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思维帮农村孩子与手机保持距离
孔祥渊
——防治农村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系列评论之二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已成为学生触网的主要途径。面对农村未成年人沉迷手机愈发严重的现象,家庭、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如何应对?我们需要转变思维,把堵疏结合作为一个基本原则。
“堵”是一定要的,这与当下网络的传播特征密切相关。为吸引用户的注意力,网络内容生产方“无所不用其极”:营造一种轻松舒适的氛围,让未成年人“流连忘返”;创造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让未成年人“乐不思蜀”;建构一种隐性强制的环境,让未成年人“不能自已”。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网络内容的生产者对未成年人的痛点、敏感点、注意力分配等问题进行了非常精深的研究,并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例如,他们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征,提供了各种网络终端和内容体系。对未成年人而言,这种刻意设计具有成瘾性。如果放任不管,不去“堵”,未成年人往往会被吸引住眼球,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所谓“堵”,指的是通过各种较为硬性的、管控的方式缩短农村未成年人使用手机和接触网络的时间。这需要各主体从自己的角色出发,使用适宜的措施或方案,尽可能减少农村青少年与手机的接触。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出台相关的管理规定和指导方案,为学校、教师管控学生手机提供制度支持及方式、方法指导。学校需要制定相关的制度,明确禁止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时间,并详细、合理规定对违反者的处理方式。每一位教师则应该成为积极的参与者、监督者。对于那些违反规定、在校使用手机的学生,教师需要以符合规定的方式暂时没收学生的手机,并给予适当的教育、引导。家长也要有自觉意识和沟通意识,通过与孩子民主协商,共同制定使用手机等网络终端及接触网络的时间、场合,并严格予以执行。只有“堵”远远不够,“疏”的作用要发挥出来。
所谓“疏”,指的是通过各种较为柔性、引导的方式减少农村青少年接触手机和网络的意愿、时间。农村未成年人更容易沉迷于手机,往往由于其缺乏接触更具有吸引力的活动的机会,甚至不知道该如何脱离网络的吸引。所以,对农村未成年人的沉迷手机现象进行“疏”,至少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提供多种资源,精心设计教育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乃至社会要看到农村孩子缺少“丰富生活”的困境,加大资源投入和资源引入,通过创办更具有吸引力的校园生活、课外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青少年看到网络之外的精彩,进而主动离开网络。另一方面,教师、家长要传授“脱网”的方式方法,提高农村青少年远离网络的意识、能力。相关研究显示,父母有手机依赖行为,其子女手机依赖的比例几乎翻倍。在家庭中,家长要有学习和成长意识,以身作则减少手机使用时间,为农村青少年的理性使用手机提供榜样。在学校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互动,关心学生各个方面的生活及日常变化,以减弱农村青少年的手机沉迷现象。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家长学习的各种“脱网”方式方法应该是科学的,而非随意的。因为有些个人一时兴起而采用的方法不仅对青少年脱离网络无效,甚至还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作者系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