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视频来了!林国华教授龈交穴临床新用经验撷要
小编有话说:此篇文章内容较多,很多部分没有放入公众号推送中,大家可以点击阅读原文进一步学习。推送最后有非常详细的林国华教授针刺三龈交的操作视频,大家不要错过哦!
林国华教授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常务理事,师承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张家维教授,从事针灸临床3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诸多穴位进行了传承创新。
龈交穴,临床多用于治疗各种腰痛、肛肠病和口鼻面部疾病,林教授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并结合长期临床实践,独具匠心地扩大龈交穴的临床应用,单用龈交穴或配伍其他穴位治疗髓海及下焦疾病,每获良效。现将林教授龈交穴临床新用经验介绍如下。
龈交其穴
龈交穴出自《针灸甲乙经》:“龈交,在唇内齿上龈缝中。”《经穴释义汇解》曰:“龈,齿根肉也,穴处门齿齿根部,为任、督、足阳明之交会所在,故名龈交。”龈交穴主治癫狂、目痛不明、目赤痛痒、额痛、鼻渊、口、口臭、齿衄、齿龈肿痛、面赤颊肿、面部疮癣、项强等症。现有文献对龈交穴主治的报道不多,且大多局限于痔疮、肛裂、脱肛、肛周脓肿等肛肠疾病以及急性腰扭伤和腰椎间盘突出引发的腰痛等,较少涉及其他病症。
龈交新用
龈交,督脉止穴,亦为督脉、任脉、足阳明胃经三经之会。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经,并汇集一身之阳气,循脊将精微上输入脑;任脉为“阴脉之海”,总督诸阴经,汇集一身之阴气。任督二脉所汇之阴阳两气交于龈交穴。“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任督二脉对人体诸经百脉具有统领调节作用。林教授认为龈交穴乃一身阴阳气血交汇、经气传导敏感之处,刺此一穴可通调三经,进而调畅周身百脉,补益全身气血。
任督二脉同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过盆腔,督脉下络于肾,上通于脑。“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龈交可通调督任,促进督任元气上输入脑,从而补益髓海气血;同时启上源之塞而下源自开,以调畅下焦气血。因此,林教授认为龈交穴具有“补益髓海,调畅下焦”的独特功效,不仅可治任督二脉循经所过部位疾病,更可治疗任督二脉沟通的人体上下两端——髓海及下焦疾病。
盆腔是一个由神经、肌肉及韧带将膀胱尿道、阴道子宫和直肠肛门联系在一起的复杂功能整体。盆腔位于下焦,下焦气血郁滞,功能失常,可出现泌尿、生殖、肛肠等一系列疾病,如盆腔疼痛、腰骶尾骨痛、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尿频、遗尿、前列腺炎、性功能障碍、阴部感觉异常、便秘、大便失禁等。盆腔功能失常,治当调畅下焦,亦可选用龈交来治疗。
林教授在多年应用龈交穴治疗疾病的经验基础上,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三龈交”概念,即龈交有三,分别为龈交穴(或称上龈交)、外龈交、下龈交。外龈交位于人中沟上缘与鼻结合处,即下鼻点,与唇内龈交位置相对应;下龈交即内承浆,在下唇系带与齿龈中缝连接处,为任脉止穴承浆穴唇内对应位置,亦为任脉和足阳明胃经之交会。一内一外、一上一下,龈交穴、外龈交、下龈交3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交替或联合使用。
林教授在临床应用龈交穴治疗疾病时主要选用针刺疗法。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常规消毒穴位后,医者左手以无菌纱布提捏患者上唇,使之向上翻起,充分暴露上唇系带及龈交,右手持0.30mm×40mm一次性毫针从上唇系带与牙龈之移行处进针,沿口轮匝肌深面与上颌骨牙槽弓之间进针,针尖朝印堂方向刺入约38mm。后松开左手,辨证行提插捻转手法,虚则补之,捻针时以拇指向前,示指向后,插入用力为补;实则泻之,以拇指向后,示指向前,提出用力为泻;不虚不实或者虚实夹杂,则均匀地提插捻转,平补平泻。
林教授在针刺龈交穴治疗疾病过程中,强调取穴要准、针感要强、针刺运动、交替刺激、联合刺激5点原则,具体内容可以点阅读原文学习哦。
髓海疾病
患者,男,62岁,因“双下肢麻木、乏力7月余”于2018年1月8日就诊。
现病史:2017年5月11日劳累后突发腰背部一过性触电样疼痛,伴腰部酸胀。次日出现腰部、双下肢麻木、乏力,难以站立及行走,小便不能排出,于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就诊,查头颈腰部CT示:①轻度脑萎缩;②颈椎退行性变:C4/C5、C5/C6、C6/C7椎间盘轻度突出(后正中型);③腰椎退行性变:L3/L4、L4/L5椎间盘轻度膨出。肌电图示:①双侧胫神经传导波幅及H反射异常,提示腰骶神经根(S1)损害;②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提示双下肢深感觉传导通路障碍(中枢段);③视觉诱发电位提示双侧视觉传导通路障碍。考虑“视神经脊髓炎”,经大量丙种球蛋白冲击、营养神经治疗后小便恢复正常,仍有双下肢麻木乏力、行走困难,仅能独立行走约10 m。2017年12月6日至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住院,诊断为视神经脊髓炎。2018年1月8日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
刻下症:双下肢麻木乏力、沉重感、紧绷感、牵扯感,伴行走困难,不足百米,纳眠一般,小便可、大便偏干,舌淡、苔少,脉细。
查体:T11以下皮节区感觉减退;双下肢肌力5-级,肌张力增高;下腹壁反射减弱;下肢腱反射亢进;双侧巴氏征(+)。
西医诊断:视神经脊髓炎;
中医诊断:痿证(髓海不足)。
治则:补益髓海,通阳起痿。
取穴:龈交、百会、视区(在枕外粗隆水平线上,旁开1cm向上引平行前后正中线之4cm线)、风池、水分、关元、后溪、阴陵泉、阳陵泉、太溪、光明、申脉、照海。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采用0.30mm×40mm一次性毫针刺入龈交约38mm,行捻转补法致患者自觉酸胀热流感向上传至头顶且眼眸湿润。行手法后患者立感下肢麻木、乏力明显减轻,再嘱其双下肢分别做屈膝向上伸踢腿动作3次,医者同时于龈交穴行捻转补法,患者诉双下肢麻木、乏力感进一步减轻,踢腿高度提升。水分采用0.30mm×75mm一次性毫针,于患者呼气时缓缓直刺进针约70mm。余穴选用0.30mm×40mm一次性毫针,百会、视区平刺约38mm,风池对透刺入约30mm,其他穴位常规针刺,均行补法得气后,龈交-百会、双侧视区、水分-关元、太溪-光明连接G6805Ⅰ型电针机,20Hz断续波,电流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留针30min。
每周治疗1次,经10次治疗后,患者诉下肢不适感明显缓解,可独立无间断行走数百米。坚持治疗至今,病情稳定。
按语
视神经脊髓炎是视神经与脊髓同时或相继受累的急性或亚急性脱髓鞘病变,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感觉及运动障碍;放射性脑病为脑组织受到放射线照射,神经元发生变性、坏死引发的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疾病,两例病例均为髓海受损,进而产生各种感觉及运动障碍。龈交穴通调督、任、足阳明三经,既有“治痿独取阳明”之意,更能激发经气,益阴补虚,通阳起痿,通髓达脑,配合其他辨证取穴补益髓海功效卓著。
下焦疾病
患者,女,32岁,因“孕7月,耻骨处疼痛10 d”于2018年6月6日来诊。
现病史:10 d前出现耻骨联合处疼痛,活动时加剧,予热敷后无缓解,且有加重趋势。为寻求非药物疗法,特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求诊。
刻下症:耻骨联合处疼痛,腰背部酸胀,影响行走,纳一般,眠差,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查体:耻骨联合上方压痛、骨盆挤压-分离试验(+),未触及明显耻骨联合间隙。
西医诊断:耻骨联合分离症;
中医诊断:耻骨痛(气虚络损)。
治则:补气行气,通络止痛。
取穴:龈交。
操作:患者取坐位,采用0.30mm×40mm一次性毫针刺入约38mm,行捻转补法,患者即诉疼痛症状缓解大半,嘱其做站立-坐下动作3次后,自诉疼痛基本消失。
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min。当晚疼痛完全消失,随访至分娩,未见复发。
按语
盆腔疾病多病因不明,且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林教授认为功能性盆腔疾病的病机多因任督不畅,下焦气机郁滞,下窍不通所致,针刺龈交可调节气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龈交穴为任督二脉的上部交汇处,是阴阳气血交会之枢机。《灵枢·终始》言:“病在下者,高取之”,刺激龈交穴可以提壶揭盖,使上下贯通,恢复气交,促进气血循任督二脉周流于全身,从而使盆腔气血得于疏通,功能得于恢复,实现通龈交而利下焦,下病上治。有学者从达尔文医学角度出发,认为上唇系带与肛垫在胚胎发生中存在同源性及对称性,推测二者的神经传入都汇聚整合到了臂旁核。刺激龈交穴可能通过影响臂旁核投射的神经元汇聚整合,进而诊治人体下部疾病,为龈交穴可用于治疗盆腔病变提供了依据。典型案例1,患者孕后胎夺母气,气本不足,加之胎体渐大,压迫胞宫,导致督任气机不畅,遂致耻骨痛。典型案例2,患者肾虚为本,气化不利,加之性格急躁,下焦气郁,故会阴抽痛,小便不利。二者均可针刺龈交以交通督任,通上利下,从而调畅下焦气血,气血行则疼痛止。
来源:韦永政,张杰,钟沛丽,陈思宇,林诗雨,曾婧纯,林国华.林国华教授龈交穴临床新用经验撷要[J].中国针灸,2020,40(10):111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