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出色男孩的培养,需要父母给予“情感指导”和“行为指导”
“望子成龙”是每一个家有男孩父母的期盼,然而如何才能教育好一个男孩,对于男孩父母来说,却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在养育男孩的过程中,有喜悦,有欣慰。但更多的也许是对男孩教育的无助和焦虑,因为你发现,有时候,无论你是苦口婆心地劝解,还是暴风骤雨式地批评,孩子依然无动于衷,我行我素,自己的心都操碎了,儿子的问题却越来越多,为什么呢?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
父母教育男孩,就如种花木一样,需要了解男孩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了解男孩和女孩的性别差异,然后根据情况,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男孩。
而那些令男孩父母头痛和焦虑的问题,也许是因为:
父母不了解男孩相对于女孩的一些显著的性别差异。
因为父母不了解男孩相对于女孩的一些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孩的一些正常行为却成了父母眼中的严重问题。
比如,因男孩天性好动而导致课堂上坐不住,因男孩攻击性强而导致喜欢动手打人,因男孩不善表达情绪而导致易怒、发脾气等问题。
不了解男孩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几乎在每个男孩小的时候,都会得到很多“昵称”,例如,“捣乱鬼”“破坏王”等。男孩之所以会得到这些称号,都是因为他体内的睾丸素。
在《性别差异心理学》中提到:
还在襁褓之中时,男孩身上就富含一种叫做睾丸素的物质。它是一种雄性激素,因为它的存在,男孩喜欢爬树登高,喜欢富有刺激性的比赛,喜欢做冒险性的事情。
当父母不了解这两点时,就有可能对男孩采取不当的教养方式,这样做,不仅不能让男孩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还让自己在教育男孩的路上屡受打击。
所以,要想教育好男孩,就需要父母顺应男孩的身心发展规律,做好两个指导。
情感指导,让男孩学会情绪管理。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提出:
“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你没有自我认识,如果你不能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如果你不能推己及人并拥有有效的人际关系,无论你多么聪明,都不可能走得很远。”
情绪人人都会有,情绪的爆发是一种本能,但是,负面情绪若不加以控制,任其肆意发展,它就是洪水猛兽,会吞噬所有美好和幸福。
因此,学会情绪管理,对每个人都很重要,而对男孩来说,尤其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传统的教养观念中,男性是坚强的,尤其是父母经常教导"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孩子要坚强”,父母制止男孩用哭泣表达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男孩自身的情感发展。使男孩远离健康的沟通、情感的认知和表达。
就如嘉应学院教育科学院副教授于珍指出:
如果家长总是终止孩子哭闹,看似立刻起到了效果,但实则是用硬性的形式强制压抑住了孩子的情绪。
而且,研究中发现,女人能更自然地通过语言、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男人则更倾向于压抑、掩盖甚至否定自己的情绪。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
“未曾被表达出来的情绪,是永远都不会消失的,他们只是被'活埋’了,总有一天会以更可怕的方式爆发出来。”
因此,对很多男孩来说,当被压制的痛苦、恐惧、忧伤和悲痛久了,会以怒火的形式发泄出来,而这有可能造成伤人伤己的后果。
而在另外一些男孩身上,情感压抑最终导致了自杀。男孩实施自杀的可能性是女孩的4倍。
因此,父母需要帮助男孩从小了解自己的情感世界,试着教导他们对情感的表达方式,让男孩学会情绪管理,是男孩健康成长的必要的一课。
帮助孩子积累表达感受的词语。
父母是孩子的情感导师,可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机会教孩子掌握一些表达感受的词语,比如,当孩子遇到困难或挑战时,可以对孩子说“你现在一定很郁闷吧!这道题确实很难”;当孩子被误解时,可以对孩子说“你是不是很委屈啊”等。
告诉孩子一些关于感受的身体反应。
父母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基本常识,让孩子了解当我们遭遇某种情绪的时候,身体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比如,当人们害羞时,脸会变红;当人们愤怒时,会咬牙切齿;当人们沮丧时,会垂头丧气。
引导孩子正确表达情绪。
每个孩子都有权利以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父母要做的就是告诉孩子,情绪的表达需要适度、表达情绪的方式要正确等。
比如,当六岁哥哥最心爱的玩具车被三岁弟弟弄坏时,哥哥可能会怒火中烧,甚至通过武力来表达。这时,我们就要告诉他:“宝贝,弟弟是不小心弄坏的。不过,你也不能通过打他来发泄你的愤怒。你可以大声告诉弟弟,不能乱扔别人的东西。如果下次你再这样,我的所有玩具都不给你玩了。
当男孩大一些了,父母鼓励他谈论自己的情绪,如果遇到不好的事情一定要立即把自己的感受告诉父母。
允许孩子恰当释放情绪。
让男孩释放情绪,远比压抑他的情绪,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允许孩子通过恰当的方式释放自身的情绪,比如,在地上跺脚、大声哭泣、拍打毛绒玩具等。
当孩子宣泄和释放情绪后,我们既不要冷嘲热讽,也不要视而不见。最好的做法就是给他一个热情的拥抱,给他温暖的关爱,鼓励他向我们倾诉,继续释放尚存的负面情绪。这样做就可以给予孩子安全感。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可以 为他设立一个特别的区域,告诉他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在这里打沙袋或通过运动、听音乐等方式来发泄情绪。
行为引导,让男孩学会行为控制。
儿童心理学专家认为,
男孩爱冒风险、专断自负、斗殴、争吵、自吹、喜欢出风头等倾向与睾丸素的分泌直接相关。
面对好动、调皮捣蛋、喜欢冒险的男孩,父母制定合理的界限和适度的规则可以确保孩子的安全和自由,而且,从小有规则意识的男孩,在进入学校和步入社会以后,他们就会更愿遵守规则,自律性就会比较强。
因此,在不同的阶段,父母根据男孩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为孩子设定适当的限制、明确行为的界限,是养育孩子的一项重要任务。
孩子的规则意识,需要从小培养。
父母建立的规则要适应孩子逐渐提高的能力,尤其要跟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行为能力相匹配。在进入小学之前的幼儿阶段,父母给孩子制定规则需要循序渐进,分阶段、分步骤实施。
美国心理学家格林斯凯把养育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其中,从孩子两岁到四五岁处于第三个阶段——权威阶段:父母开始制定规则并执行,对孩子的爱是手把手教给他们规则和要求。
2岁左右:规则主要针对在孩子安全、他人安全方面,比如不碰危险的东西,不打、踢、咬人等。
3岁左右:规则更多的要求是孩子关于礼貌行为和适当的自我照顾,比如学会说“谢谢”、整理玩具等。
3岁以后:要求孩子进行更多的自我照顾,比如自己穿衣服、能按要求上床睡觉等。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时,要遵循两个重要原则:
事先定好的规则,一定要严格执行。
如果事先定好的规则比较明确和清晰,一旦孩子没有遵守,我们就需要采取措施强化这些规则。有时候,可能因为特殊情况,导致规则需要变通,那么也需要告诉孩子这是特例。
为孩子立规矩,大人意见要统一。
为了保证规则教育的一致性,父母必须在基本原则和具体实践上达成共识。
教育家史蒂夫在《养育男孩》书中写道:
男孩成长为坚韧、有责任感的男人,需要坚定、友善的领路人。
父母作为男孩成长中的领路人,一定要做好"情感指导,让男孩学会情绪管理”“行为指导,让男孩学会行为控制”,这样可以帮助男孩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