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唯有热爱,方可抵御岁月漫长
唐朝的建立者,以雍容的态度包容了一切,所以我们看到的大唐宛如一副包罗万象的美丽画卷。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幅美丽的画卷上,女人可以提出离婚,皇帝可以怕老婆,道士可以建功立业,和尚可以成为书法家,歌姬可以成为诗人,乞丐可以做官,剑客可以记入历史。
今天,我们要说的不是歌姬,不是剑客、也不是道士,而是一个和尚。
和尚历朝历代都有,但个性出色的并不多,但这个和尚有些例外。他叫怀素,能在灿烂的大唐的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靠的不是念经打坐,而是独一无二的书法。
书法有很多种;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他选了最后一种,偏偏还是狂草。无论谁看了都要问一句:“一个和尚能写好狂草么?”
答案是:“能”
草书发展历史悠久,最大的特色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通俗点说,狂草作为草书的一个分支,从诞生之初,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肆意、洒脱、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多变。这样的特色要求书写它的人必然有洒脱的性子,肆意的人生,豁达的心怀,唯有如此,才能写出狂草的韵味。
这样的要求,最好的人选其实是剑客、是道士、是诗人,不会有和尚,但历史与我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大唐最奔放的狂草大师,偏偏是一个和尚。
提起草书,他绝对是绕不过去的那道坎。
今天,我们一起走入他的世界,看看他的狂草人生。
公元737年,怀素出生。这是一个值得记忆的年月,因为这一年,大理少卿徐峤(或作岵)奏:“今岁天下断死刑五十八,大理狱院,由来相传杀气太盛,鸟雀不栖,今有鹊巢其树。”于是百官以“几致刑措”(汉文帝时,“几致刑措”,谓刑法几乎搁置不用),上表称贺。
大唐上下洋溢着盛世的喜悦,谁也没在意一个怀素的到来。
和很许多孩子一样,少年的怀素很平常,该吃吃该喝喝,该闹腾的时候闹腾,甚至打架斗殴一点都不含糊。
你要说他将来能成为大唐书法史上数一数二的风流人物,打死也没人相信。
但一切的一切偏偏沿着没有沿着预演轨道走下去。
变故从他10岁那年开始,这天正在玩耍的他忽然放下了手中的玩具,对着父母说出了人生的第一个理想出家当和尚。忽发出家之意,对于他的决心,父母竟无法阻止。母亲一脸泪痕地拉着他的衣衫,苦苦劝说,都不能让他动摇心中的理想。
他出家了,还给自己取了法号“藏真”,史称“零陵僧”或“释长沙”。
按说,既然是做了和尚,那就该遵守和尚的规矩;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撸串,但这些与他而言似乎都是一纸空文。
他从来不拘泥于寺院的清规,喝酒是常态,撸串更是成了生活的必须品。
别人问起来,从他嘴里得到的回答永远只有一句:“你管我。”
久而久之,他成了寺院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没人理会他为何能喝酒,能撸串,还不用打坐念经,更多的人好奇的是他的书法。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发现,这个爱喝酒爱撸串的和尚也不是一无是处,他能写字,尽管这些字,他们根本不认识。
但有一点,他们可以肯定,这个和尚写的字谈不上多么好看,然而笔锋之间有一股肆意的姿态,配上酒精,醉醺醺的宛如一道迷香,让人痴迷。
每次和尚喝醉了酒,寺院的墙壁上、衣服上、器皿上,芭蕉叶上,总会多一些看不透的字,这些字洋洋洒洒很有醉态,好似一幅优美的画卷。
渐渐地,人们因为这些字,开始称他为“醉僧”。
而和尚似乎也找了人生的一大乐趣,除了必要的撸串喝酒,剩下的时间就是写字,写字要纸张、要笔、要墨,这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和尚没有。
起先,人们以为和尚闹腾了一阵就会放弃,再好的喜好,没有资金的支持,一切都是白搭。
但他们还是低估了和尚的决心,宛如他当年出家一般,只要自己要做的事,纵是千万人,依旧往矣。
几天后,和尚就拿出了自己的方案。
他将目光看向了寺院后面的芭蕉叶,宽厚肥硕的叶子很适合他练字,最关键的是寺庙的别的没有,芭蕉树却有的是,根据后人统计,至少有一万多株,每株按照十片树叶来算,足足有十万多片芭蕉叶。换而言之,和尚拥有了十万多张免费的宣纸。
这个发现让和尚很高兴,接下来的日子,他一头钻进了芭蕉森林,寻找自己的乐趣。
每天清晨,太阳刚刚放出光芒,和尚就将裁好的芭蕉叶放在自己的跟前,温好白酒,一口酒吞下去,便开始临帖写字。
他非常的勤勉,从早上到黄昏,从黄昏到深夜,周而复始。
这样的日子很真实,很潇洒,很浪漫,和尚天真的以为,这样的日子必然是长久的。
但他太过低估自己的勤奋,那股藏在骨子里的爱好,似乎给了他用不完的精力,一旦双手握上毛笔,他足以忘记了一切,脑海里剩下的唯有一连串的写!写!写!
也不知道在那一天,早起的人们看到了一件不可思议的景象,原本茂密的芭蕉森林,竟变成了一片焦土,明亮的光线,让人们不由自主的将目光看向后院,树还是那个树,墙还是那面墙,唯独那熟悉的十余万的芭蕉叶不见了。而那个肆意的和尚,正喝着酒提着毛笔站在芭蕉树前,在那些还没来及长大的叶子上肆意挥毫。
酷暑、严寒、狂风、暴雨,甚至漆黑的夜晚,和尚依旧在,手中笔从未停止书写。
我有时心想,一个和尚,得有多大的毅力和决心,才能摈弃一切杂念,专注于心中的理想。思来想去,唯有两个字热爱。
唯有热爱,方可抵御岁月漫长;唯有热爱,方才守得花开。
巨大的付出,取得了成就也是惊人的。
大诗人李白说他的草书天下第一,无人能及。
诗人贯休写诗说:醉来把笔猛如虎,粉壁素屏不问主。
评论赞扬他: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文学大师黄庭坚说他:怀素草书,暮年乃不减长史,张旭妙于肥,藏真妙于瘦;此两人者,一代草书之冠冕也。
书法家米芾赞扬:怀素书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大唐的书法榜单上,他排在了第二位,只在草圣张旭一人之下,世人将其合称“颠张狂素”,成为中国草书史上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表面看,这巨大的成就全都来自他的努力,与旁人无关。但如果你细心,便可发现,任何的努力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
他年轻时的努力足以甩开大唐书法名家好几条街,除了写芭蕉叶,他还因长期精研苦练,秃笔成堆,埋于山下,人称“笔冢”。
但这样勤奋的背后,他并没有获得书法的门径。
二十九岁时,他自信满满地写下了《秋兴八首》,然而这样一部用心挥就的作品,却得不到认同,书法线条,臃肿中包含着怯懦,为追求“一笔书”的效果,牵丝萦带显得很牵强,显得裹足不前,无论是起笔、行笔、收笔,远还没有迈进晋人的门槛。
了解到自己的毛病后,他走上了一条求学之路。
公元767年,他专门南下到广州向徐浩学笔法,结果徐浩去广州任刺史,此行目的并没有达到学习的目的。
中途听说,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在京城,他不辞辛苦赶到了京城,在这里,他鉴赏到《曹娥碑》。感受到了真正的书法。
为此,他在长安滞留了5年,在这里他认识了人生最重要的两个导师,对于这些给他书法帮助的人,他充满了感激,因为没有他们,也许,他永远打不通自己的任通二脉,走上草书的巅峰。
第一个要感激的人,是他的姨表哥,叫邬彤。
唐大历三年(768年)春,31岁的怀素“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求得书法真谛,在这里他见到了这个从未见过面的表哥。
邬彤名声并不显,但他是草书大家张旭的学生,楷书大家颜真卿的同学,这个身份足够让怀素羡慕不已。
邬彤给他讲了张芝临池之妙、张旭的草书神鬼莫测,以及王献之的书法精髓,他清楚地记得,那天听到邬彤说“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的时候,他连叫数声:得之矣!得之矣!把表哥吓了老大一跳,拍着他的脑门骂了声:“你这是要疯了么?”跟着表哥,他学习了一年多,书法自此脱胎换骨,离别之时,邬彤又将作字之法,一个“悟”字教给他。
他一一铭记在心。
第二要感激的人,来头更大,叫颜真卿。
唐大历七年(772年),35岁的怀素拜别了母亲,带着对狂草的热爱,再一次走入了京城。在这座繁华的京城里,他见到了比自己大28岁的书法名家颜真卿老师。
颜老师的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名动天下。
颜老师对他这个后辈很关爱,很亲切地将自己如何练习书法的秘诀拿出来与他做了分享,在书法要旨上对他更是零藏私。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座古朴的小亭里,颜老师告诉了他梦寐以求的书法精髓;“十二笔意”即“平谓横、直谓纵、均谓间、密谓际”。并且亲自为他写了一篇《怀素上人草书歌序》的真迹送给了他。
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精心草圣,积有岁时,江岭之间,其名大著。
每次看到这篇诗文,他总是忍不住回想颜老师刚正不阿的容颜和他劲健洒脱的书法。
除了上面两个,他还要感谢的人很多,这些人或许是历史的过客,与他而言确实实实在在的人生,他都一一记在心头。
留在京城的5年,是他人生最快乐的5年。
有老师,有朋友、有酒肉、有书法,有念想。
5年来,他只做一件事,专心摹写前辈字帖,没有节假日,没有春夏秋冬,有的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当一切刚柔并济之后,剩下的就是岁月留给他的礼物。
奔逸中有清秀之神,狂放中有淳穆之气。这是世人对他的赞誉,准确地说他开始有了自己的书法符号。
当他提笔缅怀自己的《自叙帖》时,因笔法奇踪变化,神采动荡,被世人称“天下第一草书”。赞扬他的评价足可编成一部专辑,对此他只是淡然一笑,然后迅速忘记。
晚年的他更加的老练,骤雨旋风转到古雅平淡,笔道苍劲浑朴,字与字不相连属,宛如一道一道的画卷,让世人惊叹。
而作为故事的主角,他总能恰到好处地回归遗忘。
当绚烂之极而复归平淡之后,不忘的唯有心头的那点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