。在S村和T村50岁以上的老人是种地的主力军,通过土地流转成为种粮大户的农民也多是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村中的中年农民很多都从事过农业生产活动,虽然现在他们大多数人在外打工不再或者很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进城买房是他们的目标,但土地仍然在他们的收入中占有一定比例。如果进城失败,他们可以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以维持生计,土地是他们生活的保障。农村中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活动,他们从小接受教育向往城市生活。现在农村中的年轻人生活在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的时期,农业所需的劳动力比较少所以他们对农业的认识比较浅薄。农村的年轻人很少有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他们没有长辈们那种恋土情结。S村和T村中的年轻人一般有两种出路,一种是外出打工、经商,一种是通过上大学而进入城市工作的。农村中不同代际农民对农业、土地的态度具有明显的差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离开农村进入城市。

作者为新疆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2014级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研究生。

(责任编辑:梦瑶)

“记录故乡”征文

已发布作品的作者请联络社会学吧小V(微信号:vsociology),小V需要记录您的地址和联络方式,以便后面的寄书方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