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第一期暨南电影论坛成功举办
5月14日,由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主办的第一期暨南电影论坛在学院二楼影视观摩厅举行。暨南电影论坛着眼于电影行业发展、电影学术研究、电影专业教育,持续关注中国电影的艺术风格、审美趣味变化,建构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与电影教育模式,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发展,同时希望暨南电影论坛成为广州电影人、广东电影人、全国电影人乃至全球电影人的交流空间。暨南电影论坛第一期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周星教授、王宜文教授、史可扬教授、张燕教授、任晟殊老师以及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的周清平教授、郑伟副教授做学术分享,分享论题涉及“新文科建设”“跨学科研究”“互联网 ”模式等学术热点。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院长李学武教授担任论坛主持人,副院长叶志海、影视系副主任罗丹以及学院80余名师生参与本次暨南电影论坛。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院长李学武
主持暨南电影论坛
论坛现场
下午2点30分,论坛正式开幕。论坛由暨南大学副校长饶敏致开幕辞。饶敏副校长首先代表暨南大学对2021年第一期暨南电影论坛的举办表示诚挚地祝贺。饶敏副校长肯定了艺术学院作为推动暨南大学美育教育、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在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艺术学院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的发展优势,融汇粤港澳三地电影资源,注重实践性创新性培养方式,在智库建设、人才培养、艺术创作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同时也在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最后饶敏副校长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能看到更多暨南学子,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资源,扎根湾区、融通中外、面向未来,在紧跟时代步伐中打造精品力作,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贡献青春力量。
暨南大学副校长饶敏致辞
主题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周星
周星教授以《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湾区电影教育的大中小关系》为题展开发言。周星教授首先指出了新文科建设的三个要求,第一是新文科需要跨越自身,坚持和其他学科尝试融合;第二是新文科不仅需要培养人文学科技术类人才,更要培养人文社会科学家,从而为其他学科提供理论指导;第三是新文科需要坚持守正创新。他通过分析目前全国将近20余家电影学院设立的必要性,正面回应了关于电影学院建设中存在的“有无必要论”“虚实相间论”“特色何在论”。最后周星教授强调电影教育中应坚持以剧作能力的培养和课程的建设为大,以综合性拍摄制作能力培养为中,以影像媒介素养、影像媒介批评、影像评论为小的三个方面培养目标,培养出更有质量的电影人才。
主题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影像认知研创中心主任 王宜文
王宜文教授以《“影像认知”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实践和预期》为题展开发言。王宜文教授首先介绍了影像认知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影像认知以观众为研究对象,通过非介入式观察、即时数据采集、问卷访谈等实证形式,了解电影如何影响观众以及观众面对特定材料或场景时的不同反应。随后他介绍了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皮肤电反应(GSR)、眼动追踪(Eye Tracking)技术,在神经电影学的运用与进展。接着王宜文教授分享了他曾做过的关于希区柯克电影的悬疑效果研究、电影音乐的接受效果研究和“库里肖夫效应”的再讨论三个关于神经电影学的具体实践。他强调应加强电影学在神经电影学研究中心的存在感,以发现更多电影本位的问题;同时,进一步调和宏大理论与认知主义之间的对立,使二者均能发挥作用。
主题发言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教授 周清平
周清平教授以《“互联网 ”模式中现代影像艺术文化基因的融合与裂变》为题展开发言。周清平教授首先介绍了文化基因如何在艺术作品中编码以及影像基因的五种基因构成。随后周教授对多媒体全息传播、光速超时空和私媒传播作为互联网的三大文化基因进行阐述,并就“互联网 电影”“互联网 电视”模式下互联网文化基因和影像基因如何相互融合,并裂变为网络电影、网络化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和网络化电视剧一系列新的门类和类型展开具体的论述。
主题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史可扬
史可扬教授以《当下电影研究的几个现象商榷》为题展开发言。史可扬教授认为当下电影研究存在四个问题:第一,在中国电影美学基础理论发展到达瓶颈期的背景下,研究者们更不应丢掉理论研究,应努力让中层理论研究和宏大理论研究相结合;第二,面对主体电影研究者对传统批评方法弃之一旁的现象,史可扬教授认为,传统的批评方法并未过时,反而很多新的方法和概念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电影研究带来了混乱,电影理论研究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概念;第三,面对电影学术论文出现时政化倾向的现象,他认为应避免将学术论文做成时政化论文,避免将电影等同于意识形态工具等现象出现;第四,在面对电影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时,理论本身就有自己的力量,理论研究不需要完全依附于实践,电影应有纯粹的理论研究领域。
主题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张燕
张燕教授以《百年辉煌育新挑战——韩国电影现状观察》为题做学术分享。张燕教授首先对韩国电影从1919年诞生到2019年以《寄生虫》为代表的在商业市场和艺术创作上取得双重成功的百年电影发展史进行梳理。随后分析了2020年疫情后的韩国电影呈现出市场票房总额急剧下降、影院观影人次大幅锐减、人均观影次数骤减、单部影片票房产出骤减、高票房影片少等现象。最后就疫情后韩国电影创作虽出现多元类型但大片较少、政治类剧情片成为重要现象、僵尸题材电影再次热映、2021年成为韩国太空电影元年等现象进行分析阐述。
主题发言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副教授
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 郑伟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副教授、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郑伟以《以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为例看纪录电影节展与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关系》为题进行主题发言。他首先讲述了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前身与历史,强调广州国际纪录片在中国纪录电影方面的特殊地位。郑伟副教授表示广州国际纪录片不仅在广州培养了大众对于纪录电影的观影兴趣,更激发了广州创作者在纪录电影方向的不断探索。
主题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任晟姝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任晟姝以《新课标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影视教育的现状和突破路径》为题展开发言。任晟姝老师以新课标改革为背景,分析了影视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发展现状,并就当下中小学影视教育研究现状进行总结,表明中小学影视教育在理论建构、教材编写、专业师资和课程建设四个方面仍存在进步的空间。最后任老师表示在全媒体的时代,影视课堂未来的目标旨在通过建构一个有效的环境和判断标准让中小生对自己所过滤掉的视听语言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良好的价值观。
至此,第一期暨南电影论坛圆满落下帷幕。
论坛合影
文字:黄 宇
图片:程楚涵 朱天麒
初审:李 琛
终审:李学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