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29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 甘草(炙)合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29条、30条讲的是同一个病人的情况,已经不是表证的太阳了,而是出现了里证,两条结合在一起看比较合适。

病人一开始的脉证表现:脉浮而大、自汗出、小便频、心烦、微微怕冷、下肢拘急。乍一看,脉浮、自汗出、怕冷,这是太阳中风,应该选择桂枝汤治疗,同时汗出的比较多,又有下肢拘急,所以又加上了附子,也就是桂枝加附子汤(参考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20),30条中的“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就是说明额外加上了附子,但是病人吃上以后,反而病情加重了,出现了四肢逆冷、嗓子干、烦躁不安、呕吐上逆的情况,也就是原文说的“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所以这时使用桂枝汤一类的方剂是错误的,也就是原文指出的“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了”。

如果是桂枝加附子汤证的话,病人怕冷的情况会比较重,不会是“微恶寒”,同时小便应该是困难,不会“小便数”。

常见的情况是出汗多了小便就少,或者小便多了出汗就少,出汗跟小便是一多一少的关系,病家此时津液丢失的比较严重,既有体表的汗出,又有小便频数,这说明是身体固摄不住,不能收敛了,并且这种固摄不住,不是体表的问题,如果是体表的话还是桂枝加附子汤的表现——汗出多、小便难、怕风怕冷严重,此时病家是内虚,是身体内部固摄不住才对。

体内的疾病分成两种,一种是里阳证,也就是阳明病,一种是里阴证,也就是太阴病,阳明病是实证、热证,太阴病是寒证、虚证。身体内部虚弱的疾病都是太阴病的范畴,所以此时脉浮而大、自汗出、小便频、心烦、微微怕冷、下肢拘急是太阴病。

自汗出、小便频,这是体内阳虚不能固摄的表现;因为津液通过汗、小便丢失了,筋脉得不到濡养,所以才有拘急;脉大是无力之象,只是脉形大,但脉是虚弱无力的,正气虚弱,不能固守,气机外散,所以才大,“大则病进”,因为脉大,所以轻取就能摸到,所以才浮;微微怕冷,说明阳气亏虚不严重;心烦是阳气浮张之象,气机收敛住了,也就不烦了。

这种情况的治疗,直接温补里阳,使里气充足能够安居在体内即可,所以直接选用甘草干姜汤就行,也就是温补里阳。此时病家是存在自汗出、小便数的情况,这说明津液是以丢失为主,并不是完完全全的亏虚了,所以不用养阴养津。

这是里阴证,也就是太阴病,但是当时那位医家认为是表证的太阳,选用了桂枝汤一类的方剂促使阳气外出,所以服用后里阳外散更明显,气机更加浮张——阳气津液不能到达四肢了,所以就出现了四肢逆冷的厥证;津液丢失更多了,咽喉部也得不到濡养了,所以咽喉干燥;阳气浮张明显,就不是心烦,而是烦躁了;里阳外散,胃气上逆,就出现了吐逆。这还是一派里阳不安而外散的表现,所以依然选择甘草干姜汤治疗。

这是按照条文表面意思来理解的,把这时的脉证补充完整,病家会有——脉浮而大或沉弱、自汗出、小便频、微微怕冷、下肢拘急、四肢冷、咽喉干燥、烦躁、嗳气干呕或呕吐等,这是甘草干姜汤的脉证表现。这位病家此时可能存在胡言乱语的情况,但是不严重,所以不重点讲述。

服用甘草干姜汤以后,里阳充足,可以固摄了,病人汗出、小便也正常了,怕冷、手脚凉、呕逆等情况也消失了,但是还有下肢拘急,这说明存在真正的津液不足,下肢得不到濡养的情况,再选择芍药甘草汤来养阴养津就可以了。

等到病家下肢拘急也好了,只是偶尔胡言乱语了,稍微再吃些调胃承气汤,把内热降下去,使阳明病恢复就行。

如果一开始的时候,病家出现脉浮而大、自汗出、小便频、心烦、微微怕冷、下肢拘急,医家不仅用桂枝汤一类的来发汗,还用了烧针等外散阳气的方法,导致里阳丢失严重,就不能只用甘草干姜汤了,得再加上附子,也就是直接选择四逆汤才行。

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四逆汤都是太阴病的处方,也就是治疗体内不足的情况。甘草干姜汤以温补里阳为主,使身体内部阳气不外散,甘草兼有养阴养液的作用;芍药甘草汤是养阴液为主,同时疏通经脉,所以可以针对身体拘急痉挛的情况,后文的小建中汤大量使用芍药就是治疗腹部拘急的;四逆汤是在干姜附子汤的基础上加上了附子,同时调整了干姜、甘草的剂量,是太阴病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处方,可以温补阳气、通畅阳气、固摄阳气。

调胃承气汤是针对里阳证的,也就是体内阳热亢盛的阳明病,用大黄、芒硝、甘草将阳热肃降下去,如果内热不严重,但腹胀明显,还有大便不通,需要选择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如果阳热也重,腹胀腹痛也明显,大便还不通,就得用大承气汤了——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这一段重点是讲述表证入里的一些情况,也就是太阳病转属为太阴病的几种表现,这已经不是太阳病了。

几首处方的临床常用剂量及煎服方法:甘草干姜汤——炙甘草18克,干姜9克,三碗水泡四十分钟,熬剩下1.5碗,分两次温服;芍药甘草汤——白芍18克,炙甘草18克,三碗水泡四十分钟,熬剩下1.5碗,分两次温服;调胃承气汤——酒大黄9克,芒硝9克(烊化),炙甘草9克,三碗水熬剩下一碗,再加入芒硝化开,每次少喝一点,一天服完;四逆汤——附子9克,干姜6克,炙甘草9克,身体强壮的人,附子可以用15克,干姜9克,三碗水泡四十分钟,熬剩下1.2碗,分两次温服。

(0)

相关推荐

  • 伤寒第29条说疑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29条言: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 ...

  • 二十九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2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字面意思是说:太阳病,外证依然存在,脉是浮弱的,治疗上依然需要通过出汗的方法,这时应该用桂枝汤一类的方剂. "宜"字说明不是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3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 上七味,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4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外证"的含义,跟前面42条所分享的一致,是指太阳中风证,也就是桂枝汤证. 这条是指太阳病经过治疗,外证依然存在,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1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这一条是倒装句,正常的顺序应该是"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0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39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病家表现出来的是浮缓脉,身上不像前面38条那样疼痛,只是感觉沉重,并且沉重不是持续存在的,是时轻时重的,同时没有少阴病的表现,这时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5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这一条挺有意思的,有很多需要关注的地方,我们先说说字面意思:病家得的是太阳病,也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6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这一条也存在倒装情况,"麻黄汤主之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38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