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艳似火的“红”从何而来
红色,这个伴随人类绘画艺术诞生的古老颜色,早在旧石器时代便已被古代先民们所用。
最早的红色便是天然氧化铁,在自然界中以软质矿石形式存在,由于其耐久、稳定且成本低廉的特性,在漫长的绘画工艺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被时代所淘汰。时至今日,仍然是艺术家们所常用的颜料之一,即我们今天所谓的土红(ochre red,直译为红赭)。天然氧化铁红有较强的染色力与覆盖力,但是在色彩饱和度与亮度之上却略有欠缺。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0LzI5MTMvMjIxMDg0MzM3XzJfMjAyMTA0MjkwMTQyMjM2OTQ=.jpg)
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
纵观绘画材料发展史,艺术家们一直在不停地寻找更加明亮、艳丽的颜色,以满足他们的艺术表现。天然氧化铁红固然有着极为优异的特性,但却无法为画面赋予明艳似火的色彩。于是在古埃及与两河文明时期,艺术家们发现了天然朱砂。这是一种主要成分为硫化汞的红色天然矿石,略经研磨与漂洗,便可制成色调明亮、饱和度极高的鲜红色的色料(pigment)。虽然天然朱砂的性质并不像天然氧化铁红那般稳定,但是如若运用得当,仍然可以保持色彩千年不易,因此在人工合成的红色出现之前,朱砂始终是各类绘画中红色系中的主角。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0LzI5MTMvMjIxMDg0MzM3XzNfMjAyMTA0MjkwMTQyMjQxMTY=.jpg)
各种氧化铁红
不同于中国古代常采用的颜料加工工艺,西方古代的画家与工匠并不会通过控制色料颗粒并搭配漂洗的方式将一种矿石加工成由深到浅多个色阶的色料,因此控制色彩明暗就需要通过混合其他色彩的方式来进行,这也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在增加色彩亮度的同时,保持色彩的饱和度。天然朱砂经过中国传统工艺的漂洗,可以获得明亮暖调的朱磦,但这一色调却不能通过天然朱砂加白调和出来。因此西方画家选择了一种色彩与之较为相近的色料,这便是铅丹。
铅丹由古代最为常用的白色——铅白(成分为碱式碳酸铅)煅烧制成,成分为四氧化三铅。铅丹的出现弥补了西方绘画没有暖调亮红的缺陷,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十分明显。这种色料只有在油画中(建筑油漆彩绘中同样稳定)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耐久度,在坦培拉与壁画中极易氧化变色,中国敦煌石窟中氧化变黑的北朝壁画便证明了这一点。
古代的欧洲画家也不止一次在留存下来的文献中指出铅丹仅仅适合油画,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安德烈·卢布廖夫(俄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圣像画家,活动于公元14至15世纪的莫斯科公国)会在自己的代表作《圣三位一体》中使用一种植物色淀色彩去替代铅丹的暖红色。不过,虽然铅丹有着各种的不足,但至少在油画中还是稳定的。因此它在19世纪前仍备受画家青睐,频繁出现在画家的调色盘之上。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天然朱砂、铅丹、亮镉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胭脂虫色淀、紫胶色淀、茜草色淀、
紫相胭脂虫色淀1、紫相胭脂虫色淀2
所谓植物色淀(意大利语:Lacca;英语:Lake),即是指将植物汁液以及熬煮出来的色液通过加入基料和媒染剂的方式制成一种可以干燥保存的色料。相比于矿石等天然色料,植物色淀拥有更为丰富的色相以及更加饱和的色调。根据考古及相关研究可知,最早的植物色淀是出现于古埃及时期的靛蓝(Indigo)。而到了古典时期,一种使用小虫子制成的红色色淀开始为画家们所用,这便是胭脂虫色淀(又称绯红色淀,Carmine Lake或Crimson Lake)。
通过更改配方中的添加剂,控制其酸碱度,可以制作出从红到紫多个色调,当然,画家们最喜欢的还是迷人的深红色调。胭脂虫色淀的出现,使画家在画面上描绘鲜红的色彩成为可能。由于胭脂虫色淀和所有植物色淀颜料一样,都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因此将其如同彩色玻璃一般罩涂在画面之上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正如前文所说,古代的画家明白任何颜料与白色混合都会降低其饱和度,即使是使用透明鲜艳的色彩罩涂在白色之上也一样,这也推动了古典绘画色彩运用两大原则之一的复合显色法的出现。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雅各布·乔登斯作品中的透明色处理
所谓复合显色法,从原理上说与我们今天的提白罩染非常接近,但又不尽相同。简单地说就是使用某种覆盖力强的色彩与白调和进行造型的塑造,然后再用透明的纯色去修正其饱和度,以此获得需要的最终色彩,塑造层和透明色罩色层需要相互配合。对应到红色的表现上,则是使用朱砂、铅丹与铅白进行造型的塑造,然后使用胭脂虫色淀进行透明色罩色(当然,这是就大多数案例而言)。
这种复合显色法在公元1至5世纪便已初具雏形,在13世纪之后的坦培拉绘画中也有了较多的使用。而由于坦培拉绘画的材料限制,复合显色法真正成熟且被广泛地运用则是到了古典油画诞生之后。在这一过程中,红色色淀的种类也有所增加,使用茜草根制作的茜草色淀开始被大量使用。
从色调上说,茜草色淀和胭脂虫色淀略有差别,画家通常会同时备有这两种色料,根据画面需要进行选择。但是要注意一点,所有的植物色淀都不具备较好的耐光性,因此除了在古埃及与古典时期有将色淀颜料运用到壁画上的案例之外,其他时代的色淀通常只会被用在架上绘画和手抄本插图之上。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41.2cm×34.6cm 1439年 荷兰布鲁日宁格博物馆藏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19世纪以来,化工产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颜料制作工艺的进步,大量的人工合成颜料开始出现,并且凭借着其出色的染色力、饱和度以及较低的生产成本快速占据了画家的调色盘,并逐渐取代了成本高、产量低、质量不稳定的传统天然颜料。而正是由于人工合成颜料的优异特性,印象派大师们可以描绘出更加绚丽且丰富的色彩,同时在古典绘画中占据主流的复合显色法也退居次要地位。
更多内容详见《油画》2020年第4期。
《古代大师的色彩表现之法:红色》
《油画》2021年第1期
点击图片购买
人美融媒体编辑平台
责任编辑:蔡萌 王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