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往事:第五章 犹太家园

 中国历史上最大最完备的犹太人社区

对于没有祖国的犹太民族来说,除了流浪中的社区其它一无所有。如果说犹太教是他们的精神支柱,那么社区则是他们的社会支柱。

       哈尔滨的犹太社区早在1903年就已形成并逐步完善,主要集中在埠头区(现在的道里区)的炮队街(现在的通江街)、斜纹街(现在的经纬街)、上游街、面包街(现在的红专街)一带,社区里教会、学校、商店、银行、文化、娱乐、医院和养老院等各种慈善机构一应俱全,担负着组织和服务犹太人的一切社会职能,是历史上中国最大最完备的犹太社区。
    
    作为哈尔滨犹太社区最重要的设施是两座雄伟豪华的教堂,一座是1907年在炮队街(今通江街)建成的犹太总教堂也叫总会堂,一座是1918年在斜纹街(今经纬街)建成的犹太新会堂。
    这两座教堂同时又是犹太人精神领袖拉比和哈尔滨犹太社团组织——犹太宗教公会所在地。

犹太人高度重视教育。下图是1918年12月在炮队街66号落成的犹太中学,也是远东第一所犹太中学。从建筑的极尽豪华可以看出教育在犹太人心中的位置。

     建筑二层,平面呈L形。东侧立面为主立面,正中是主入口,一、二层均为马蹄形拱券门窗,两侧饰以细长伸出屋顶的塔柱,顶端是高大饱满的双圆心鼓座和穹顶。一层一律为矩形高窗,二层以尖券高窗收尾,辅以窗间细长的塔柱,加强了立面的纵向垂直感。在一、二层中间饰以犹太风格精美雕刻的釉面砖,檐部饰以蜂窝状钟乳拱。二层窗上部用犹太教六角形圣星符号制成的窗棂,不仅是一种装饰,也是犹太民族精神力量的象征。建筑的转角处和北立面与东立面的建筑风格完全一致。整个建筑淳朴圣洁、华丽多姿,白色墙体,黄色纹

饰,红色穹顶,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示了这个民族的不凡英姿。

犹太中学原址是1910年开办的犹太小学,是一趟平房。从1916年开始陆续有小学生毕业等待升入中学,所以社区组成以哈尔滨实业家德里金为主席的犹太中学建设委员会,著名犹太建筑师列维金提供无偿设计,1917年10月奠基建设,吉谢廖夫和考夫曼都都在仪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考夫曼亲任校务理事会主席。

     1918年12月犹太中学开学后有6个班上课。这是校务委员会、教师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及学生的照片。除了学习公共文化知识外,还要学习犹太历史、犹太文化和犹太民族语言希伯来语。

因为学生中有60%是

穷人家的孩子,除了免费学习外,还必须供给他们校服和膳食。这里后来曾经是东省特区董事会所在地、俄侨第一高等小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也曾坐落在这里,培养了许多音乐人才,也使哈尔滨成长为一个音乐之城。

     

                      

犹太教宗教教育,是在犹太民族和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犹太中学附近的塔木德宗教学校就是对犹太青少年进行犹太教教育的学校。右图和上图是哈尔滨犹太塔木德宗教学校和正在上课的教师们的照片。  

    右图是由犹太实业家拉比诺维奇出资建设的犹太养老院和免费食堂,建于1920年,地址在炮队街原犹太教祈祷所的位置(现在的通江街6号)。

这是一栋二层摩尔式楼房,砖混结构,虽仅二层且很高大,三段式立面。两侧屋顶均有半圆形穹顶,下部一层是矩形窗,二层是尖券高窗。中部凹进,一层是四个立柱支撑的三个尖拱的门廊,门廊里是三个尖券门窗,门廊外与宽阔的台阶相连;二层是三个尖券高窗。正中檐部雕刻着以拉比诺维奇命名的养老院名称。墙面

仿石砌筑,纹理规则美观,白色墙体,红色穹顶。整个建筑朴素大方、肃穆庄重。

一战爆发后,欧洲部分犹太难民辗转来到哈尔滨,犹太社团立即成立了若干个难民救济所并开办

免费和便宜食堂。起初免费食堂无定所,还曾在刚刚落成的犹太中学里开伙布施。为了给衣着无靠和孤寡年迈的难民提供固定场所,拉比诺维奇兄弟捐资于1918年12月开工建设这座养老院。1920年养老院落成,在养老院门前召开的庆祝大会。犹太社团专门推举拉比诺维奇任名誉会长,考夫曼的父亲担任院长。1921年初免费食堂也迁入这里,安排在一层,由犹太社团专门委员会管理。二层是养老院。上图是当年免费食堂和养老院留下的老照片。拉比诺维奇和考夫曼的父亲分别于1935年和1934年病逝,均长眠于哈尔滨犹太公墓。

     犹太妇女慈善会、犹太贫病救济会、犹太人水灾难民救济会、欧战犹太难民救济会等慈善机构都曾设在这里。这是犹太人妇女慈善会在马迭尔酒店为欧洲难民举行义卖活动的照片。

在哈尔滨犹太社区里医疗救助和服务是十分重要的。

      这是1933年建设的犹太医院,当年建成一楼门诊开业,次年建成二楼,1939年全部竣工。地址在埠头区西五道街(现在的眼科医院)。建设所用资金和地皮全部是犹太人捐助的。

这座建筑在犹太风格的建筑中比较独特的:在方方正正的矩形立面当中,包含了不少用红色加以强调的圆额和尖券门窗以及弧状造型,这种"外方内圆"的构图手法,不仅丰富了建筑立面,而且令人过目不忘,甚至会浮想联翩…… 这是不是在显示犹太民族“外刚内柔”的内部团结?

     1920年哈尔滨的犹太人增至2万多人。1921年犹太社区成立了犹太贫病救济会,并由考夫曼亲自主持在免费食堂楼内开办了施诊所,贫困患者凭券免费就医。1939年全部落成的犹太医院,内设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牙科,手术室、实验室、X光室、药房、病房一应俱全。考夫曼博士是这里的主任医师和首任院长,其他医生也均有很高的学历和医疗经验,医疗水平哈尔滨一流。这是考夫曼博士施行手术时的照片和医护人员的集体照片。它接待的患者不仅是犹太人,还有其他民族。治疗有收费的,也有免费的。1935年全年门诊患者达2.6万多人。

    这是一座颇具建筑特色的德国籍犹太人开办的私人医院,砖木结构,装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将现代建筑的简洁与折中主义的装饰巧妙融合,风格十分独特:立面构图对称,中心部分门窗一律为半圆券式,与两侧矩形门窗比邻而居;正门左右设有贯穿二至三层且高出屋面的垂直竖向装饰线脚,与两侧水平线脚相辅相成;一层中央和两侧门窗上方均饰以券式彷石贴面;两侧阳台前伸增添了动感;立面中央顶端的象征性雕塑,为这座建筑打上了令人难忘的装饰符号。这座犹太私人医院建于犹太医院之前的1931年,地址在犹太社区之内的通江街辅街--面包街(现在的红专街)上。很显然,这是上层犹太人的就诊医院。前后楼均为三层,应该是就诊门类和医疗设施非常健全而又十分舒适的医院了。

    这是建于1902年的犹太人侨民会,也就是历史上的商务俱乐部和现在的科学宫。砖木结构,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非对称的立面使建筑显得更加生动活泼,中部宽大突出的主入口立面使整体建筑十分均衡和庄重。整个立面装饰简洁,曲线和直线线脚装饰丰富,主入口上部的弧形门窗,具有明显的新艺术运动建筑特征。整体造型秀丽,尺度宜人。楼内有剧场舞厅和休闲娱乐设施。

犹太人刚刚进入哈尔滨就发起建设这座犹太侨民会,不难看出他们的强烈自主和联合意识。

不过最初建设的犹太侨民会是一层建筑,后来的犹太侨民会就是在这座老建筑拆除后原地建起来的,地址在通江街与中央大街中间的上游街上,是犹太人与社会各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犹太社团的很多会议和活动都是在这里举行的,他们经常在这里进行募捐演出。特别值得说的是,这里是犹太人音乐演出的主要场所,而马迪尔宾馆是国际演出的主要场,加上通江街培养众多音乐才华的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共同营造了哈尔滨音乐城的美丽形象。

    
    犹太人创办的哈尔滨第一社会商务中学(也就是职业中学)也曾经设在这里,说明犹太人对培养犹太青年职业技能的重视和对合理的教育结构的追求。这是校长和教师与毕业学员的照片。

     应该说明的是,哈尔滨犹太社区由于毗邻哈尔滨最繁华的中央大街,自然也成为哈尔滨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中心。

早在1903年哈尔滨犹太社团组织——犹太宗教公会成立的同时,就建立了犹太人丧葬互助会和犹太墓地,同年就有9名犹太逝者得到安葬。不久犹太墓地迁至现在的太平桥七国墓地,与七国联合墓地一墙之隔。

      
    右图是太平桥犹太墓地和墓地祭祀会堂。  

这座祭祀会堂建于1920年,主体二层,中部是三层高的钟楼,钟楼上部的钟室四面镂空,顶端穹顶托起闪亮的金属六角圣星。正立面中央是高大的尖拱大门,一层、二层和钟楼一律开有尖券高窗,与顶端穹顶六角圣星一起向天空耸去,象征着逝者赎罪后前往天堂。白色的墙体红色的穹顶,圣洁肃穆。这座墓地占地近4万平米,是面积最大、建筑最好的外侨墓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