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著是一种精神,舍得是一种境界
生活中值得我们追求的东西很多,如果一味的纠缠在那些毫无意义的东西上,拼命地追求本该放弃的,本该苦苦追求的却毫不犹豫地放弃,到头来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如果说执著是一种精神,那么舍得就是一种勇气和境界。
人的天性从来就惯于“取”而不惯于“舍”,古往今来,许多人在描绘自己的人生理想时,总是把“取”视为“理所当然”,而将“舍”当做是“不应该”或“不得已”。
于是,往往有人感叹自己总是倒霉——到了50岁还要为生活而奔波!工作了几十年,到最后还是什么都没有!当年不如我的人如今都比我强!
……
如果你认为,自我价值的体现是由一个又一个“取得”勾勒而成的“如意美景”,那么,你就可能会一直倒霉下去——你会深陷欲望的陷阱而难于自拔。
有人总想获得而不愿失去,他所获得的也就十分有限;有人不在乎失去,他所拥有的却超过了常人。
“舍”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理念。只要明了舍与得之间的关系,就能得到富有哲理的启发。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人们在取与舍面前,总会更多地选择取,很少有人能真正放下贪婪的欲望,舍去不现实的一切。
如果情爱是束缚,你能舍去情爱,不就得到自在了吗?如果骄慢是烦恼,你能舍去妄想,不就能得到真实了吗?如果挂碍是痛苦,你能舍去挂碍,不就能得到轻松了吗?所以能舍什么,就能得什么,这是必然的道理。
舍,看起来是给别人,实际上是给自己。给人一句好话,别人才会回你一句赞美;给人一个笑容,别人才会对你回眸一笑。舍和得的关系,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关的,舍与得也是互通的。
能够舍的人,一定拥有富者的心胸。他的内心一定充满了欢喜,所以才能把欢喜给你;他的内心一定蕴藏着无限的慈悲,所以才能把慈悲给你。自己有财,才能舍财;自己有道,才能舍道。
舍,在佛教里就是布施的意思。布施,就如尼拘陀树,种一收十,种十收百,种百可以结果千千万万。所以若希望自己长命百岁、容华富贵、眷属和谐、名誉高尚、身体健康、聪明智慧,先要问一问自己——你有播下春时种吗?否则,秋天怎么会有收成呢?
走路时,不舍去后面的一步,便无法跨出向前的一步;挺远里的花草树木,如果你舍不得剪去枯枝败叶,它就无法长出嫩绿的新芽;城市中,如果你舍不得破坏简陋的违章建筑,便无法建设市容整齐的现代大都会。
舍得是一种人生哲学,是为人处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舍得,舍得,先舍后得,舍在前,得在后;小舍有小得,大舍有大得,不舍则不得;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有舍。舍与得,相生相克,有相辅相成,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万事万物均在舍得之中归于统一,达到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