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走进清塘何村:村前有个净土庵
走进清塘何村:村前有个净土庵
清塘何村净土庵,又名小殿山,位于兰溪市黄店镇清塘何行政村村口,坐东朝西,占地面积82.59平方米。硬三间,硬山顶,该寺庙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始建,迄今有950多年的历史。加上后进建筑,总计280平方米。最后一期为民国时期建筑。
主屋明间五架扁作梁带前后单步廊,次间穿斗式。青石讹角方柱。扁作梁下皮写有“民国十九年建”。现供奉关公,净土庵规模小,时代较晚,但反映了一定时期村民的宗教信仰,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该净土庵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保护单位。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是胡公大帝都的生日,清塘何村村民都要举行一次“庆丰收,迎銮驾”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用于纪念胡公。胡公,名胡则(公元963-1039年),字子正。北宋永康人。少果敢有才气。宋端洪二年(公元989年)考取进士,为婺州有史以来第一个取得进士功名的文人。他一生做了四十年官,继任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先后知浔州、睦州、温州、福州、杭州、陈州,任尚书户部员外朗、礼部郎中、工部侍郎、兵部侍郎等官职。力仁政,宽刑狱,减赋税,除弊端。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江淮大旱,饿死者众,胡则上疏求免江南各地身丁钱,诏许永免衢、婺两州身丁钱。两州之民感其德,多立祠祀之。今永康方岩有胡公祠。
农历的八月初一,也常常开展活动。
清塘何村现有銮驾138把,大刀2把,肃静牌2件,灯笼4盏,红伞(华盖)3把。用于开展活动。
清塘何村在古时也有请徽班演目连戏的习俗。一般在轮到清塘何存月半年的时候举行,十年一次。在农历十二月十五左右举办,规模空前。各地来看演出的客人,都可以在清塘何村吃饭。清塘何村村民用公餐盛情款待,客人在此吃饭、喝酒都免费供应。这样的演出一般要七天七夜,热闹非凡。
目连戏是以宗教故事"目莲救母"为题材,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古老剧种,是目前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剧目,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戏祖"。
目连戏将佛教与儒家所主张的孝道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古代戏曲中以佛经故的理论事为题材、影响广泛的一出戏,也是佛教与中国戏曲结合的代表作之一。其最早文字记录见诸于南宋盂元老撰《东京梦华录》,明万历年间,安徽祁门清溪人郑之珍在过往杂剧、变文及传说等的基础上撰写出《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大为流行,不仅原有目连戏的声腔剧种多以之为演出蓝本,且在北方流传开来。清代,目连戏的演出遍及全国,并进入宫廷。目连戏一度广泛流传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山西、福建、河南等地,随着佛教的传播,目连戏甚至远传到东南沿海及川滇等地。其中以安徽省徽州目连戏、湖南省辰河目连戏和河南省南乐目连戏为代表。
目连戏是个复杂的文艺现象,是各种思想历史积淀,它涵盖多元思想,包容多种艺术。在思想内容方面溶合儒、释、道三家思想;在艺术形式上,目连戏演出时,有脚色行当、唱做念打,包容各种杂技、歌舞、百戏,以及大量的民间风俗,并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矛盾冲突的安排,具有结构艺术的整体性,对研究中国戏曲的形成及发展衍变都是一个极好的剖析个例。
清塘何村古时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展示了古代清塘何村村民的孝道有加、热情好客、劝善人家的一种民俗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