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种艺术性的修炼

在濮阳

有一簇看似渺小实则坚韧的“蒲公英”,

他们紧紧靠拢在一起,

默默生长,深深扎根。

他们凝心聚力,合作分享;

他们彼此借力,共同成长。

他们就是——“蒲公英”王红玉名班主任工作室的成员们。

《情感暴力》题记:别让你的爱变成刀子,也别让别人的爱伤害你。

作者加藤谛三在序中说到:

最理想的父母,是真心爱护子女的父母。

其次,是不爱子女自己也意识到这件事的父母。

最坏的,则是并不爱自己的孩子,却认为自己深爱着子女的父母。

当然比最坏更恶劣的就是,在情绪上虐待子女,却深信自己是爱着他们的父母。这样的父母常常以爱的名义对孩子实行情感暴力。

这本书读完好久了,自己也反思了好多,自己也喜欢浏览和关注一些心理学和家庭教育的书籍,独独这本书让自己觉得心理共鸣很多,时间仓促,没有完整的心理活动,也没有系统的反思总结,就借助简书上的博文(芙夫说文),梳理一下本书的内容,谈一谈生活中我们与自己孩子交流的一点儿体会。

做父母的,总会有人说:“只要你觉得幸福,我可以接受。”实际上,却在默默地用这句话控制孩子,给心的心上上枷锁。有时候,这句话的背后还隐藏着满满的敌意。表面上是“只要你觉得幸福,我可以接受”,但是背后隐藏的是“只要我幸福,你变怎样我都无所谓”。

大儿子最近很忙。马上幼儿园要毕业了,儿子有幸参加毕业合唱的领唱,也参加了绘画作品的解说工作。

昨天晚上,语文老师的妈妈把解说词写好后,帮着孩子熟悉内容。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练习,孩子出现了畏难情绪,悄悄抹泪,自然效果也就越来越差。常言“不谈学习,子孝母慈,一谈学习,鸡飞狗跳”。事情的最后,妈妈忍无可忍,急于动手。

“先跟爸爸去洗澡吧,明天一上幼儿园,妈妈就没法陪着你练了,你觉得是不是还得再练练”时间一过晚11点。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孩子再练习两遍睡觉,要让孩子做出选择。其实,可以看出孩子内心是抵触的。我觉得这应该也是一种情感暴力。

无论是说的人,还是听的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件事,彼此的心里其实都不是舒适。

“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这句看似充满爱的话里,隐藏着的是厌恶。

总而言之,会说这种话的父母,有施虐倾向。用道德绑架别人的人其实是在追求权力。一面说着充满爱的话语,一面掌控对方。这种行为用卡伦·霍妮的话讲就是:“爱,是施虐者的伪装。”“爱”只是为了支配对方而找的借口,是为了让对方成为自己的奴隶而做的伪装。但让人感到更畏惧的是,这些伪装者本人并非有意而为。也就是说,很多父母意识不到自己正在用爱将孩子变成自己的奴隶。

“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这句话,本质上是希望孩子能让“我”幸福,希望孩子觉得能有“我”这样的父母是何其幸运。表面上看并没有对孩子要求什么,实际上却给孩子的心扣上了一把大锁。 这种话会让孩子觉得沉重,不知该如何是好。总是听到这种话,渐渐地孩子会失去生活的勇气。然后,曾经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对身边的人怀有敌意,总是害怕别人说的话,就算是真的出于好心的话也会倍感压力,就算对方没有向自己施加压力,也会感受到压力等等。

会说“只要你幸福,做母亲的我怎样都可以”这种话的母亲自以为已经很努力了,但却不明白,自己没有为了孩子所需要的东西而努力。孩子想要的是来自父母的主动、积极的关心。孩子想要的并非是母亲辛辛苦苦赚钱然后支付自己高额的补习费,也不是父亲过劳般地赚钱支撑这个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