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著名的音韵学和汉语语音学专家有哪些?

当前位置: 首页  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  问答  正文我大学的专业不是汉语音韵学,我是个艺术生,但我想考汉语音韵学的研究生,请问如果跨专业考的话需不需要我本科念得是播音主持,我想了解一下如果考研的话哪些学校的艺术类专业可以选择。

caisinao1回答·4681人浏览

我来答最佳答案

随你心意 答疑小能手11-27 TA获得超过1334个赞汉语历史音韵学的阵地自然就是在上海师范大学了,以潘悟云老师为首的一个团队。还集合了国内外众多著名的专家学者一起搞语音方面的研究,如郑张尚芳、朱晓农、麦耘、江荻等等。可以说是国内汉语语音研究最前沿的团队了。但是这些名师确实要求很高,不论是专业水平还是外语水平,所以很难考。如果你英语不好,可以退而求其次,考这些名师的弟子的研究生。这些老师带出来的学生大部份也在各个高校任教,基本上都在带硕士,有的还在带博士。所以你可以先选定一个城市,然后看看这个城市的大学里相关方向上,哪些老师是搞语音的。另外,建议不要跟那种专搞文献来研究音韵学的老师,而要跟一个能将文献、方言、语音学、历史语言学综合起来的老师。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service@bkw.cn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可以发表文章的平台近代以来著名的音韵学和汉语语音学专家有哪些?他们各自的主要贡献(包括著作)是什么?

百越闲人曾经是历史学本科生,现在是音韵学研究生题目限定的时间范围是“近代以来”。我国历史上的“近代”开端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我对音韵学术史比较浅薄的见识,在这里列举一些1840年以来,中外音韵学界有较大影响力的一些名家和他们的成果:陈澧(1810-1882),《广韵》反切的第一个研究者,《切韵考》用系联法系联出了广韵的声类、韵类,为后人研究切韵音系铺平了道路。章炳麟(1869-1936),也就是章太炎。对上古韵部研究堪称集有清一代之大成,他将脂部去声依靠谐声声符分出至、队两部,启发了后来者王力进行脂微分部的工作。曾运乾(1884-1945),考订《切韵》五十一声类,提出上古喻三归匣、喻四归定。他对喻母的研究可谓是钱大昕以后我国传统古音学家对上古声母研究的又一突破性成就。黄侃(1886-1935),章太炎的弟子,提出古音十九纽与古韵二十八部,几乎是王力之前对上古韵部分析最细的一家,唯一比较大的瑕疵大概就是拘于他所谓的“古本纽”理论,使得他竟然因为没有能找到合适的古本韵而直接放弃了觉部的划分。高本汉(1889-1978),瑞典汉学家,第一个将近代欧洲比较语言学方法引入汉语音韵学研究的人,也是第一个提出了系统的中古汉语、上古汉语拟音系统的人,现代音韵学的开创者。其著作中的瑞典方言字母符号经赵元任用国际音标转写后,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汉语语言学界的“标准国际音标符号”,甚至沿用至今。其代表著作有《中国音韵学研究》、《汉文典》等。赵元任(1892-1982),汉语语言学之父。同李方桂、罗常培一道将《中国音韵学研究》由法文翻译为中文。在40年代用音位分析法修订了高本汉中古音的一些细节,同时也是王力在语言学上的老师之一。创立了描写汉语声调的五度标记法。罗常培(1899-1958),通过梵汉对音得出中古汉语知组为卷舌塞音的结论。通过汉藏对音研究唐五代西北方音,代表著作《唐五代西北方音》。与周祖谟合著《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一分册》(也就是汉代韵部演变研究)。王力(1900-1986),中国大陆地区语言学学科的奠基者,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研究方面都有居功至伟的贡献,堪称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语言学家之一。在音韵学研究方面的最伟大的贡献是上古汉语的“脂微分部”,将传统的脂部这一韵部细分为了脂微两个韵部,从而在上古汉语中有了乙类韵部的脂质真、微物文的平衡分配。提出去声上古来自入声的说法,解决了《诗经》大部分阴声韵和入声韵通押的问题。明确指出上古韵部向中古演变的过程受到声母和介音条件的影响,这也是王先生的一大创举,可以说切中了上古韵部研究的关键。王力先生也是第一个考证南北朝诗人用韵的学者,就是通过这一研究,他发现南北朝时期尚存脂微两部的分用,启发他进行脂微分部。同时他发现南北朝时期的元韵确与魂痕为一部而非与仙先为一部,丰富了我们对汉语语音史的认识。王力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主编的《古代汉语》课本至今仍为各大高校本科中文系所使用。其在音韵学方面有三本主要著作——《汉语音韵学》(原名《中国音韵学》)、《汉语史稿》(其中也讨论了汉语的语法史)、《汉语语音史》,这三部著作不仅是反映了他早年、中年、晚年音韵学学术思想的三部专著,同时也是三部优秀的音韵学教材。李方桂(1902-1987),中国非汉语语言学之父,对侗台语、藏缅语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是享誉国际的语言学大师。对汉语上古音方面则贡献了《上古音研究》这部伟大的著作。通过对谐声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对上古汉语有清鼻音声母和唇化软腭声母的创见、推广了上古二等韵带有r介音的观点。李方桂先生关于上古音的观点在中国大陆之外的地区有很大的影响,80年代后也逐渐为中国大陆的音韵学者所熟悉。董同龢(1911-1963),王力和李方桂的学生,全面分析了《说文》所收字的谐声系统,完成了其代表著作《上古音韵表稿》。其中完善了“脂微分部”的声符划分,并且依据谐声分析进一步提出元部、月部以及谈部、盍部应当细分为主元音不同的洪细两类,并且依照谐声关系将章组在上古拆分为和舌齿音相谐的一类和与喉牙音相谐的一类,他的这些观点在相当程度上启发了后来的一些学者。可谓是一位能将有清以来“离析唐韵”的方法发挥到极致的大学者。陆志韦(1894-1970),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立论反驳了高本汉的“三等j化说”,对音韵学特别是上古音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在研究上古音时创造性地将统计方法引入其中,同时也力主将心理学与语言学研究相结合。代表作《古音说略》。李荣(1920-2002),中古音和方言学领域的大家。代表作《切韵音系》,在国内首倡切韵四等韵无介音的观点。发现切韵有“俟母”这一声母。结合等韵图将三等细分为子(韵图纯三等韵)、丑(韵图舌齿音有二等、四等的韵)、寅(重纽韵)三类,并且进一步提出重纽是介音的区别。其另一篇著作《隋韵谱》丰富了人们对隋代语音的认识。在方言学方面,至今我国方言学界仍在沿用李荣所定的方言区划分标准,足见其影响力。周祖谟(1914-1995),其文《切韵的性质和它的音系基础》提出切韵的基础音系是当时的读书音,对切韵音系的性质做出了相当有见地的判断。在古籍校勘方面用功颇深,有《广韵校本》、《尔雅校笺》等成果。邵荣芬(1922-2015),切韵音系研究的又一名家,代表作《切韵研究》。除了对切韵的研究之外,他还提出了匣母在上古应当两分的观点,并从谐声、训诂的角度做出了详尽的考辩,他对汉代鱼侯两部的演变研究纠正了前人认为后汉鱼侯两部混而不分的谬误——这些成果都可以在《邵荣芬语言学论文集》中看到。雅洪托夫(1926-2018),苏联语言学家、汉学家,通过研究诗经用韵和汉字谐声系统,提出了上古汉语的“圆唇元音假说”和上古二等带流音性质介音的观点。国内可以见到其论文集《汉语史论集》。蒲立本(1922-2013),加拿大汉学家、语言学家,其最初的研究方向是中国历史,后转而研究汉语音韵学,早年在唐史研究领域有《安禄山叛乱的背景》这一不朽名篇。以汉代对音研究上古汉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上古音的研究材料。是第一个提出上古汉语三等韵没有j一类的颚介音的学者。他的上古韵母系统构拟是一个相当音位分析化的二元音系统,别具一番特色。代表作《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平山久雄(1932-),日本语言学家。对中古汉语三等介音的研究相当之透彻,曾深入分析敦煌《毛诗音》残卷反切和《切韵》的重纽反切。同时是一位直觉敏锐的汉语方言学研究者,对北京话入声读音的历史层次进行过精到的分析,结合汉语方言的事实提出了“调值环流”理论,在汉语声调研究方面突破了窠臼。在中国出版有《平山久雄语言学论文集》和《汉语语音史探索》两部论文集。唐作藩(1927-),王力先生的学生,继承了王力先生作为教育家的衣钵,致力于音韵学的教学和学术交流工作,著有《音韵学教程》、《汉语语音史教程》两部音韵学教材,并组织翻译了包括雅洪托夫、斯塔罗思京等海外学者的著作、论文。其文《上古汉语有五声说》堪称对上古押韵所反映的声调情形比较确切的一篇总结性描述。(本人在去年曾有幸与唐先生有过一面之缘,唐先生九十多岁的高龄了,是一位相当平易近人的学者。题主作为经常跟人科普音韵学知识的人,深知讲解音韵学基础的不易,因此对唐先生非常敬重。唐先生的影响力,更多是从其教材而言的,他的教材绝对是很多人的音韵学启蒙。)丁邦新(1936-),李方桂先生的学生,年轻时还曾得到过赵元任先生的一些指点。继承了李方桂先生的衣钵,主要致力于侗台语和汉语方言的研究,在音韵学方面基本坚持李方桂先生的学说。曾受李方桂嘱托,接过罗常培生前未竟之事业,进行南北朝韵谱的研究。国内可见他的《音韵学讲义》和《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龚煌城(1934-2010),李方桂先生的学生,藏缅语研究专家,致力于汉藏比较,他对李方桂上古音系统做出了修改,将r介音推广到了重纽三等,他修正后的系统,几乎从韵母音位上可以视为等同于六元音系统。龚煌城还是一位西夏语方面的专家,是第一个成系统进行西夏语语音构拟的语言学家。郑张尚芳(1933-2018),来自民间,自学成才的音韵学、方言学大家。早年自学方言学、音韵学,调查研究温州方言。五十年代在北京工作期间受到王力、吕叔湘等学者的鼓励与提携。王力先生曾经评价他“自学成才,十分难得。”。1964年初在《中国语文》上以两期大版面破格刊载其论文《温州音系》。与王力先生通信时提出将歌部构拟为ai的意见,并被王力先生所采纳。六七十年代在温州渔业厂工作期间与潘悟云共同完成了上古汉语六元音系统的构拟,从时间上来说是六元音系统的第一个提出者。1980年考取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参与编纂《中国语言地图集》,其所负责的部分的调查精度精确到了公社一级(这样的精度在整部地图集中是绝无仅有的),并提出了徽语的独立分区。上古音“新三家”之一。代表著作《上古音系》、《温州方言志》、《郑张尚芳语言学论文集》。潘悟云(1943-),郑张尚芳的挚友和学生,原与郑张同为温州渔业厂工人,六七十年代随郑张学习音韵学,并共同完成了上古音系统的构拟。1979年考取复旦大学研究生,郑张-潘系统的另一翼。提出中古二等韵有介音说、上古影母为小舌音说。翻译了高本汉《汉文典》和蒲立本《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等海外音韵学经典著作。近年来致力于对上古汉语的音变过程的研究和汉语方言数据库、民族语言数据库的建设。代表著作《汉语历史音韵学》。斯塔罗思京(1953-2005),苏联语言学家,雅洪托夫的学生,在乌拉尔语、藏缅语和日语研究方面多有建树。上古汉语“新三家”之一。其著作《古汉语音系的构拟》行文朴实坚定,列举出了构拟所用的所有谐声、韵谱等材料,其中不乏天才的创见。可惜于其知天命之年不幸英年早逝了。生前还曾致力于网络语言学数据库“巴别塔”网站的建设工作。白一平(1949-),美国语言学家,上古汉语研究“新三家”之一,其系统在当代海外汉语研究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代表作为1992年的《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和2014年与沙加尔合著的《Old Chinese A New Reconstruction》。沙加尔(1951-),法国语言学家,汉藏语系和南岛语系方面的专家,提出汉藏-南岛同源学说。在上古汉语研究方面除了和白一平合著的那部著作外,还有1999年的《上古汉语词根》一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