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升麻

一、典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甘辛。辟瘟疫瘴气,邪热蛊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甘、苦,平、微寒,无毒。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瘴气,邪气,蛊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久服不夭,轻身长年。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甘苦,性微寒,无毒,入大肠、脾、胃、肺四经,引葱白,散手阳明之风邪;引石膏,止阳明之齿痛。引诸药游行四经,升阳气于至阴之下,故名升麻。又主解百毒,杀精物,辟瘟疫,除蛊毒,止泻痢。白芷为,形轻而坚实,青绿色者佳。

升麻提气解肌,故入此四经。

《名医别录》: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本草经解》叶天士:气平微寒,味苦甘,无毒。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瘴气邪气,蛊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久服不夭,轻身长年。

升麻气平微寒,禀天秋平冬寒金水之气,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味苦甘无毒,得地南方中央火土之味,入手少阴心经;味苦则燥,入足阳明胃经。气味轻清,阳也。

其解百毒者,气平而寒、味甘而苦,能清能和,所以解毒也。其杀百精老物殃鬼者,升麻禀平寒之气,则得清阳通达之性,能破幽暗、制精鬼也。瘟疫、瘴气、邪气,皆天地郁塞熏蒸之气也;平寒能清,苦能泄,甘能和,所以能辟之也。蛊毒阴恶败坏之毒,甘苦之味,能和能解,故药入口,蛊即吐出也。

其主中恶腹痛者,甘能解毒,苦能泄邪也。其主时气毒疠头痛者,甘平和毒,苦寒清热,平苦又燥湿也。其主寒热风肿诸毒者,平甘以和之,寒苦以清之,入膀胱,能散寒热风肿也。喉痛口疮,火郁于上也;其主之者,苦寒之味,火郁发之也。

久服不夭,轻身长年者,升麻为阴中之阳,能升阳气于至阴之下,阴精所奉,其人寿也。盖必佐补药,方可久服耳。

《长沙药解》黄元御:味辛、苦、微甘,性寒,入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经。利咽喉而止疼痛,消肿毒而排脓血。

《药性本草》:“小儿惊瘸,热壅不通,疗痈肿、豌豆疮,水煎棉沾拭疮上。”

《本草纲目》:“消斑参,行瘀血,洽阳陷眩晕,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素弱,元气虚馁,乃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

《本草正》:“善散阳明经风寒,肌表邪热,提元气之下陷,举大肠之脱泄,除阳明温疫表邪,解肤风热斑疹。”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异阿魏酸,升麻酸A、B、C、D、E,水杨酸,咖啡酸,及升麻苦味素

升麻醇、升麻醇木糖苷、北升麻醇、齿阿米素、齿阿米醇、升麻素、皂苷等。《中国药典》规定:含异阿魏酸不得少于0.10%。

2、作用:本品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过敏、升高白细胞、减慢心率、降低血压、保肝、利胆、抑制肠肌和妊娠子宫痉挛等作用。

3、药理:升麻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其水提取液注射动物,有降压、镇静、抑制心肌、减慢心率作用,并能抑制离体肠管和妊娠子宫,但对膀胱和未孕子宫则呈兴奋状态;人应用大剂量后出现头痛、震颤、四肢强直性收缩、阴茎异常勃起,可引起胃肠炎,严重时可发生呼吸困难、谵语等中毒症状。

(0)

相关推荐

  • 菘,菘菜,白菘菜,白菜

    <名医别录>菘 味甘,温,无毒.主通利肠胃,除胸中烦,解酒渴. 引用:<名医别录>菘 <新修本草>菘 味甘,温,无毒.主通利肠胃,除胸中烦,解酒渴. 菜中有菘,最为 ...

  • 恶寒发热 头痛 上吐下泻 小心!可能是中了瘴气的毒 | 唱医雅言瘴气门阐释 南方旅游必备常识

    中医学苑 公众号ID: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唱医雅言阐释>,欲知详情,可点击文末左下"阅读原文". 小编 瘴, 是一种与水土关系密切的地域性疾病.中 ...

  • 听故事学中药一百五十:大蒜

    诸葛亮在养生之道中很重视食用大蒜,说来有因.当时,他曾率百万大军南征,擒拿孟获,由于孟获暗施毒计,把诸葛军马诱至秃龙洞,此地山岭险峻,道路狭窄,常有毒蛇出没,更有瘴气弥漫,蜀兵都染上瘟疫,面临不战自溃 ...

  • 中药古今研究:冬葵子

    一.典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五脏六腑,寒热羸瘦,五癃,利小便.久服坚骨长肌肉,轻身延年." 2.<本草经集注>:"主五脏六腑,寒热羸瘦, ...

  • 中药古今研究:石韦

    一.典籍摘要 1.<本经>:"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 2.<名医别录>:"止烦下气,通膀胱满,补五劳,安五藏,去恶风,益精气.&q ...

  • 中药古今研究: 补骨脂

    点击加载图片 一.典籍摘要 <药性论>:"主男子腰疼膝冷,囊湿,逐诸冷痹顽,止小便利,腹中冷." <开宝本草>:"主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伤败,肾 ...

  • 中药古今研究:石榴皮

    一.典籍摘要 1.<名医别录>:"疗下痢,止漏精."2.<本草求原>:"洗治疥癞." 3.<本草拾遗>:"主蛔虫, ...

  • 中药古今研究:砂仁

    一.典籍摘要 1.<药性论>:"主冷气腹痛,止休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脾胃." 2.<开宝本草>:"治虚劳冷痢,宿食不消,赤白泻痢,腹中虚痛 ...

  • 中药古今研究:青风藤

    一.典籍摘要 1.<本草纲目>:"治风湿流注,历节鹤膝,麻痹瘙痒,损伤疮肿入,药酒中用." 2.<本草汇言>:"清风藤,散风寒湿痹之药也,能舒筋活 ...

  • 中药古今研究:茵陈

    一.典籍摘要 1.<中药大辞典>:"清热利湿.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疮疥.配栀子.大黄治阳黄:配附子.干姜治阴黄." 2.<神农本草经>:"主 ...

  • 中药古今研究:瞿麦

    一.典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出刺,决痈肿,明目去翳,破胎堕子,下闭血." 2.<名医别录>:'养肾气,逐膀胱邪逆,止霍乱,长 ...

  • 中药古今研究:地肤子

    中药古今研究:地肤子 药王追随者2021-05-02 09:24:53 一.典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久服,耳目聪明,轻身耐老.. 2.<名医别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