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用种种细节再次打开了那段封存的记忆

年长一点的朋友都还记得毛泽东去安源的这段历史,有的也可能是源于《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这幅油画对从那个动荡年代走过来的老一辈们来说,可谓是家喻户晓。油画以毛泽东到安源组织工人运动(1921年)并举行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2年)为表现题材,开创了无产阶级美术创作的新纪元,该画的单张彩色印刷数量累计达9亿多张(不含转载),被认为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张油画”,创造了中外美术史上的神话。1995年,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分行以605万元的成交价拍下了这幅由画家刘春华绘制的作品,也是当年轰动一时的大事件。

一幅油画,能有着这样的展现力和影响力,也可见当时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老一辈人中的心目和地位。回想这段历史,有太多值得我们记住和重温的地方。电视剧《大浪淘沙》在近期播出的几集中还原的就是这段光辉的历史,把油画中所要展现的那种精神力量转移到了荧屏上,这幅油画问世于1967年,毛泽东去安源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21年,也就在党的一大结束之后。追了剧的朋友可能都看到了,这边当选后的陈独秀在渔阳里2号被捕,那边毛泽东本着党一大的精神秘密回到老家湖南展开工人运动,毛泽东的这段经历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一个萌芽。

《大浪淘沙》中的这一段展现直接还原了毛泽东去安源的这幅著名油画,也让许多观众想起了这段封存已久的历史。当时,毛泽东以办学为名来到江西安源,投奔生活在这里的湖南族叔毛紫云。在来安源的这一路,毛泽东亲眼见到了感受到了安源工人阶级的困苦生活,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甚至是有年纪轻轻的工人暴尸街头,这一切对毛泽东的触动都很大。毛泽东之所以舍近求远来到离老家几百公里外的安源,就是因为这里有一万多名煤矿工人,百分之七十以上是湖南人。但这里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和被压迫的程度是让人无法想象的,矿上的小孩儿中流传着一句这样的顺口溜,“少年进碳棚,老来背竹筒,病了赶你走,死了不如狗。青壮年意外死亡。”这基本就是安源矿工的真实写照了。

还原得真实不真实,还得细节说话,剧中毛泽东随工人下窿,穿着粗布汗衫,包着头巾,黑咕隆咚的矿洞中闪烁着的是一张被汗水浸透了脸,镜头捕捉到的这些小细节仿佛重新开启了那段封存的历史。还有初到安源来到族叔家中,族叔悄悄在毛泽东耳朵边上说的一句话,震撼程度甚至超越了镜头下展现出的所有,族叔说:“有矿主算过,每生产十千吨煤,就要死三个半工人。”仅仅是两个数字,观众已然能脑补到状况的惨烈,资本财富的累计,全是劳苦大众用命换来的,起的比鸡早,干的比驴还累,但是这命还不如骡马值钱,死人是家常便饭,这就是活生生的血钻。

《大浪淘沙》虽然是一部历史题材电视剧,但该剧的表现力成功地让观众感受到了历史大潮冲刷之下的人物命运感,有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相比其它党史电视剧更多了一层人文关怀。这些曾经响亮的名字如今很多已掩藏在了历史深处,在建党百年之际,告慰先贤英烈之时,是时候让今天的观众熟悉、了解并走近他们,铭记他们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