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吏治下,另类的路不拾遗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武皇帝 元狩四年 前119年
王温舒始为广平都尉,择郡中豪敢往吏十馀人,以为爪牙,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快其意所欲得,此人虽有百罪,弗法;即有避,因其事夷之,亦灭宗。以其故,齐、赵之郊盗贼不敢近广平,广平声为道不拾遗。
迁河内太守,以九月至,令郡具私马五十匹为驿,捕郡中豪猾,相连坐千馀家。上书请,大者至族,小者乃死,家尽没入偿臧。奏行不过二三日得可,事论报,至流血十馀里,河内皆怪其奏,以为神速。
尽十二月,郡中毋声,毋敢夜行,野无犬吠之盗。其颇不得,失之旁郡国,追求。会春,温舒顿足叹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天子闻之,皆以为能,故擢为中二千石。
【译文】王温舒刚刚上任广平都尉时,在广平郡物色了十多个性情果敢,一无所顾的豪杰,以他们为爪牙,并且掌握了所有小弟不为人知的重罪,然后任命他们负责广平郡治安。凡是能快速抓到王温舒想抓的囚犯的人,这人就算百罪缠身,王舒温也当作不知道;一旦有人不尽力,王温舒就以掌握的罪证,对手下实行夷族灭宗。因此,齐国、赵国野外游荡的盗贼不敢靠近广平,广平号称路不拾遗。
王温舒升为河内太守,因九月快到了(汉律:犯人秋后方可统一处斩,春冬不得杀人,九月秋至,需要政绩),王温舒命令郡里以马五十匹私设到长安的驿站,同时逮捕河内郡豪强奸猾之人,相互牵连者有一千多家。王立刻上书奏请天子批准自己的处理方案,罪大的夷三族,罪小的处死,家产全部当成脏款没收。奏章送走不过两三天就获得了天子批准,案件处理完毕之后,以至于流血十余里,河内郡都奇怪他上奏的速度为何如此快。
一连好几个月,郡里没有声音,百姓不敢夜间行走,坊间没有狗因小偷而狂吠。有些人没有抓到,逃跑到了周边的郡国,追捕不止。到了春天,王温舒跺脚叹息说:“唉!如果冬季延长一个月,足以抓到他们了!” 天子听说后,认为他有才能,所以提拔为中二千石。
【解析】一、霸道治国下的路不拾遗
社会风气好,秩序和谐稳定,常常用路不拾遗来形容,比如说唐朝贞观之治的时候,就号称路不拾遗,而这里,在王温舒的治理下也实现了路不拾遗,但贞观之治的路不拾遗和这时广平郡的路不拾遗是有很大区别的。贞观的路不拾遗,靠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衣食足而知荣辱,是王道治国;而这个时候的路不拾遗,汉武帝穷兵黩武,人民的生活水平谈不上很高,这个时候的路不拾遗,靠的是酷吏的雷霆手段,是以霸道震慑奸猾。
二、王温舒模式的优缺点
王温舒模式,极端的使功不如使过。掌握爪牙之士的罪证,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暴止暴;优点是对下属有极强的控制力,能够在短时间内立竿见影;但缺点也是很明显的,由于关系是矛盾对立的,非常容易对操控权柄者产生反噬。比如说王温舒,靠着掌握别人秘密的罪行来掌控下属,好处就是有极强的操控力,坏处就是自身一定要过硬,否则容易被人报复。王温舒后来就是死于被人报复,自杀而死。自身不够硬,却用这种霹雳手段得罪人,掌握这么多秘密,无异于自取灭亡,不死于刺杀就会死于举报。王温舒的错误就是后期飘了,开始贪污,别人举报到汉武帝那里,一旦汉武帝感觉这个人不可再用,就会杀掉,成为弃子。
三、汉武帝为什么用王温舒
土豪这种资产阶级,永远不会被强势帝国所容纳。百姓有怨恨怎么办?打土豪以释怨。国家缺钱怎么办?打土豪以劫富。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土豪的原始积累带血,而土豪的数量相比于整个社会生态永远是少数派和中间派。所以但凡有事,找他们就对了。
像王温舒这样的酷吏,汉武帝用他,其实就是像打土豪以充国用,河内郡的案子为什么牵连一千多人,真的是王温舒喜欢杀人吗?他其实就是在打土豪,没收这些人的家财,替汉武帝搞钱。这个时候汉武帝穷的急眼了,自然是谁能搞到钱就用谁。王温舒的背后是汉武帝。
其根本原因,还是汉武帝抓破头皮都想急于搞到钱打仗,而王温舒跟他手下的爪牙没什么区别,同样以贪污把自己的罪证交到了汉武帝手上,汉武帝也随时可以名正言顺的处理掉他,所以说,这件事情,汉武帝才是最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