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历史——动物篇(蛹)
昆虫从幼虫到成虫的过渡形态
动物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蛹”yǒng,会意字。乃是蚕或其他鳞翅科昆虫,从幼虫变为成虫的一种过渡形态。在此期间,幼虫不食不动,外皮变厚,身体缩短。有些虫子在变为蛹时,还要用所吐之丝将自己包裹起来,例如蚕茧便是这样。
“蛹”字“从虫从甬”。从“虫”,表示类属;“甬”,原指从口到肛门的穿通,在由它所组成的“通”、“涌”等字中,均含有贯穿、穿过的意思,而“桶”、“通”又有筒形的意义。如果剖开蚕茧,可以发现,不仅蛹有筒的形状,外表还覆裹着圆桶状的茧壳,处处呈现出贯通、中空的形状,所以人们用“虫”和“甬”造出了蛹字。
“蛹”,《说文解字》释为:“蛹,茧虫也。”清代大学者段玉裁注日:“当日茧中蚕也。”《荀子·赋篇》则说:“蛹以为母,蛾以为父。”显然,他们的注解都偏向于蚕蛹。实际上,所有完全变态的昆虫,都要经过“成蛹”这一阶段。
古文释义
《唐韵》余陇切《韵会》《正韵》尹竦切,音勇。蚕化爲蛹,蛹化爲蛾。
《说文》茧虫也。
《尔雅·释虫》螝,蛹。
《注》蚕蛹。
《疏》卽蚕所变者。一名螝,一名蛹。
《荀子·赋篇》蛹以爲母。
《蔡邕·短人赋》茧中蛹兮蚕蠕蝢。
《韩愈诗》眇若抽独蛹。
又土蛹。《博雅》土蛹,蠁虫也。
文字 | 六叔 图片 | 六叔
排版 | 六叔 审核 | 六叔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