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有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是对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科学定位。顾名思义,所谓根,就是说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文化;所谓魂,就是说中华文明的基本内核、价值观念和黄河文化一脉相承。
黄河文化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根,是因为中华文明产生于黄河流域,并留下了宏伟的物质标志。农业是文明之母,黄河流域农业的起源奠定了农耕文明的基础。建筑凝结了黄河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文明的物质标志。从夏朝都城依黄河及其支流建立并转移,到元朝定都北京,再到明清,黄河流域很多地方成为都堿,留下的建筑成为文明的见证。黄河文化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魂,是因为中华文明传承了黄河文化的精粹,并凝聚融合成大一统的国家。以黄河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是我们民族和国家融合统一的灵魂。中国传统政治和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是儒学,儒学是黄河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春秋时期孔子首创的一个学派。汉武帝为适应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的需要,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便由私学一跃而成为占据正统地位的官学。此后的历代王朝,均大力加以提倡,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经过漫长岁月的浸润,儒学渗透到中华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秦汉至南北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使黄河文化在地域上大大扩展。这时,黄河文化的覆盖面已远不止黄河流域,而达到了两汉的疆域,其文化的影响力远及西城、日本与南海。从隋、唐至元末,中国境内又再次掀起一个民族大融合新高潮,使黄河文化的覆盖面进一步得到扩展。至清朝建立,黄河文化与周边的诸种文化相融合,便进一步成长为中华民族文化。
(摘编自田学斌《黄河文化: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材料二:
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是黄河文化的核心民族精神,也是黄河文化中的原始民族精神,这是与原始社会黄土高原恶劣的生存环境相伴相生的。黄土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使黄河流域先民们的创造力、开拓精神、不屈不挠的斗志被激发到了极致。于是在缺少文字记载传承的远古,这种精神以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在了中华民族成长的源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原始民族精崇德向善重义的人文主义精神源于黄河流城的祖宗崇拜和家庭伦理社会结构。西周初年统治者实行了以礼乐德治为特点的宗法分封制,后又经春秋战国的进一步含蕴和“大一统”下儒家文化的“高高在上”,中华民族的主导民族精神得以确立。从此之后,以崇德、向善、重义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开始覆盖并构筑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它一方面追求社会秩序的“天下大同”,超然客整理另一方面又强调“天下大同”的践行者在个人,于是产生了独具社会伦理特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逐级序进。在这架联结个人和群体的逐级序进中产生了大量的人文主义精神,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患寡而患不均”等。
美美与共的和平理性精神来源于黄河流城艰苦的农耕生活。因艰苦求生,黄河流城的先民们养成了务实、勤劳和理性的性格。黄帝和炎帝涿鹿之战后的结盟,又使其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民族融凝方式:美美与共下的统而合或统而不合。费孝通曾把这种各安其位、联手发展的精神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家国一体的群体本位精神,是黄河流城以农耕为主的经济形态和黄土高原独特生态合力的产物。史前时代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先民是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联盟形式的宗主制政治,新石器时代晚期权力已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宗主手中。黄土高原上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生态奠定了华夏族依赖土地、追求稳定、务实和不喜迁徙的民族心理。黄河流域时而发生的灾害,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抵御。于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劳动成果出现了宗主带领民众集中权力推动大规模农事作业的举动,这种频繁出现的群体主义举措逐步养成了中国农耕经济社会的群体本位文化。
黄土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黄河流域人民勤劳、勇敢、坚毅的守道精神。先民们向土而生,在勤劳的努力下,把中原大地的农业变成了不同于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的精耕农业,含蕴了高度发达成熟的中华文明。
返本开新模式下的创新精神源于黄河流城的祖先崇拜和由此形成的寻根文化,表现在文化传统上,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因而中国文化史中多有注经之作。这种看似保守的文化传统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返本开新模式下的创新精神。因为“返本”是问题导向下的返本,追根溯源的过程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创新过程。因而返本开新,即:在时代精神的观照之下,对原典重新解读,接续鲜活的智慧,找到新的亮点,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会娟《黄河文化孕育的恢弘大气的民族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河流城历代都城留下的建筑凝结了黄河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文明的物质标志,成为中华文明产生于黄河流域的见证。
B.黄河文化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精粹,以黄河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是民族和国家融合统一的灵魂。
C.黄河文化的覆盖面随着历史上民族大融合两次高潮的到来而不断扩展.至元代达到最大化,成长为中华民族文化。
D.黄河文化中的原始民族精神在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中生成,并在远古时代借助文字记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学由私学跃为官学,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的需要.并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
B.崇德向善重义的人文主义精神,既追求“天下大同”.又强调个人的践行,于是产生了个人到群体的逐级序进。
C.先争战后结盟的黄帝和炎帝.找到了美美与共的民族融凝方式,认为各安其位、联手发展是最适合民族发展的。
D.黄河流城的先民们具有勤劳、勇敢、坚毅的守道精神,创造了与尼罗河流城和两河流城精耕农业不同的生产模式。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黄河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的一项是( )(3分)
A.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B.和而不同,合作共赢
C.众志成城,家国情怀
D.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关于黄河文化,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梁衡
①山东青州为中国最古老的行政区之一。当年大禹治水后将中国分为九州,即有青州。现在人们到青州来,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上山“拜寿”,二是到城里凭吊范仲淹。
②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刘,距今已四百年。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凤中,细细端详这个奇迹。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和点画笔意。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衡王刻宇希冀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就被风吹雨打去。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遥想当年大禹治水,从这里东去导流入海,天下才得从漫漫洪水中解救出来,有此青州。从此,人们在这里男耕女织,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范仲淹曾来这里为官,李清照曾在这里隐居,衡王在这里治自己的小天地。人们在这石山上摩崖刻字,凿窟造像,喊喊嚓嚓,忙忙碌碌。唯有这山默默无言。
③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这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来香火不绝。这祠并不大,大约就是两个篮球场大的院子。院心有一并,名范公井,传为范仲淹所修。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传范仲淹公余用此水调成一种“青州白九药”,治民痼疾,颇有奇效。宋人有诗云:“甘情汲取无穷已,好似希文昔日心。”(范仲淹字希文)现在这井还水清如镜。正东有祠堂,有范公像及其生平壁画。祠堂左右供欧阳修和富粥,他们都是当年推行庆历新政的主持。院南有竹林一片,千竿翠竹,蔚然秀地灵之气。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名文《岳阳楼记》。院心有古木三株,为唐楸宋槐。树之北有冯玉祥将军的隶书碑联:“兵甲富胸中,纵救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他发奋读书,早起煮一小盆粥,粥凉后划为四块,这就是他一天的饭食。后他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后来,西夏频频入侵,朝中无军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西夏人惊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边民尊称为“龙图老子”。连皇帝都按着地图说:“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后又调回朝中主持庆历新政,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又频繁调至各地任职,亲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无论在边防,在朝中,在地方,他总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范仲淹是一个诸葛亮式的政治家,一生主要是实践,他按自己认定的处世治国之道,鞠躬尽瘁地去做,将全部才华都投身到处理具体政务、军务中去,并不着意为文。皇枯三年(一O五一)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年即病逝了。《岳阳楼记》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从前线调内陆任职时所作。正如《出师表》一样,这是一个伟人后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我能想见,一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样的焦躁徘徊,自责自求,优国优民。他回忆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戍边生活;回忆着“居庙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艰辛;回忆赈灾放粮,所见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总结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利大庙里的钟声浑厚沉远,震悟大千。这一声大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任人官宦。
④春凤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范公端坐祠内,默默享受这满院春光。我在院中徘徊,而对范公、欧阳公和富公的神位,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们这样职位的官员有多少,如他们这样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为什么只有范伸淹才教人千年永记,时时不忘呢?我想,个人只有辛苦的实践,诚实的牺牲还不行,这些只能随寿而终,只能被同时代的人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创造一种精神,能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超然客校对整理
⑤走出范公祠,上车出城。路边闪过两个高大的石碑楼,突兀地在寒风中寂寞。人说这是当年衡王府的旧址,多么威风的皇族,现在只剩下这路边的碑楼和山上的寿字。遥望云山,雾霭中翠柏披拂,奇峰做立。在山上刻字的人终究留不住,留下的是这默默无言的山;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推动历史车轮的人。
(有删改)
文本二:
梁衡提出散文美的“三层次”理论,这标志着梁衡开始形成自己的散文理论体系。所谓散文的三层次美,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述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
(选自黄海飞《试论作为散文文体家的梁衡》)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青州衡王虽然已被风吹雨打去,但他创造的奇迹一巨大的“寿”字,却具有艺术价值,让作者惊叹不已。
B.范仲淹在青州为政多年做过一番事业,有着很好的政绩官声;人们为纪念他修建的范公祠,千年香火不绝。
C.文章第③段中引述宋人的诗句,是借当时宋人之口来赞美范仲淹勤政爱民的高尚品格就像井水样清澈如镜。
D.“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这两句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范仲淹卓越的军事才能。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先写青州的悠久历史,顺势引出青州吸引人的地方,既明确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又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B.文章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范仲淹当作诸葛亮-类的政治家来写,突出了他鞠躬尽瘁勇于实践的一面。
C.文章第④段写"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嫩绿的叶片”,既照应上文,也暗含时间流逝,而范仲淹却永存之意。
D.文章整体以游踪为线索,以空间转换为顺序,从“我”的视角,围绕自我感悟来选材组材,结构严谨,文脉清晰。
8.结合对文本二的理解,请赏析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的“意境之美"。(4分)
9.文本一一标题是“一个永恒的范仲淹”,而文中为什么又叙写到衡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本题共5小题,20分)
瑕丘江公,受《穀梁春秋》及《诗》于鲁中公,传子至孙为博士。武帝时,江公与董仲舒并。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江公呐于口,上使与仲舒议,不如仲舒。而承相公孙弘本为《公羊》学,比辑其议,卒用董生。于是上因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太子既通,复私问《穀梁》而善之。其后浸微,唯鲁荣广、皓星公二人受焉。广尽能传其《诗》、《春秋》,高材捷敏,与《公羊》大师眭孟等论,数困之,故好学者颇复受《穀梁》。沛蔡千秋少君、梁周庆幼君、丁姓子孙皆从广受。千秋又事皓星公,为学最笃。宣帝即位,闻卫太子好《穀梁春秋》,以问丞相韦贤、长信少府夏侯胜及侍中乐陵侯史高,皆鲁人也,言教梁子本鲁学,公羊氏乃齐学也,宜兴《穀梁》。时千秋为郎召是与《公羊》家并说上着《穀梁》说擢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后有过在迁平陵令复求能为《教梁》者,莫及千秋。上感其学且绝,乃以千秋为郎中户将,选郎十人从爱。汝南尹更始翁君本自事千秋,能说矣,会千秋病死,征江公孙为博士。刘向以故谏大夫通达待诏,受《穀梁》,欲令助之。江博士复死,乃征周庆、丁姓待诏保宫,使卒授十人。自元康中始讲,至甘露元年,积十余岁,皆明习。乃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大议殿中,评《公羊》、《穀梁》同异,各以经处是非。时,《公羊》博士严彭祖、侍郎申晚、伊推、宋显,《穀梁》议郎尹更始、待诏刘向、周庆、丁姓并论。《公羊》家多不见从,愿请内侍郎许广,使者亦并内《穀梁》家中郎王亥,各五人,议三十余事。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经谊对,多从《穀梁》。由是《穀梁》之学大盛。
(《汉书.儒林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千秋为郎/召见与《公羊》家并说/上善《穀梁》说擢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后有过左迁平陵令
B.时千秋为郎/召见/与《公羊》家并说上/善《穀梁》说擢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后有过左迁平陵令
C.时千秋为郎/召见与《公羊》家并说/上善《穀梁》/说擢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后有过/左迁平陵令
D.时千秋为郎/召见与《公羊》家并说/上善《穀梁》说/擢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后有过/左迁平陵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属文,连缀字句而成文.指撰写文章。如《汉书.贾谊传》:“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B.待诏,等待诏命。汉代征召士人时,对未有正官者,均待诏公车,其特异者待诏金马门,备顾问,后遂以待诏为官名。
C.宣帝,文中指汉宜帝,是刘询的庙号。超然客校对整理《汉书.宣帝纪》载其:“高材好学,然亦喜游侠”“具知闾里奸邪,更治得失。”
D.五经,原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典籍,汉时被奉为五经,为儒家重要典籍,汉武帝时曾设五经博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公学识广博,与董仲舒齐名。他师从鲁申公学习《穀梁》《诗》,得其真传,并曾经与其在朝廷中辩论,但因口呐而落败。
B.江公学养丰厚,备受太子器重。太子在通晓《公羊》经义后,又私自请求学习《轂梁》且对其非常喜欢,并四处传布经义。
C.江公研习《毂梁》,门生稀少。只有鲁荣广、皓星公二人得其传授,荣广才思敏捷,精研《诗》《春秋》,多次与眭孟等辩驳。
D.江公治学传家,延至后代。汉宣帝征召其孙为博士,令刘向学习《毂梁》助其传布,后朝廷又召集学者辩论《公羊》《毂梁》异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丞相公孙弘本为《公羊》学,比辑其议,卒用董生。(4分)
(2)上愍其学且绝,乃以千秋为郎中户将,选郎十人从受。(4分)
14.联系文本,简要回答《毂梁》之学大盛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郊行即事
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首句交代了郊外踏青的事情,“态行”一词写出了诗人游玩得尽兴。
B.诗的第二句由视觉人笔,写远处盎然的春景:春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
C.“兴逐”“穿”“困临”“坐”四组词语描摹出诗人由兴奋到厌倦的感情变化。
D.诗的尾联诗人提醒自己,清明晴朗的天气虽宜尽情游乐,但不可乐而忘归。
16.请赏析诗的颈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以“ ”交代了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接着用“ ”解释了“离骚”的内涵。
(2)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用强烈的话问,严厉谴责了秦王朝巧取豪夺、挥霍无度、自私无道的做派。
(3)陆游《书愤》中“ , ”两句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渴望效法诸葛亮至死不忘恢复中原,一展平生的抱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古琴,一种历史悠久及文化内涵丰富的丝弦乐器。从殷商甲骨文的“柴”字为“丝附木上”,说明早在甲骨文产生以前我国就已存在琴瑟之类的弦乐器弹奏了。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诗经》等文献。甚至许多古籍中有将琴的创制推至远古的伏羲、神农、尧、舜等说法。相传黄帝之妃嫘祖(又名累祖)开始制作蚕丝。( ),很有可能在黄帝时代巴出现。
古琴音乐,作为传统音乐中最具民族审美趣味的器乐,始终具有自己独立的音乐品格。古琴艺术在丰富多彩的唐乐中绝不是取悦于喧间的殿堂宴饮歌舞场合,而是金枣在“简静”的意境中表现内在的情思和感受,是一种阳春白雪的超越尘世的音乐境界。
18.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项是( )(3分)
A.那么弹丝得音,以丝为弦,并因而获得“乐”的概念
B.那么获得“乐”的概念,以丝为弦,弹之得音
C.那么以丝为弦,弹之得音,并因而获得“乐”的概念
D.那么获得“乐”的概念弹丝得音,以丝为弦
19.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并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纸上。(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假如你是位图书策划和编辑人员,请根据下列对某一图书的内容简介,完成21~22题。超然客整理
内容简介:本书首次汇集西方媒体长达100多年的珍贵报道和图片,并以之与《清实录》、《钦定大清会典》等原始中文史料互相印证,为您讲述了一个东方王朝由盛而衰直至败亡的详细真相。作者立意新颖,全面再现了自乾隆末期开始,西方国家如何基于对东方巨龙的研究渗透,依托在清国经营的庞大情报网络,运用经济、军事及外交等手段不断蚕食清国防线的真实图景,深入剖析了专制独裁的大清政府如何因“闭关锁国”的天朝心理、“欺上瞒下”的官场文化而不断决策失误,最终导致不可收拾局面的历史悲剧,读来令人不胜唏嘘。(注:该书出版时间为2011年)
21.为该书设计书名,分为主题和副题。(4分)
(1)主题:(不超过8字)
(2)副题:(不超过12字)
22.为该书设计一则腰封文字。腰封也称“书腰纸",腰封上可印与该书相关的宣传、推介性文字。不超过60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列两组诗句,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如果你迷恋厚实的屋顶,你将会失去浩瀚的繁星。
(2)每层有每层不同的景色,每层有每层不同的风声。
请结合自己阅读后的联想和感悟写--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 三 二 轮 检 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 A(B项“黄河文化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精粹”错,原文为“中华文明传承了黄河文化的精粹”;C项“至元代达到最大化”于原文无据;D项“并在远古时代借助文字记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错,原文为“于是在缺少文字记载传承的远古……”)
2. D(“创造了与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精耕农业不同的生产模式”错,与原文“把中原大地的农业变成了不同于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的精耕农业”错位)
3. D(原文“返本开新模式下的创新精神……,表现在文化传统上,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 ①材料一主要从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关系的角度,论述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分)②材料二从黄河文化的精神内蕴的角度,从六个方面论述黄河文化中孕育的民族精神。(2分)
5. ①文章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构。(2分)②第一段总起,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分)第二、三段分析论述,第二段论述了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第三段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2分)超然客校对整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 B(“范仲淹在青州为政多年”错误)
7. B(“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应为“类比”)
8. ①通过形象生动的记叙、描写再现了范仲淹在院中焦躁徘徊、自责自求、忧思万千的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2分) ②让人透过画面感受到范仲淹忧乐天下的高尚情怀,也领悟到作者对范仲淹的认同与赞美之情。(2分)
9. ①以衡王和范仲淹对比,突出了范仲淹的精神永存(2 分);②表达了人不能靠刻字、盖高楼求得永存,而要创造一种精神,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思想的哲理;(2 分)③选材上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拓展了文章思路,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10. D
11. C(“是刘询的庙号”错,应为“谥号”,其庙号是“中宗”)
12. C(A项“并曾经与其在朝廷中辩论”错,而是“与董仲舒在朝廷中辩论”;B项“备受太子
器重”“四处传布经义”错,由原文可知,太子只是在精研《公羊》之后,私下学习并非常喜欢《毂梁》,并无“四下传布”之举;D项“令刘向学习《毂梁》助其传布”错,原文是“欲令助之”)
13.(1)丞相公孙弘本来就研究《公羊》学说,编排他们的辩论内容,(朝廷)最终录用了董仲舒。(落实“比”“辑”“用”等关键词语的翻译,保持语句通畅。共4分)
(2)皇上怜惜他的学术将要灭绝,就让千秋做郎中户将,挑选了十个郎官跟随他学习。
(落实“愍”“且”“从受”等关键词语的翻译,保持语句通畅。共4分)
14. ①江公师从申公潜心学习,并传之后世,薪火不绝;②《毂梁》说在公开辩论与比较中脱颖而出并得到认同;③汉宣帝重视,并采取措施提高了《毂梁》的地位。(每点 1分,共 3分)
15. C(“厌倦心情”错误,应为身体疲倦但兴致尚高)
16. 诗的颈联联想(虚写)到和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劝朋友莫要推辞,更不要辜负诚挚劝酒的心意;(3分)又使用比喻的修辞,说美好时光会像风吹花落一样逝去,表达了作者希望世人珍惜友情和美好时光的思想感情。(3分)超然客校对整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只写“犹离忧也”也对)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每句1分,该句有错别字不得分。共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18. C
19. B(A项对比;B项拟人;C项反衬;D项夸张)
20. 殷商甲骨文的“樂”字为“丝附木上”,说明早在甲骨文产生以前我国就已存在琴瑟之类的弦乐器。(删除“从”,2分;删除“弹奏了”,2分。只写删除内容不得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1. 主题:帝国即将溃败(2分)
副题:西方视角下的晚清图景(2分)
22. 腰封:第一部从情报战争角度解读大清帝国溃败始末的历史力作。百年之后(或:透过历史烟尘),回望西方媒体对晚清的观察与报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6分)(突出书名的概括性,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腰封要揭示书的主要内容,激发读者兴趣,起到推介宣传作用,意思对即可。共10分)
四、写作(60分)
23.(略)。参照2020年山东新高考卷作文评分标准评阅。
【文言参考译文】
瑕丘江公跟鲁申公学习《穀梁春秋》和《诗》,(将所学)传给儿子到孙子做了博士。武帝时,江公和董仲舒齐名。董仲舒通晓《五经》,能提出主张,并且善于写文章。江公言语迟钝,皇上叫他和董仲舒辩论,结果不如董仲舒。丞相公孙弘本来就研究《公羊》学说,编排他们的辩论内容,(朝廷)最终录用了董仲舒。于是皇上就尊崇《公羊》一家,并下诏令太子学习《公羊春秋》,从此《公羊》就大为兴盛。太子通晓《公羊》后,又私自请求学习《穀梁》并且喜欢上它。以后《穀梁》就逐渐衰微了,只有鲁荣广、皓星公二人学习。荣广能全部解释《诗》、《春秋》,才思敏捷,多次与《公羊》大师眭孟等辩论,多次难住他,所以好学的人又多学《穀梁》。沛蔡千秋少君、梁周庆幼君、丁姓子孙,都跟荣广学习。千秋又事奉皓星公,治学最专心。宣帝即位,听说卫太子喜欢《穀梁春秋》,问丞相韦贤、长信少府夏侯胜和侍中乐陵侯史高,都是鲁人,说穀梁子本是鲁学,公羊氏是齐学,应当兴学《穀梁》。当时千秋是郎,被召见,和《公羊》家一起讲论,皇上喜欢《穀梁》的解释,提升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后来千秋有过失,被降为平陵令。又寻求能研究《穀梁》的人,没有人能比得上千秋。皇上怜惜他的学术将要灭绝,就让千秋做郎中户将,挑选了十个郎官跟随他学习。汝南尹更始翁君本来事奉千秋,学业已能解释《穀梁》,正赶上千秋病死,朝廷征召江公的孙子做博士。刘向凭借故谏大夫的身份通晓经义被任命为待诏,学习《穀梁》,朝廷想让他帮助江博士。江博士又死了,便征召周庆、丁姓待诏于保宫,让他们完成教授十个人的任务。从元康年中开始讲授,一直到甘露元年,前后共十几年,十几个人都精通了《穀梁》。于是朝廷下令召集《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在殿中进行大辩论,评论《公羊》、《穀梁》的异同,并且让他们各自引用经书论处是非曲直。当时《公羊》博士严彭祖、侍郎申挽、伊推、宋显,《穀梁》议郎尹更始、待诏刘向、周庆、丁姓等一起参与辩论。《公羊》一家多不被赞同,他们希望请侍郎许广参议,使者也同时让《穀梁》家中郎王亥参议,各五个人,议论三十多件事。望之等十一人各自用经义核对,大多赞同《穀梁》。从此《穀梁》学大为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