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伤寒论》解读——11-14条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1)
这一条承 7 条指出寒热的表里,说明寒热的真假,首次体现了辨证的方法,明析寒热的现象与本质,指导医者不要被假象所误导,要辨明寒热的真假实质。
“病人身大热”是表面现象。病人,泛指得病之人,不仅指伤寒或中风之人。“反欲得衣者”才是内真寒的实质,这里用“反”字,说明证候有反常。“身大热”,如果是真热,就会怕热,不欲得衣。既然“身大热”而“欲得衣”,说明“身大热”是假现象。接着得出结论,“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这里的“皮肤”指浅指表,“骨髓”指深指里。成无己曰:“皮肤言浅,骨髓言深;皮肤言外,骨髓言内。”“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与前相同,是真热假寒。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本条是承第 3 条对脉证的病机进行解释,并且补出太阳中风的具体症状,又出方治。
“太阳中风”是指太阳经中风证,“阳浮而阴弱”是指脉象,阴与阳是指浮沉而言,阳浮阴弱是浮缓脉象的具体描写。“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是通过脉象分析发热与自汗的病机。由于卫阳受风邪,故卫强,卫强就“热自发”;营阴未受邪,但与受邪的卫阳不平衡,不能为卫阳守内,加之卫阳受风,风邪为阳邪,其性开泄,所以就“汗自出”。这里用了两个“自”字,说明发热、自汗的必然性,明确了太阳中风的主症为发热、自汗。“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这三个都是形容词,形容恶寒、恶风、发热的特点与程度,其中啬与淅为互词,“啬啬”是怯冷貌,就是怕冷而不畅快的样子,“淅淅”形容恶风的程度,好像冷水浇身或是小水溅身的感觉。翕字的本意是雏鸟怕冷钻进母亲的翅膀下取暖,这里形容病人身热像是穿衣盖被过厚而捂出来的热。“鼻鸣干呕”,是风邪上扰,影响肺胃,肺气不利,鼻塞不通而鸣,风邪干胃,胃气不降而上逆则干呕。干呕是有声无物,但太阳中风的呕吐,以呕为主吐为轻,甚至是呕声嘹亮,吐物不多,或者干呕无物;也有心烦欲呕而不呕,所以仲景用“干呕”一词概括。
“桂枝汤主之”,是用桂枝汤解肌祛风来治疗。在《伤寒论》中,凡是用“主之”一词的,意思是审证无疑,方证吻合,可以大胆使用;或者说剑鞘符合,方证必对。
桂枝汤方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本条与 12 条并不重复,而是扩大了桂枝汤的使用范围。太阳病是表病,不仅限于太阳中风,杂病只要具备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就可使用桂枝汤治疗。而且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已具备了第 1、2、12 条的总和。汗出是辨证的关键。未言脉是省文,脉应该是浮缓。
太阳病,项背强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这一条是桂枝汤的一个兼证,兼有项背强
证。
强,读 jiàng 或 qiáng 都行。
字是个象形字,读 shū,指雏鸟羽毛不丰,欲飞不能,只是头项前引,不能顾盼的样子;又如雏鸡怕冷,头项屈伸,发出 的声音,这是一个生动形象的症状描写,说出了太阳中风较重,风邪伤及太阳经,使太阳经脉不通畅,并且太阳津液被风邪所伤的病理机制。用葛根能协同桂枝汤解表祛风,滋养津液,疏通经脉的凝滞,解除项背强 ,缓解经脉拘急。
文中用一个“反”字,别开生面。因为经脉拘急一般是寒邪收引凝滞引起,本条则是风邪燥伤津液,不能滋润经脉所致,所以用“反”字表明不寻常的病机。
“将息”二字古人缺注,刘渡舟教授查得日人山田正珍《伤寒论集成》:“'将’字训为行;'息’字训为止。言服药之法,病差则不终一剂止之,不愈则服至二三剂,此所谓将息也。”
本方应当是桂枝汤原方加一味葛根而无麻黄。《伤寒论》是一本兵火残余之书,不免有误,这里录一段林亿等人校书时的按语,说明这个问题。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无汗出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加葛根耳。”据《玉函经》记载,本方无麻黄较确切,汗出恶风不应当再用麻黄发汗。麻黄可能是传抄的衍文。再者,桂枝加葛根汤与葛根汤是一方两名,不合情理,一定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