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懂《道德经》,就不会把道家智慧的训练方法,当成道家的智慧了

一说起道家的智慧,有些人就想当然地以为处下不争、上善若水、抱残守缺、恬静淡泊、知足常乐、守柔守弱、若愚若谷等等,就是道家的智慧。
还有人,对老子的《道德经》进行了摘抄,从而编成了《道家八大智慧》、《道家十大智慧》等文章。
也有人把顺势而为当成是道家的智慧,认为只要顺势而为,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更有人,把什么柔、静、慢也当成了道家的智慧。
每当看到这样的文章或视频,真想当面问他们:“你们懂不懂智慧这个概念?你们有没有查过词典?或者百度过智慧这个词条?”
只可惜在网络上,只能看到他们的文章和视频,却见不到他们的面,所以只好写下这篇文章,权当对他们这些说法的评论和纠正。
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有关于智慧的文章和视频,也经常见诸于网络。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大词典》第五卷,把智慧解释为聪明才智和佛学般若的意译。
佛学上所说的智慧,虽然有着更深奥的含义,但我们现在并不讨论佛学,所以也就不引入佛学对智慧的理解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智慧一词有着明确的解释:“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新华汉语词典》,也把智慧一词解释为:“具有对事物正确理解、发明创造的能力。”
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智慧是一种高级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包括了人对一切事物的认知、分析、判断、探求等所有的能力,智慧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体现为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知,智慧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本领!而不是一种方法,也不是一种做法!
很显然,处下不争、上善若水、抱残守缺、恬静淡泊、知足常乐、守柔守弱、若愚若谷、顺势而为、柔、静、慢等等,所指的都只是某一种方法或者做法,而不是指一种能力。
智慧与方法的区别,那是不言而喻的,智慧在那里都需要,在那里都用得着;而方法或做法,是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的,就拿上述的处下不争、守柔守弱等做法来说,在处理日常的人际关系时可能用得上,但在面对竞争博弈乃至克敌制胜时,如果仍然采用处下不争、守柔守弱等方法,恐怕就要吃大亏了。
大家都可以在各自的实际生活中,看看究竟有多少人,是依靠处下不争、守柔守弱等方法来取得成功的,而不是依靠纵横捭阖、努力拼搏来取得成功的?
可以肯定的是,仅仅依靠处下不争、守柔守弱等方法,是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事事都能取得成功的。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用了所谓的处下不争、守柔守弱等方法,就能实现“富国安民、强兵战胜”,就能达到《道德经》所说的“求以得,有罪以免”,那真是不可想像的事。
至于有人说顺势而为就是道家的智慧,其实这样的说法也是不对的!
一,所谓的顺势而为,也只是一种做法,而不是一种能力,能够做到顺势而为的,才是一种能力。
二,顺势而为这个道理,几乎人人都懂,但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得到,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即使懂得了凡事都要顺势而为这个道理,也不一定能做到顺势而为。
就像不少炒股的股民,谁不知道顺势而为?谁不知道趁着低价买进,再趁着高价卖出?但又有多少股民,真的能够做到这样的顺势而为呢?
这就是智慧与方法的本质区别,如果只是知道了顺势而为这个方法,却不能够运用顺势而为这个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那又有什么用呢?好比一个练武之人,虽然也懂得左勾拳右摆拳,却不会在实战中运用,还不是要挨打!
像这种“你要顺势而为呀”、“你要道法自然呀”、“你要以柔克刚啊”等空洞的说法,就像“你要发财啊”、“你要找个好对象啊”这样的话一样,说了等于没说,还不如不说!
真正的智慧,并不是只说一句“你要顺势而为啊”这么简单,而是要告诉你:“如何才能做到顺势而为。”
还有人说,柔、静、慢就是道家的智慧,那更是笑话!如果你要练太极拳,当然需柔、静、慢,但实际生活又不是太极拳,哪有人在实际生活中用了柔、静、慢而取得成功的?
所以,上述的种种说法,其实只是某种具体的方法或做法,根本就不属于智慧,更不是什么道家的智慧。
也许,有不少人会提出反对意见,会说处下不争、上善若水、抱残守缺、恬静淡泊、知足常乐、守柔守弱、若愚若谷这些说法,难道不是老子的《道德经》所提出来的吗?老子的《道德经》不是也包含了柔、静、慢的思想吗?
这个问题,才是关键问题!道家文化的关键点,也就在这里!
这正是本篇文章所要重点论述的内容,也是本篇文章的题目所指出的,道家的智慧可不是道家智慧的训练方法,不能把道家智慧的训练方法,当成了道家的智慧!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提出的处下不争、守柔守弱等方法,其实只是道家智慧的训练方法。
道家的智慧,也就是人的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就是用这样的训练方法练出来的!
这就如同,俯卧撑可以训练人的力量,是一种人体力量的训练方法,只要人有了力量,不但可以参加举重等体育比赛,还可以干很多的体力活,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基本常识。
但俯卧撑这个动作,却不是举重或者干体力活的动作,谁会用俯卧撑这个动作,把举重杠铃举起来呢?或者,谁会用俯卧撑这个动作,来做搬砖、挖地等体力活呢?恐怕普天之下都不会有这样的人吧!
道家文化也是如此,处下不争、上善若水、抱残守缺、恬静淡泊、知足常乐、守柔守弱、若愚若谷、柔、静、慢等等,都只是道家在训练时所用的方法,而绝不是在实用中所用的方法。
老子在《道德经》中,之所以要提出处下不争、守柔守弱等说法,并不是要人们用这样的方法去做事,而是要人们用这样的方法,先让自己的心灵达到虚无空灵的境界。
如果,人们能够用处下不争、守柔守弱等方法,让自己的心灵达到了虚无空灵的境界,那么就能在自己的心灵中,像灵光一闪一样的拥有了灵感,有了灵感就可以写出让人信服的文章,就可以想出恰当适宜的方法来做好一切事情。
这灵光一闪的灵感,就是道家文化所讲究的无中生有,也就是修道之人所追求的——智慧!
为什么修道之人一定要达到了虚无空灵的境界之后,才会产生灵光一闪的灵感智慧呢?
因为,老子的《道德经》告诉我们,当我们运用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对天地万物的生长发展进行逆向的逻辑推理之后,就可以推理出在宇宙天地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一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这个道是先于天地而生的,是存在于天地之前、宇宙之外的,也是存在于人们的任何想像之外的,是先天的!
正因为道是先天的,所以道的形体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是虚无缥缈、恍恍惚惚、窈窈冥冥、寂兮廖兮的。
又因为人们的思想都是后天的,用后天的思想当然是无法想像先天的混成之物的,所以这个先天的道,不是人们的任何想像所能想像的,人们只能知道有一个道的存在,却没有办法用思想来捉摸到这个道。
老子的《道德经》认为,虽然道的形体是无形无状的,但是道“可以为天地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宇宙天地都是道所生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万事万物都是道所生的。
这就是,道的作用是能生天地、能生万物,是生生不息的,是具有好生之德的。
所以道家文化认为,道的形体是虚无空空的,道的作用是生生不息的,虚无空空的道生成了有形有质的天地万物。
对于修道人来说,就是要效法道的虚无空空,就是要让自己的心灵,也能达到虚无空灵的境界。
因为,虚无空空的道体才有着生生不息的道用,无形无状的道体才具有对万事万物的好生之德。
人的心灵,若也能达到虚无空灵的境界,就是接近于虚无空空的道体,也就能得到生生不息的道用。
老子《道德经》的重中之重,也是全部《道藏》的重中之重,就是“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要努力让自己的心灵达到虚无空灵的境界。
若真能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真能让自己的心灵达到虚无空灵的境界,就一定能体会到来自于道的生生不息的作用,只要能体会到生生不息的道用,就能让自己的心灵产生智慧,凭着智慧就能做好所有的事情,做好所有的事情,就是体现了道的好生之德,同时还能体会到先天一炁的发动。
真正的道家文化,最注重的是智慧的成就,而对于瞒天过海、偷梁换柱之类的方法并不注重,因为对于道家来说,只要智慧成就了,方法是可以信手拈来的,可以想要什么方法就想出什么方法,而且想出来的方法都是最恰当适宜的方法。
对于道家来说,向别人学来的方法都是死的,只有凭着智慧随时随地想出来的方法,才是活的。
如果有人把方法和做法当成了智慧,那这些方法和做法学得再多也都是死的,是不可能与道家智慧下产生的活方法相提并论的。
这就是智慧与方法最本质的不同,有了智慧就可以灵活地想出成千上万种方法,别人想不到的办法,有了智慧就能想到,而且能想到的,都是最恰当适宜的活办法。
就如同,有了力量,可以举重、搬砖、干体力活;同样的,有了智慧,可以随时随地地想出最恰当适宜的办法,来解决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力量的训练,可以用俯卧撑、引体向上、举亚铃等方法;智慧的训练,当然就是用处下不争、上善若水、抱残守缺、守柔守弱等方法。
简单来说,这些道家智慧的训练方法,无非就是让人抛开自我,抛开自我的情绪和私欲。
人的心灵,之所以很难达到虚无空灵的境界,就是因为自我的情绪私欲充满了自己的心灵,若能彻底抛开自我的情绪私欲,心灵也就随之虚无空灵了。
综上所述,处下不争、上善若水、抱残守缺、守柔守弱等方法,就是让人抛开自我的训练方法,而且都是最好最有效的训练方法。
如果有人以为处下不争、抱残守缺、守柔守弱等等,就是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相当于用俯卧撑、引体向上、举亚铃的动作,来进行举重、搬砖、干体力活,或者用来克敌制胜。
试问,有谁会用俯卧撑的动作来搬砖的?或者用引体向上的动作来打擂的?
那些根本不懂得道家文化,却偏要炮制《道家八大智慧》、《道家十大智慧》的行为,真可以休矣!
如果有人说《道德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只能说明他不懂老子
一个人有没有学道?就看他的说话有没有依据?这是道家文化的标志
梁启超都看不懂的李商隐《碧城》诗,用了道家智慧就能通顺地看懂
《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真正含义,可不是用现代汉语所理解的那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