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里的“国宝”龙岩寺:主要建筑为金、明时期,金大定二年朝廷赐额
瑞视觉与L兄的晋东南古建筑摄影之旅第一季,选择在了有“全国文物第一县”之称的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
陵川县下辖的礼义镇居然有崔府君庙、南吉祥寺、北吉祥寺和龙岩寺4座古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在无愧“全国文物第一镇”的美誉。
礼义镇4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龙岩寺,位于县城去镇上的路边梁泉村,距县城约10公里,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图为无人机航拍的龙岩寺在梁泉村的位置。
据寺内碑方记载,龙岩寺原名龙泉寺,为当地百姓祈雨求福之所。
669(唐总章二年)又称龙严寺,殿内增塑佛像,供人们祈求顶拜。
1129年(金天会七年)僧惠耀主持创建过殿,1131年(金天会九年)增修法堂。
1162年(金大定二年),寺院主持到官府买额,朝廷赐额曰“龙岩寺”沿用至今。
1580年(明万历八年),又大兴土木,葺补修缮。
现存正殿和寺内其它主要建筑为金、明时期的建筑。
寺址坐北朝南,分为上下两院,南北长58米,宽31.6米,总占地面积1832平方米。
上下两院逐级而上,各院建在平台之上,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山门(再仅存基址)、过殿、正殿,东西两侧分布有钟鼓楼(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垛楼、耳殿、禅房,现存过殿为金代遗物,其余皆为明代建筑。
现寺院中轴线南的山门和左厢房已不存,但过殿以北的建筑却十分完整,其中下院的过殿和上院的后殿最具文物价值。
上图为下院的过殿,建在五层砌筑的青石台基上,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铺以灰色筒板瓦,屋脊为陶灰色飞龙装饰,两边龙吻对峙。
寺内主体建筑过殿位于前院中轴线上,为1129年(金天会七年)所建,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近方形。殿前设有台基高0.9米,砖砌而成。
屋顶单檐山式,灰瓦布顶。檐下柱头斗拱一周,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补间无斗拱。主体梁架四椽栿,通檐用三柱,结构规整古朴。
过殿前檐用四柱顶撑,柱头有卷刹,施补间斗拱,昂为琴面式,斗拱用材硕大,是典型的金代建筑手法。
斗拱、梁架呈现唐宋早期建筑之风格。前檐明间设门,次间置窗,再明间为小板门,为后人所改制。四周檐柱石质,柱础均覆盆式,刻有宝装莲瓣花饰,雕刻甚为精致。
两山墙内壁有壁画,外镶有金大定三年《龙岩寺记》石碑一通。
上图为国殿内供奉的神像。
过殿的背面,从北往南看。
龙岩寺后院的正殿,悬挂“大雄宝殿”牌匾。
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平面长方形,单檐悬山顶。正殿和寺内其他建筑为明代建筑。龙岩寺具有较高的建筑历史价值。
龙岩寺后院的正殿,悬挂“大雄宝殿”牌匾。
龙岩寺的梁架木构,体现出古代匠人高超的建筑技艺。
龙岩寺室内山墙上的壁画,隐约可见。
龙岩寺有前后两院,主要建筑有过殿、正殿、配殿、廊庑等30余间。
上图为过殿东侧的配殿。
大雄宝殿走廊两侧,存有二通完好的金代石碑。
东侧这通,是金大定三年,由本县平城人贞元年间进士赵安时撰写的《龙岩寺记》,碑文以草、篆、隶、楷、行等多种字体镌刻,书写流畅,刻工精湛,书法价值较高。
大雄宝殿走廊西这通石碑,是金大定二十五年,由当地的乡贡常谦撰写的《新建龙岩寺法堂记》,真实地记录着该寺的创建过程和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一说,寺名来自雄宝殿后面的这块“龙岩”。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礼义镇梁泉村的龙岩寺,村子里的“国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