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

  在民族古典乐曲中,有一首与文学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作品《春江花月夜》。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春江花月夜》用了五个互不相干的单音名词作为诗的题目,便把一幅人间至美的景色展现出来,而使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仅存的两首名诗之一,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极富哲理,韵律悠长高远。在排除亡佚的情况下,该诗最早仅见于北宋《乐府诗集》第四十七卷的清商曲辞吴声歌曲中,之后受到文坛关注则始于明代,在清代更是被抬升至“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一评述也沿用至今。

  闻一多称之为:“对它的所有评论和解析都是亵渎……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甚至被认为所有后代诗词皆是它的衍生和支流。对中国古代诗词发展有着无法替代的巨大贡献。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借原诗的意境进行演绎,用柔美委婉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出良辰美景,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该曲先后被黎英海改编为钢琴曲,刘庄改编为森管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全曲为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它的前身,是一首着名的琵琶独奏曲,原名叫《夕阳箫鼓》。《夕阳箫鼓》的曲名,早见之于清姚燮(1805-1864年)《今乐考证》。而这首琵琶曲的曲谱,最早则见于鞠士林(约1736-1820)所传《闲叙幽音》琵琶谱。现今所见者,是其弟子咸丰庚申年即1860年的传抄本,以及清代嘉庆己卯年即1819年《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还有道光壬寅年即1842年江苏松江张兼山的手抄本《檀槽集》琵琶谱、光绪乙亥年即1875年吴婉卿的手抄本、光绪戊戌年即1898年《陈子敬琵琶谱抄本》、1929年《养正轩琵琶谱》等。《陈子敬琵琶谱抄本》中之《夕阳箫鼓》一曲,已列有“回风、却月、临水、登山、啸嚷、晚眺、归舟”七个小标题。对于此曲之源流的考证,一篇论文是1993年第1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发表之王霖《曲源及作者探索》。根据此文,在江苏崇明《县志》中,有清咸丰年间宋珩“自出新意为《夕阳箫鼓》曲”的记载。

  1895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园,将这首乐曲收入所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工尺谱本),并易其名为《浔阳琵琶》。此后,又有人将这首乐曲名之为《浔阳月夜》、《浔阳曲》。李芳园之《浔阳琵琶》已有“夕阳箫鼓、花蕊散迥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十个小标题。

  民国时期,有人将琵琶《夕阳箫鼓》改编为二胡、古筝二重奏,亦命名为《春江花月夜》。该诗曾被中国当代着名音乐家彭修文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并因此广为流传。

  1923年,上海“大同乐会”(1920年由郑觐文创立)柳尧章、郑觐文根据汪庭昱的琵琶独奏谱《浔阳月夜》,把它改编成为多种民族乐器的合奏曲,曲名也更易为《春江花月夜》。此曲之小标题与李芳园所拟有所不同,是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

  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之“礼乐”部分,表演者以昆曲吟唱方式唱出《春江花月夜》首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原文

  

(0)

相关推荐