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要游就游坞口余粮山
余粮山村
余粮山村址坐落于兰溪西北边的一座大山腰中,这座大山叫朴刀岗。余粮山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因为山高粮茂,故有“余粮”之称。
村庄离兰城五十多华里,背西面东。如果站在山脚下往上看,村庄完全被茂密的树林所遮掩。背有长满青松翠柏的层峦;下有布满禾苗的梯田,几屡青烟从中升起与薄薄的云雾融在一起,俨然是天府仙境。
山姿形态,古人常喻之为“观音坐莲蓬”。看那背后的山与两旁的山脊,好像“观音端坐着”底下如宝塔似的梯田,又好像片片荷叶。从对面山上看过来,很像观音盘坐于荷花塔上的图案。
现在余粮山的人却把她当作花果山,赛过“西游记”当中一段的描述——花果山水帘洞的绝妙奇峰。每逢各种水果成熟季节,呈现五彩夺目鲜艳娇艳的景色。其中大柿子为水果之王。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
通过多年的培育,“余粮山”牌大红柿先后荣获浙江名牌产品、中国浙江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金华名牌产品、金华市著名商标等称号:万亩大红柿基地已通过“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和“无公害大红柿标准化生产基地”认定。2009年、2010年第四届、第五届全国柿生产与科研进展研讨会上荣获“十大优质农产品。” 2011年11月在中国第二届林业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坞口村
坞口村在山坞入口处,明代时四周多竹,村名竺坞口,后简作坞口。位于兰溪市北部,又是岭脚,龙门两水汇合之地,村中间隔一条小溪。溪东房屋是坐西朝东。小溪东边沿溪有一条来往的大路,北通建德,南到朱家。东西两侧都是高山,山上种着苍松翠柏和碧绿的麻栗、樟树。南北两端有成片的农田,村南边距离一里左右有一座高山,叫“马栏墓山”,像要阻挡人们来往的道路。
村口有座“太祖庙”,庙边有口井,以前村民饮水全赖此井。到1987年,饮水改善,十月底建起自来水,从此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在坞口村北下邵坞的一座半山腰,有一个奇形怪状的石台。这台头大脚小,四周凌空,是由多层石块重叠而成,名叫“仙凝台”,又称“大桥脚”,台高三丈五尺,分五层,到三丈高的地方更奇特,石上重石,向外挑头,一块挑一块,顶石大如台桌面。一只石角,对准建德三河地方。
传说,古代水满金山寺时,一片汪洋大海,无路可走,神仙想造一座大桥通往三河,桥脚即将完成,突然从东方飘来一朵乌云,天色变得灰蒙蒙的,一霎时,下起大雨来了,造桥的神仙很着急,雨越下越大,没有办法,便派了一个小神仙去借蓑衣,小仙来到一座高铺妇人家,问道:“老大妈,问你借一样东西”。老大妈接道:“什么东西?”小仙说:“我们在搭桥,通往三河,天下雨了,想向你借件蓑衣穿一穿。”老妇人应道:“我家没有,有也不肯,你们想搭桥通三河,这么长的路,就是神仙祖宗也搭造不起。”小仙很气愤地转身,将老妇人的回话禀告了众神仙。众神仙听了,十分气恼,搭桥的信心也就消失了,由于老妇人的这一番话,大桥就半途而废了。至今只留下“仙凝台”的大桥脚。
关于白岩寺的来历,如此古庙任你翻遍建德兰溪地方县志却鲜见记载,奇也怪哉!而流传在民间的故事却甚多甚广。
据说,宋熙宁丁巳年(1077)春,范仲淹之孙范正路公南下游学的两年时间里,不仅居住过严州城,而且在白岩也待过一段时间。他对白岩一带的风水地形进行过研究和探讨。认为白岩地形非同一般,很适宜他们这些性格的人生活。由此白岩殿渐渐地也多了些读书人,聚在一起谈古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