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举中气治胃下垂不效,怎么解决?
胃缓一词,首见于《内经·灵枢本藏篇》:脾应肉,肉腘坚大者胃厚,肉腘么者胃薄,……肉腘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腘不坚者胃缓。
说明胃缓一病,由于脾虚中气不足,胃之肌肉薄弱而下垂,故名胃缓,其所述之病理机制,与现代医学的胃下垂症颇相似。本病自《内经》以后,历代医家均未将此病列为专篇讨论。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篇里有:“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的论述,其证候描述,类似本病。故今之治胃下垂症者,多从脾胃中阳入手,温健脾运,升举中气为法。
胃缓之成,由于肉不坚,胃薄而病,验之临床,多见禀赋瘦弱,胸廓脘腹狭长之体。
究其病因,多由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由长期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伤其中气、脾虚气陷升降失调所致。此即《内经》所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浊气在上则病䐜胀之证。
故病者多见脘腹痞满而坠痛,嗳气不舒,肠鸣漉漉有声,纳呆食少,大便不调,倦息消瘦;得卧则舒适,站立行走而增剧,此为胃缓症之特征,盖由中气下陷之故也。
胃缓(胃下垂症)由于中气下陷,脾胃失和所病,古今医家多用升举中气为治疗大法,常用补中益气汤治之。
余自拟升陷益胃汤,药用:黄芪15~30克、党参15~30克、升麻10~15克、葛根10~15克、白术10~15克、生山药15~20克、枳实15~30克、甘草6~10克,水煎服,随症加减,常服多有疗效。
按:本方宗景岳,举元煎加生山药健脾益肺以助中气,葛根生津益胃以助升举之力,于大队益气升举药中配伍枳实,以调升降出入之气机,寓降于升。
近代有些学者认为枳实有调理平滑肌之功能,治子宫脱垂有效,可借用验证之;况且胃下垂症多见脘腹痞满、大便燥结症,用之可有消痞通便之效,枳实与白术合用名枳术丸,升降同调,消补兼施,是治痞满的有效方剂;枳实用量虽大无妨,少则无效,一般用15-30克,有参、芪、术、草之补益,可放心大胆用之。
若饮盛呕恶者,加姜半夏、生姜;兼痰热、纳呆、口苦、苔腻者,加姜半夏、黄连;兼胃阴虚烦渴,舌红少津者,加石斛、麦冬。
治疗胃缓症(胃下垂)用升举中气之剂治之是常法,然有效有不效者,当于辨证上下功夫。
盖中气不足者,常生痰饮之患,所谓痼疾多痰此之谓也;另一方面久病多瘀,气虚而血滞亦属常见之症。
临床上治胃缓症(胃下垂)应用升举中气剂超过两旬而不效者,应细察舌,脉必有所见。
如舌苔滑腻,舌质淡胖有齿痕而润,是为痰湿之候,升陷益胃汤加桂枝、茯苓,即合苓桂术甘汤化裁之方,临床用之多有效。
若见舌质暗赤有紫气,或舌下络脉淡紫粗长,脉弦或涩者,此为有瘀之候,宜服当归芍药散得小效,继服升陷益胃汤以巩固之;
或二方化裁应用亦可,可依据虚与瘀之主次缓急而定,收效后仍应以治本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等以巩固疗效。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