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界顶端人物控制力太强,好的研究很难脱颖而出
图源 | 网络,与正文无直接关联
作者 | 拙棘
本号原创
我国当下的学术体制基本是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逐渐形成的,80年代崭露头角的一代人一直支配着学术界,这在别的行当是很不可思议的。工商产业界几乎三五年就会有新的一批风云人物诞生,产业形态、商业模式的快速变迁刺激着工商界的代际更替。政界也有非常严格的年龄限制,每个年龄段都有具体的上升和退出轨道。
学术界特别是文科学术界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内循环生态,这和别的行当很不一样。比如产业界,市场会对你的产品做出非常高效的反馈,你的命运取决于这种反馈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学术“产品”的好坏则基本是由学界内部的一套规矩来认证的,因此学术生态不容易被外部力量冲击,天然具有稳定性、保守性。
学界权力的代际更替停滞,与此同时,学术发展却是一日千里,基本上以5年10年为单位去看博士论文,都会发现中文学界在飞速进步。这倒不是说现在做得有多好,只是起点太低,二三十年前的学术界本土积淀单薄,外文资料、外语能力匮乏,做出来的东西放到今天完全没法看。而因为代际更替停滞,特别是因为项目、论文这套体制的建立,顶端人物的控制力无比强大,好的研究、好的研究者很难脱颖而出,能混出来的往往是老一辈喜欢的那些东西,能维护当下权力格局的那些东西。
因此——套用马哲的话讲——现在的学术“上层建筑”和学术“经济基础”已经极度不匹配了,前者对后者来讲几乎完全只是一种桎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